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楷模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离开我们已18年了。但人们回忆起这位平易近人的医生,仍是充满了崇敬之情。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教师家庭里。她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后又到英国、奥地利、美国进修或考察,回国后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59年,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曾这样评价她:“林大夫不是一般的大夫,她对病人有一股特别的吸引力。”林巧稚终身未嫁,但她却为千千万万的新生儿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她曾同毛泽东主席讨论过人口控制的问题,进而计划生育成为妇产科学术会议的重要课题。她提出并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子宫颈普查普治,使我国许多妇女因此而重获了生命。
  林巧稚在漫漫的行医生涯中有句名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一个做过剖宫产手术的妇女发生剧烈的腹痛,伴有高烧寒战,找不出病情突然恶化的原因,医生求教林主任。林巧稚亲自给病人做了检查后问医生:“她是没有临产就做的手术吧?”医生回答:“是。她骨盆狭窄,是选择性剖宫产。”林巧稚又问:“术后没有给病人扩张宫颈吧?”医生答:“没有。”林巧稚说:“这就对了。这种没有临产就做剖宫产的病人,子宫颈没有张开,子宫内的淤血排不出去,因而引起高烧腹痛。”主治医生根据她的诊断,立即给病人扩张宫颈排出积血,病人腹痛顿时消失,高烧迅速减退。
  林巧稚认为,一个临床医生要多到病人那里去,她要求刚毕业的产科医生必须好好接生100例,否则就谈不上有基本的经验。
  1973年,林巧稚被委派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美国,看到西方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诊疗方法有了新的进步时,她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学习。但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患者有思想感情,有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身心反应,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而要到病人那里做面对面的工作。”现在,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中,许多医生成了依靠仪器诊断治疗病人的工具,致使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误治、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现象。林巧稚的这一见解虽说是在30年前发表的,但对今天的医生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到此结束
  
  张晓楼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农村。1940年,26岁的张晓楼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从事的眼科事业。他曾任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他从医50年,治疗眼病患者数以万计,被人们群众称为光明的使者。
  建国初期,沙眼患者在我国和世界分布极为广泛。它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据统计,全世界盲人中,有1/4~1/5是由沙眼造成的。它是危害人类最广泛的疾病。
  研究沙眼的病原体,大力开展沙眼防治,为人们解除疾苦,早已在张晓楼脑海里酝酿多年。1954年,我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汤飞凡向他提出合作研究分离沙眼病原体,张晓楼欣然同意。1957年,当张晓楼、汤飞凡完成了沙眼病原体的动物试验后,面临的问题是必须有人体试验,这样,这项研究成果才能获得最后证实和被国际上承认。于是张晓楼提出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而卫生部负责人建议由青年人自愿报名。消息传出后,许多青年医生递交了自愿书,这种为科学、为人类的崇高献身精神,使张晓楼大为感动。把爱护和培养青年一代作为己任、把青年看作宝贵财富的张晓楼退回了一份份志愿书,和汤飞凡教授一起毅然在自己的眼睛上做了人体试验,结果都发生了急性沙眼。他们从自己的眼中分离到了沙眼病原体。当时称为沙眼病毒。1973年定名为沙眼衣原体。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找到了分离和繁殖沙眼衣原体的方法,因而震动了国际眼科学界和微生物学界。
  第一届国际沙眼病原体会议认为,这一重大成就为全世界的沙眼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许多外国专家盛赞:中国学者的这一重大成就,是自1907年捷克学者发现沙眼包函体之后,眼科学界最重要的贡献。
  1981年,国际防治沙眼组织在巍峨壮观的巴黎国际大厦举行授奖大会。张晓楼、汤飞凡两位教授因合作首次在世界上分离沙眼衣原体成功,而被授予国际防治沙眼金质奖章。大会上,他们伟大的创举,生动的讲演,引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由衷的赞叹。这一重大成就,使有关沙眼病原体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到此结束。
