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看东欧剧变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


  此年1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提议与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双方在此后的谈判中同意议会由选举产生,这为团结工会在8月上台组阁奠定了基础。同一时间,匈牙利党内改革派借助反对派“自由民主战士同盟”的压力,击败党内保守派,宣布实行多党制与议会自由选举,并于9月开放与奥地利之间的边界,由此引发东德政权的崩溃。年初,东德国安部还估计反对派只有几千人,到了9月中旬,大量东德人开始逃往西德,各地相继爆发和平示威,昂纳克被迫下台。11月9日,冷战的象征柏林墙轰然倒塌。
  接着,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天鹅绒革命”,11月17日,布拉格的学生举行游行,要求大赦政治犯,七七宪章运动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队伍。12月10日,胡萨克总统辞职。12月29日,议会选举哈维尔担任总统。11月10日,保加利亚党内发生“宫廷政变”,将总书记日夫科夫赶下台,并向社会作出举行自由选举的承诺。12月21日,羅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被示威民众推翻,由罗共中的改革派组成“救国阵线”接管政权。接下来,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全面爆发,联盟在解体过程中陷入长期内战。最终,与世隔绝的阿尔巴尼亚政权亦未能幸免,允许成立独立的党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全都实现了制度转型。


在东欧各国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后,社会平等的问题或许又将成为主要的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令人目瞪口呆的多米诺坍塌,即使相信历史是偶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着某种必然性。不可否认,东欧剧变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但却不是由“新思维”引导的,当苏联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的制度选择时,这些政权感觉到这次只有靠自己了。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但结果仍然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起点是一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政权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建立起来的,而在1989年的示威浪潮中,匈牙利游行队伍打出的标语是“我们要生活”,东德示威人群高喊的口号是“我们就是人民”,而在1990年的新年献辞中,哈维尔对着广场上的公众畅谈捷克未来的民主道路,以这样的语言结束:“人民,你们的政府还给你们了!”这表明,公众提出的要求已经不是解决权力的运用问题,而是要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相信,东欧各国执政党失去权力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就会引发社会不满。的确,按照苏联式社会主义理论,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国家力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计划经济依靠政府的主观意志,又以重工业和基础建设为主,整个经济发展依靠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因而难以赶上西方的经济发展。根据数据统计,在东欧各国政权初期,物质产品净值年均增长率为6%至7%;20世纪60年代降至2%-3%,然后又出现反弹,直到70年代中期才又出现下滑趋势,80年代则普遍出现对外贸易和财务危机。
  不过问题在于,一方面,与西方市场经济相比,东欧属于一种消费品匮乏的短缺经济,商店里常常缺乏日用品,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排队购物。但另一方面,东欧各国的生活水平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改善,比世界许多贫困国家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基尼指数却没有西方国家高,社会各阶层之间并没有突出的不公平现象。
  对于东欧国家是否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也一直存在争论。迈耶克就认为:“从增长百分比来看,东欧的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从1985年至1989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低增长。不管怎样,经济问题只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会带来执政难题,不可能造成政权崩溃。如罗文达斯基和伍德尔在1987年写道:“由于东欧各国已经成功地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社会主义信念,如果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所承诺的社会平等的话,确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是可能的。”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1988年也写道:“东欧会出现一种长期的非决定性的制度危机,这种危机最终将导致出现一个新的停滞时期。”
