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北郊小学,一所“草根”学校,怀揣教育梦想,希冀通过数字化丰富和改善整体学校教育系统。多年的努力,学校“数字化”特色开始彰显——数字化不仅在服务管理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教师发展领域初见成效,更进入了课程教学领域。乘着江苏省“e学习”的东风,2012年我校开始了“iMath”(爱数学)课程实验。
● 课程简介
iMath”(爱数学)课程与一般的数学国家课程有着相同之处:需要完成《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它还有自己鲜明的特点:①“i”的谐音是“爱”,“iMath”就是“爱数学”。②“i”在英语中是“我”的意思。“iMath”就是“我的数学”。③“i”在生活中通常表示先进的技术,“iMath”就是用先进技术、科学方式学习的课程。
● 具体措施
“iMath”(爱数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生态工程”,它是数字化深层融入学校教育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字化在教育传统领域中发挥变革性作用的标志。它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相互激发,共同影响。尤其是需要协同内部各个因素:由新技术引发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产生积极的联动作用,从而协同运作、共推互进,共同促进传统课程教学实现深层次的结构形态转型。
1.理解技术,重建教学方式
“iMath”(爱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变革师生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技术应该也必须最大化服务和支持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实验中,我们致力于探索新技术环境中的多型态教学方式的课堂模型。这些课堂模型中的学习方式应该具备如下鲜明的特点:
①更多现实和虚拟的混合。在课程中,有一半的学习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进行,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把含有数学元素的现实生活虚拟成数学问题情境。其次,表现在内容方面,把数学学习内容虚拟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游戏或数学活动。最后,表现在评价方面,把阶段性或者总结性的学习评价用数据、图表来说明,并引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②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充分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这些机会大多集中在十几位学生,甚至几位学生身上。“i(爱)数学”课程用特殊的组织形式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孩子充分参与和交流学习的机会。
③更多开放、自主的时空。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同步教学为主,很少可以在教室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小学中也很少有自主学习课。而“i(爱)数学”课程以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交替的方式进行。师生共同设计学习计划,确定时间节点,对数学的“四基”(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主要以同步学习为主,其他主要以异步学习为主。给学生更多开放、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④更多探究和合作的可能。先进的技术不仅为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先进的“感知”工具,更提供了先进的“参考”工具、“分析”工具、“互动”工具……特别是“互动”工具的应用,使得数学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独立一个人来完成,更可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融入技术,重建教学内容
iMath(爱数学)实验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改善和丰富了师生的教学方式,但只有进入常态的研究才可能真正触动与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而要进入日常的研究,至少应有创新的课程管理形态和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课程管理形态的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把教学的创造权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以“关照学生、立足校本、面向未来”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实施和再开发。“i(爱)数学”始业课程是为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长达一学期的课程,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上提供与幼儿园相衔接的课程,让更多的幼儿从进入小学就爱数学,进而爱学习、爱生活、爱老师、爱同伴……另外,针对幼儿园一般都是小班化,但是小学却是大班额这一现实情况,要达成“i(爱)数学”初始课程目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课程内容的重建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因此,“i(爱)数学”初始课程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以主题为“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是以主题的形式系统展开。第一,按数学教学内容的内部规律设计了学习内容的“块”状结构。第二,每个“块”状结构的教学内容中又设计了形式不同的“链”状结构。第三,每条“链”状结构又以多个不同的“点”来构成。
②以情境为“脉”。数学教学内容的“块”与“链”之间,“链”与“点”之间如何形成关联?我认为一年级,除了知识内部的关联外,也要重视呈现形式的关联,因为这种关联也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创造系列的情境故事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沟通教学内容的“块”、“链”、“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
③以游戏为“肉”。《学习的革命》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在“i(爱)数学”始业课程中我们以游戏的方式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例如,在“数的顺序”中就设计了“排队吃饭”、“修理钟表”、“跳房子”、“森森乐园”、“排排座”5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们在这些不同的游戏活动中自由、自足、开放、生成地学习,同时也在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整体推进,创新课程管理
在“iMath”(爱数学)课程实验中,我校积累了150余节日常的研究课,30余次的专题教研活动,15余节市、区级公开课,10余次省、市、区级经验交流……这些数据背后是教师们的努力、是全身心的投入、大家对“iMath”(爱数学)课程的情感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另外,我校逐渐将实验拓展到了语文、英语、科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整体的“i(爱)课程”框架体系。课程的整体推进,我校收获的不仅是重建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是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课程管理的创新、教研机制的形成和教师团队的成长。
“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是我校创新课程管理方式的最终目标。因此,我校以“层层松绑、主动发展、赋责赋权、成事成人”为原则,确定了一年级部教师、一年级部部长、各班包班教师等各层级课程责任人并明确了其职责。