  建国初期,我国的沙眼患者极其普遍。而进入80年代以后,沙眼患者日益减少,以至现在的孩子很多已不知沙眼为何病,真可谓“时过境迁,换了人间”。当我们感慨这一伟大的变化时,怎能忘记张晓楼、汤飞凡两位教授为人类的健康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其它地区约为第3、4位。随着生育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乳腺癌的治疗一直为国内外医学界人士所关注。  目前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均需接受辅助化疗,但化疗有许多毒副作用,常引起脱发、贫血、营养不良、白细胞降低
期刊
健康长寿,这是祝福老年人时最常用的一个词。健康长寿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它包括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项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实,最主要的不是长寿几何,关键在于只有健康地活着,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所以,长寿必须以健康为前提,在健康的基础上长寿才有生命意义。   健康的新概念是,不仅生理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才是完美的健康。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健
期刊
“我是个结婚6年的妇女。丈夫是铁路机车司机,他平常在外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少。我们之间的性生活当然也少一点了。有一次,在进行夫妻性事之后,发现在床单上的精液里竟然有血,当时我俩都愣住了。以后就常常注意这事,发现经常有类似的情形。这使得我丈夫变得很消沉,对房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不敢回家。我听人家说这种男人病很难治,会影响到性能力,而且我丈夫自发生精中带血之后,床上的功夫就真的‘不行’了。我很痛苦,又不
期刊
过去常听说开发商将当初承诺兴建的绿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用地挪作他用,今后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了。因为《北京市建设工程规划监督若干规定》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规划部门将全程监督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  规定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与住宅建设同步完成。未能同步完成的,对相应的住宅建设不予规划验收。凡建设工程未经规划验收或经规划验收不合格的,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与此同时,还推出具体的
期刊
关键词:噩梦  我经常做一种可怕的噩梦,常常在梦境中有一种“濒死”感,每当此时我会努力挣扎想坐起来,或者呼叫别人,但总是做不到。醒来以后总是浑身疲劳。家人说那时候我呼吸急促,脖子很硬,他们担心我会真的“睡过去”。不知道这是何因,有没有治疗的方法?  山东归昌张汝花一般来说,做梦是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重复出现噩梦往往是疾病的先兆。近些年,国外医学家用对梦的解析来预报人体某些疾病及发生的部位,
期刊
曼谷堵车世界闻名。下班高峰时段,半个小时过不了一个路口,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这对于有车族来说,无非是在马路上多耗点时间,毕竟车内有空调音响,权当是锻炼耐性了;而对于挤公车的普通市民则又是另一番滋味,常常看到衣着整齐的办公室小姐在拥挤的车厢里无奈地望着窗外,花容凄惨。  不过,自从有了粉红色的Lady Bus(女性专用公共汽车),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恕不接待男士的公共汽车,在纷乱喧嚣
期刊
吕厚山,名气出在近几年。诸如“大医精诚”、“厚情若山”、“突破医疗禁区”、“征服不死的癌症”等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不光国内的记者们,就是国际著名的关节专科杂志《Arthroplasty》也刊登他的文章。  当然,他有弱点,凡事不往深了想——“人家大老远地来了,别让人扫兴”。就这么心一软,便惯得记者们有点没完没了。  这只能怪他,总有新闻点:让变形的关节还原;让强直的人体“轴承”滑润自如;让久卧病榻的
期刊
一位读者来信说他在例行体检时,发现眼底异常,怀疑有青光眼,而他目前感觉视力很好,问要不要去检查,以及如果是青光眼该怎么治疗?另一位读者来信说,她在50岁时发了一次烧,右眼就瞎了,由此她才知道青光眼这种病,希望我们介绍一下有关青光眼的知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安贞医院眼科曾福利主任。    眼底与眼压    见到曾主任时,他正拿着检眼镜弯腰为一位患者检查眼底。“这种检查是怎么看到眼底的?”患
期刊
据北京日报报道厦门市来京出差的郑先生在地铁演出的一段小插曲实在让人心惊肉跳。那天中午12时,郑先生在地铁天安门西站内竟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地铁隧道,一时间引得站台上等车的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惊叫声一片。  目击者描述说,当时他看到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竟然站在了地铁站台下的两根铁轨中间,然后跌跌撞撞地向隧道深处走去。列车司机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通知了站台上的民警,并迅速将上行方向的电闸关闭。地铁工作人员和
期刊
今天来信冒昧打扰,主要是有一事请教。前不久,我丈夫不幸得了性病。请问,性病除了性交传染以外,还有哪些感染途径?长期不注意清洁卫生的手淫或夫妻之间不洁性生活是否会致性病?性病是否能完全彻底治好?治好之后是否影响夫妻性生活?过性生活时是否必须使用避孕套?  请您务必帮助我解答以上问题。自从丈夫得了性病之后,我们的性生活就走进了死胡同。现在丈夫性病已治好了,但他仍非常谨慎。以前,我们从不用避孕套,现在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