  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东欧是一个经济平等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就制度的性质而言,只要一个政权毫不在乎每个个体的生命,再大的经济危机都可以靠低水平平均生活来消解掉,因此永远不存在经济崩溃的可能。换言之,当时的东欧各国即使经济不是太好,也不足以使人民走上街头。但尽管如此,这些西方学者也都未预见到东欧政权会突然崩溃。
  有意思的是,经济因素也成为当时东欧许多官员的观点,直到面对不断发生的群众示威和民众逃往西德的浪潮时,东德安全部的哈内尔将军还认为:“这是因为人民对政府工作感到不满,对他们的住房条件和国家经济状况感到不满造成的。”但是,经济原因却无法解释,东德1959年的工业增长率曾高达12%,但仍有大量人员出逃西德,最终迫使当局建立“柏林墙”。也无法解释,当时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第二经济”,波兰、匈牙利等国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私营经济在匈牙利占到了三分之一,但最终,所有政权都未能避免垮台的命运。
  值得思考的是,东、西方的政要和学者都很少有人预见到东欧的剧变。如果阅读100多年前托克维尔考察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就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看到了东欧的经济问题或政权性质问题,并且这也的确反映了部分史实,但却缺乏历史哲学的观照。
  事实上,东欧各国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历史的深处去寻找原因。


  必须指出,罗文达斯基和伍德尔没有理解错东欧政权的制度目标与承诺,也没有忽略东欧人民在“二战”后的诉求,以及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那就是社会平等的理想。从更远的历史角度看,东欧各国当初建立的政权是苏联式的,也是法国大革命式的,具有这两次革命追求社会平等的特征,并且都采取了暴力方式。而早在100多年前,托克维尔针对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情绪,就已指出:“他们对平等的热爱是那样明确,对自由的爱好是那样不明朗。简直就像是我们同时代人。”应当补充一句,这简直就像是50年代的东欧各国人。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运用历史事实与历史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大革命的起因与结果有一个重要结论:法国大革命的基调是追求平等,但却忘记了自由。革命前,政府已经较前更加尊重自由,政府依然强大但不再实行专制,国王服从公众舆论,受自身制定的法律限制。社会矛盾主要是阶级区隔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各阶层都获得了一定自由,但又都感到不平等,这是引发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危机的触发源于国王试图削减贵族利益集团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此,王权先是联合平民压制贵族,后又联合贵族压制平民。而所有阶层也都下意识为了获得平等而赞同中央集权,导致革命爆发时所有阶层都反对王朝专制,并都希望建立起新的中央集权,以实现启蒙思想家们的社会平等理想,这些改革家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就已观察到,自由只能存在于地方自治中,任何政府权力都不会喜欢自由,但政府可以解决平等的问题,而这必须付出自由的代价。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托克维尔敏锐地看到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即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永远比自由更强烈,也更长久。平等可以给下层社会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也更符合上层进步人士心中的正义原则。就此而言,自由远不如平等有吸引力。而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平等也更容易与专制结合起来。
  法国革命正是贯穿了这样一条主线,多数阶层为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统一的社会政治秩序,试图摧毁社会差序格局,他们实际上一直在做此前国王做的事,即摧毁地方分权和阶层区隔,以便更加强化中央集权。在民众看来,王朝的中央集权还不够强大,结果大革命产生了比旧制度更加专制的中央政府。
  历史是如此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人民同样面临要自由还是要平等的选择。尽管东欧各国采用苏联模式,既有着外部强加的因素,也有着自身选择的因素,但“二战”后整个欧洲普遍反对资本主义,却是时代潮流。总的说来,“二战”前有的国家如捷克、波兰就已实现了民主制度,有的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则是非民主国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自19世纪起,社会民主主义在东欧地区就有着很大影响,东欧各国人民对平等的诉求甚于自由。下层阶级知道自由不会带来福利,而平等是可以的。知识分子则受社会民主主义影响,同情下层阶级,如哈维尔出生于大资本家家庭,却终其一生都痛恨社会不平等现象。
  因此,尽管社会主义是外来政权的,但其理论的核心是追求平等,因此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不与东欧多数知识分子及民众的基本诉求相悖。
  此外,东欧人在近代史中形成的天性也起着很大作用。经历过长期的外来强权欺凌,东欧人普遍具有一种解放情结,其天性更接近法国人,喜欢浪漫主义的抽象原则,他们对民族、阶级的平等充满正义的渴望,同时又缺乏英国人那种对法治的重视,缺乏对自由的真正理解,将新社会的来临看作是人类的新生,因而社会平等的前景在民众中普遍燃起了一股激情。
  明显的例子就是,战后东欧各个党派组成的民族阵线都主张工业国有化,有的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甚至比共产党更激进,要求工人直接控制企业,反而是共产党在开始时比较克制。既然所有阶层都支持社会主义的平等主张,支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分歧就变成了多党制与一党制之争。如保加利亚的“火炬”集团就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指导使保加利亚现代化”,这一纲领与保共是一致的。但随着民族阵线分化,其他党派全都遭到压制,最终多党政府瓦解,各国共产党独掌大权。