我校通过课程管理“结构”的开放和“重心”的下移,在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责任的同时,还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
● 课程简介
iMath”(爱数学)课程与一般的数学国家课程有着相同之处:需要完成《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它还有自己鲜明的特点:①“i”的谐音是“爱”,“iMath”就是“爱数学”。②“i”在英语中是“我”的意思。“iMath”就是“我的数学”。③“i”在生活中通常表示先进的技术,“iMath”就是用先进技术、科学方式学习的课程。
● 具体措施
“iMath”(爱数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生态工程”,它是数字化深层融入学校教育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字化在教育传统领域中发挥变革性作用的标志。它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相互激发,共同影响。尤其是需要协同内部各个因素:由新技术引发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产生积极的联动作用,从而协同运作、共推互进,共同促进传统课程教学实现深层次的结构形态转型。
1.理解技术,重建教学方式
“iMath”(爱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变革师生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技术应该也必须最大化服务和支持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实验中,我们致力于探索新技术环境中的多型态教学方式的课堂模型。这些课堂模型中的学习方式应该具备如下鲜明的特点:
①更多现实和虚拟的混合。在课程中,有一半的学习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进行,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把含有数学元素的现实生活虚拟成数学问题情境。其次,表现在内容方面,把数学学习内容虚拟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游戏或数学活动。最后,表现在评价方面,把阶段性或者总结性的学习评价用数据、图表来说明,并引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②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充分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这些机会大多集中在十几位学生,甚至几位学生身上。“i(爱)数学”课程用特殊的组织形式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孩子充分参与和交流学习的机会。
③更多开放、自主的时空。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同步教学为主,很少可以在教室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小学中也很少有自主学习课。而“i(爱)数学”课程以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交替的方式进行。师生共同设计学习计划,确定时间节点,对数学的“四基”(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主要以同步学习为主,其他主要以异步学习为主。给学生更多开放、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④更多探究和合作的可能。先进的技术不仅为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先进的“感知”工具,更提供了先进的“参考”工具、“分析”工具、“互动”工具……特别是“互动”工具的应用,使得数学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独立一个人来完成,更可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融入技术,重建教学内容
iMath(爱数学)实验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改善和丰富了师生的教学方式,但只有进入常态的研究才可能真正触动与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而要进入日常的研究,至少应有创新的课程管理形态和统一完整的教学内容。课程管理形态的创新最重要的目标是把教学的创造权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以“关照学生、立足校本、面向未来”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实施和再开发。“i(爱)数学”始业课程是为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长达一学期的课程,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上提供与幼儿园相衔接的课程,让更多的幼儿从进入小学就爱数学,进而爱学习、爱生活、爱老师、爱同伴……另外,针对幼儿园一般都是小班化,但是小学却是大班额这一现实情况,要达成“i(爱)数学”初始课程目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课程内容的重建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因此,“i(爱)数学”初始课程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以主题为“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是以主题的形式系统展开。第一,按数学教学内容的内部规律设计了学习内容的“块”状结构。第二,每个“块”状结构的教学内容中又设计了形式不同的“链”状结构。第三,每条“链”状结构又以多个不同的“点”来构成。
②以情境为“脉”。数学教学内容的“块”与“链”之间,“链”与“点”之间如何形成关联?我认为一年级,除了知识内部的关联外,也要重视呈现形式的关联,因为这种关联也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创造系列的情境故事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沟通教学内容的“块”、“链”、“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
③以游戏为“肉”。《学习的革命》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在“i(爱)数学”始业课程中我们以游戏的方式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例如,在“数的顺序”中就设计了“排队吃饭”、“修理钟表”、“跳房子”、“森森乐园”、“排排座”5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们在这些不同的游戏活动中自由、自足、开放、生成地学习,同时也在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整体推进,创新课程管理
在“iMath”(爱数学)课程实验中,我校积累了150余节日常的研究课,30余次的专题教研活动,15余节市、区级公开课,10余次省、市、区级经验交流……这些数据背后是教师们的努力、是全身心的投入、大家对“iMath”(爱数学)课程的情感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另外,我校逐渐将实验拓展到了语文、英语、科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整体的“i(爱)课程”框架体系。课程的整体推进,我校收获的不仅是重建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是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课程管理的创新、教研机制的形成和教师团队的成长。
“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是我校创新课程管理方式的最终目标。因此,我校以“层层松绑、主动发展、赋责赋权、成事成人”为原则,确定了一年级部教师、一年级部部长、各班包班教师等各层级课程责任人并明确了其职责。
我校通过课程管理“结构”的开放和“重心”的下移,在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责任的同时,还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