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写文章,古人有“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之说,那么此理运用于教学中应有“讲授之初,当以妙语夺情,使之一闻而入”。任何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他一定注意每堂课的开端,即注重导语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每堂课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求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有了明确的目的,还要有恰当的方法。巴甫洛夫曾说过:“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可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天才也将一事无成。因此,总结掌握设计导语的基本方法尤为重要。
“温故知新法”,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入法。如,在讲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可先与学生一同归纳到现在为止学生初高中所学的选自小说集《呐喊》的文章,如,《故乡》《社戏》等,同时共同讨论并回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品读过意境开阔、气势非凡的《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奇景,就不得不去领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长沙,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长沙》,看风华正茂,读激扬文字,忆岁月峥嵘。这样一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了旧知识,由旧入新,以新带旧,不但做到了知识的系统连贯,而且长期坚持,还可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问题悬念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一些写景状物,尤其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而说的,像《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等篇目。如,在讲《雨中登泰山》时,可先与学生问答:“大家是否登过泰山?是否想知道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上到底有哪些壮丽景观呢?”这样一问,学生必然兴趣大增,并且了解文章内容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再一类是针对那些含义颇深的文章而言的。如,在讲《雷雨》时,可以这样导入:“对于雷雨我们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曹禺先生笔下的这场‘雷雨’却不仅仅写了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赋予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那么其中到底包含了哪些特殊含义呢?读完文章之后认真思考就会明白。”三言两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诗词导入式”,词必有情,诗必有境。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如果能以优美诗句开篇,师生在一种或沉郁、或优雅、或恬美的境界与氛围中度过,那么整堂课将别具一番风味,别有一种效果。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这样导入:古往今来描写离别的经典诗歌数不胜数,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别;有“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的壮别。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徐志摩先生体会一下再别康桥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格言警句式”,格言警句,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它能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名人志士的思想情感,如果在课堂上以此作为开端,更能催人奋进,使人努力进取,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一位老师在讲《理想是进步的阶梯》一文时,这样导入:雨果说:“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蒙田也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可见,无论谁,想做出一番成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进步的阶梯。然后板书课题,学生随之而进入课文。又如,在讲鲁迅先生的小说时,可以这样开始:“不自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这两句名言都出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之口,正如这些警句一样,鲁迅先生的小说每篇都会给人带来深沉的思索与严肃的警示。寥寥数语,使学生不但对鲁迅有了一个侧面的了解,而且对他的小说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故事导入法”,故事有幽默动人的,有发人深思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对中学生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一堂课的开端,若能以相关的小故事作为导语,对整篇文章的讲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琐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郭沫若与茅盾两位大作家曾在一起讨论鲁迅的伟大人格,郭沫若对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极为钦佩,并感慨地说:“鲁迅先生自称是一头牛,如果我有幸做这头牛的尾巴,也就心满意足了。”茅盾听罢,当即诚恳地说:“那么我就心甘情愿地做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为什么两位作家对鲁迅先生竟如此敬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围绕这两句诗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进行了具体介绍,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此刻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与老师一同分析起文章来。
以上简单列举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实用的几种导入方式。当然,在教学中并非只能单用某一种,可以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综合运用,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有了明确的目的,还要有恰当的方法。巴甫洛夫曾说过:“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可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天才也将一事无成。因此,总结掌握设计导语的基本方法尤为重要。
“温故知新法”,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入法。如,在讲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可先与学生一同归纳到现在为止学生初高中所学的选自小说集《呐喊》的文章,如,《故乡》《社戏》等,同时共同讨论并回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品读过意境开阔、气势非凡的《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奇景,就不得不去领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长沙,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沁园春·长沙》,看风华正茂,读激扬文字,忆岁月峥嵘。这样一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了旧知识,由旧入新,以新带旧,不但做到了知识的系统连贯,而且长期坚持,还可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问题悬念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一些写景状物,尤其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而说的,像《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等篇目。如,在讲《雨中登泰山》时,可先与学生问答:“大家是否登过泰山?是否想知道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上到底有哪些壮丽景观呢?”这样一问,学生必然兴趣大增,并且了解文章内容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再一类是针对那些含义颇深的文章而言的。如,在讲《雷雨》时,可以这样导入:“对于雷雨我们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曹禺先生笔下的这场‘雷雨’却不仅仅写了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赋予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那么其中到底包含了哪些特殊含义呢?读完文章之后认真思考就会明白。”三言两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诗词导入式”,词必有情,诗必有境。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如果能以优美诗句开篇,师生在一种或沉郁、或优雅、或恬美的境界与氛围中度过,那么整堂课将别具一番风味,别有一种效果。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这样导入:古往今来描写离别的经典诗歌数不胜数,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别;有“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的壮别。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徐志摩先生体会一下再别康桥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格言警句式”,格言警句,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它能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名人志士的思想情感,如果在课堂上以此作为开端,更能催人奋进,使人努力进取,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一位老师在讲《理想是进步的阶梯》一文时,这样导入:雨果说:“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蒙田也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可见,无论谁,想做出一番成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进步的阶梯。然后板书课题,学生随之而进入课文。又如,在讲鲁迅先生的小说时,可以这样开始:“不自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这两句名言都出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之口,正如这些警句一样,鲁迅先生的小说每篇都会给人带来深沉的思索与严肃的警示。寥寥数语,使学生不但对鲁迅有了一个侧面的了解,而且对他的小说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故事导入法”,故事有幽默动人的,有发人深思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对中学生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一堂课的开端,若能以相关的小故事作为导语,对整篇文章的讲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琐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郭沫若与茅盾两位大作家曾在一起讨论鲁迅的伟大人格,郭沫若对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极为钦佩,并感慨地说:“鲁迅先生自称是一头牛,如果我有幸做这头牛的尾巴,也就心满意足了。”茅盾听罢,当即诚恳地说:“那么我就心甘情愿地做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为什么两位作家对鲁迅先生竟如此敬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围绕这两句诗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进行了具体介绍,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此刻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与老师一同分析起文章来。
以上简单列举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实用的几种导入方式。当然,在教学中并非只能单用某一种,可以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综合运用,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