  需要指出,在建立一党制的过程中,各国并不全是依靠强制手段。如在1945年的大选中,捷共获得38%的选票,1948年的“二月革命”,捷共又在200万工人总罢工的支持下,逼迫其他党派退出政府。在1945年的选举中,保共控制的祖国阵线获得88%的选票。在南斯拉夫,则是一开始就由南共主导国家重建,当时绝大多数民众都拥护南共。正如托克维尔所揭示,对平等的追求使民众站在自由的对立面,无视政权摧毁与自由相悖的许多制度、思想和习惯。“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公务员贵族;只有一个唯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
  在20世纪40年代末,所有东欧国家全部实现了工业国有化,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集权的政府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生活。新政府的确践行了社会平等的承诺,大批工人被提拔为官员,从前的官员则变成工人。如在1951年,捷克有近8万旧政府雇员被赶出政府部门,安排到工厂当工人。在工资收入上,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差别并不大。比如,在匈牙利,普通官员的工资仅比技术工人高12%。在波兰,许多工人的工资甚至比知识分子要高。这一切都是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下实行的。
  执政党控制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所有领域,议会虽然给其他党派保留部分席位,但却是橡皮图章,国家权力掌握在黨和政府手上。为了全面控制社会,成立了统一的工会、青年组织、作家协会等群众组织,将全体人民纳入一个划一的社会。同时,实行强制性的劳动组织和义务劳动,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是建立“劳动营”,波兰是建立“为波兰服务”组织,每年六个月义务劳动。政府还不断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定额,降低实际工资,强化劳动纪律,同时经常宣传劳动模范,供全社会仿效。
  那些领导了这场革命的人告诉人们,他们与大多数人民的理想是一致的,目的是实现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而对于多数东欧人来说,他们当初对自由的理解就像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换言之,他们并不拒绝自己当主人。可他们没有想到,自由实际上与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无关,更与剥夺他人财富无关,它本身就是幸福,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谁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如今东欧人终于看到,原来劳动就是自由。


  在东欧剧变之后,英国历史学家福凯斯曾总结东欧国家的八个特征:苏联模式、意识形态控制、一党统治、没有法治、国家控制经济活动、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忽视消费、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权阶级。
  这些国家正如法国革命体现的空想社会主义,即“财产共有制、劳动权利、绝对平等、一切事物的划一、一切个人活动的刻板安排、一切由上级规定的专制制度和公民个性完全并入社会整体”。新制度建立的中央集权消灭了阶级差别,扩大了社会平等,但卻比任何旧制度都更不自由。它所建立的是一个如托克维尔所称的“人人彼此相像、地位平等的社会”。由于被统治者每个个体彼此划一,在这个人人相似并依附国家的社会里,不再存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而变成权力者与无权者之间的矛盾。
  国家不仅垄断了经济,而且还垄断了权力和思想。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东欧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是由于平等的诉求,而是由于自由的诉求,并且总是由知识分子发起反抗,因为这个阶层对自由最为敏感,也最为渴求。而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以压制自由为统治特色的。一般来说,东欧各国建立一党制的过程大同小异,先是成立一个联合政府,接着清洗联合政府中的非党人士,然后从政治生活中摒除所有其他党派,最后建立起一党统治。
  20世纪50年代初,东欧各国都赞同这样的理论,即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后,阶级斗争仍在日益尖锐化。捷共领导人斯兰斯基就曾强调:“发现我们中间的敌人,因为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这个理论先是用来清洗非党人士,反集体化的农民与投机倒把的小商小贩,坚持自由民主理念的知识分子,后来又用来清洗党内反对者。那些遭到清洗的党内高级领导,本身就是无情迫害异己的人,如斯兰斯基本人和胡萨克、波兰的哥穆尔卡、匈牙利的拉伊克和卡达尔、保加利亚的科斯托夫等,这些人或者被处死,或者曾遭到长期监禁。
  无数政治迫害再次证明了托克维尔的论断,中央集权的国家是最难产生自由法治的国家。当一个政党全面控制社会,甚至消灭社会之后,法律就成了统治者的唯一障碍,而没有起码的法律治理,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了。另一方面,随着全社会各阶层地位的平等化,自由的欲求必然会显露出来,因为从19世纪至今,东欧各国人民毕竟是享受过自由或知道过自由而后又丧失自由的。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恐怖政治结束了,但当局对社会的严密控制依然如故,即使物质的满足使人民暂时可以忍受,可是对自由的欲求仍然不断在加大人民与政权之间的矛盾。今天看来,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尽管遭到苏联军队的镇压,但已经预示了苏联、东欧政权的最终瓦解。这两次运动的党内改革派都提出“人道的社会主义”口号,而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则要求得更多,其主要诉求就是自由民主。
  匈牙利事件是由知识分子为主的裴多菲俱乐部发起的,他们和工人群众主要是要求清算大清洗的恶果,给工人更多的自治。1956年10月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报》的一篇社论就宣称:“我们进行的是一场为获得自由的斗争。”作家协会要求民主选举领导班子,自治学生会更是提出多党选举、言论自由的要求。需要提及的是,这场革命的纲领是恢复多党制,但仍然坚持国有经济,没有要求恢复资本主义。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则是由作家们首先发起的,尽管国家在1966年至1968年物质产品净值年均增长6.9%,1966年国民收入增加5.7%,1967年增加7.5%,但却突然爆发了要求民主的运动。知识分子要求言论思想自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则要求取消平均主义政策。在此推动下,捷共改革派的“二月纲领”也保证集会、言论、结社自由,许诺扩大企业自治等,而由作家瓦楚里克写的《二千词》宣言,更是明确提出民主化的口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支持。
  其他东欧国家也不断发生反抗。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波兰工人因增加生产定额而罢工,他们喊出的口号是“我们要自由”。1970年,由于东德在世界经济中跃升至第九位,昂纳克于1972年宣布艺术和文学领域没有禁区,但仍有大量东德人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柏林墙,文艺开放政策也由于作家、艺术家们借机反抗而很快就停止了。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虽然没有发生过有规模的反抗,但从赫塔·米勒、马内阿、凯尔泰斯、契斯、卡达莱、马尔科夫等作家的创作中,人们仍能感觉到自由的呼唤。
  20世纪70年代后,东欧各国政权普遍实行“现实的社会主义”,试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维护一党的绝对权力,但专制的裂罅已经越来越大。同一时期,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国都出现了作家、学者的“萨米亚特”写作、青年人追求自由表达的“第二文化”以及建构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民社会”的主张。在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的兴起中,“公民社会”的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欧知识分子对于人人相似又彼此漠视的社会道德的思考,再次印证了托克维尔的名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这些思考启迪了人们的心灵,为1989年东欧各国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1989年东欧各国的制度转型意味着一种历史的回顾,即重新诉求自由。剧变不过是实现了人民几十年来的思考。这一次,东欧人没有像“二战”后那样,采用法国革命或俄国革命的方案去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保持了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始终坚持对自由民主的诉求。当然,在东欧各国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后,社会平等的问题或许又将成为主要的问题,但东欧各国人民大概不会再为了平等而牺牲自由了。他们会记住托克维尔100多年前的告诫:
  “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促使他们彼此接近,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2016年法律将会支持科学家这边  英国每年有大约100个新生儿患上一种线粒体疾病。这种病症涵盖从耳聋到心脏病和大脑紊乱,经常具有致命性。不过2016年相关疗法即将问世。英国将成为第一个允许使用捐赠线粒体生育婴儿的国家,即造出来自三个而不是两个人基因的孩子。这将鼓舞其他国家加以效仿。  线粒体是供给细胞能量的工厂。它们存活于细胞核外,自身具有通过母系传递的基因组。在英国大约有2500名妇女携带有突
期刊
尽管波士顿市长马蒂·沃尔什一直以来都狂热支持波士顿申办2024年奥运会,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理由是申办会给波士顿的财政带来风险。东京将主办2020年奥运会,但也已放弃了建造一个价值20亿美元的体育场。北京和索契也都分别因为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冬奥会的巨额开支而遭受批评。而在2014年世界杯之前,巴西数十万的民众也曾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花费巨资建设体育场馆。  那是不是主办大型的赛事都给主办城
期刊
1916年星期一复活节,大约800名爱尔兰共和党人占领了都柏林的战略要点。六天后,他们的人数翻了一番,但枪支火力却不敌王室军力。他们最终投降。这次复活节起义(最终导致485人丧生,其中262人为平民)原本看上去不过是爱尔兰又一次通过武力争取摆脱大不列颠统治、最终失败的行动。但用历史学家F.S. 莱恩斯(F.S. Lyons)的话来说,当帕特里克·皮尔斯当年在如今已变成奥康奈尔街的邮政总局台阶上宣布
期刊
安排这场盛会本身就意味着外交胜利  试想一下,300多名宗教权威人士,几乎全蓄着花白胡须,拥有各种响亮的头衔和大小不等的实权,相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古建筑,这座建筑很久前是托普卡帕宫的一部分,曾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哈里发的故居。  然而,参加2016年夏季这场最重要盛会的并非(伊斯兰宗教领袖)谢赫或穆夫提,尽管他们选定的会址如今已是这座穆斯林城市的地标之一。前来此地的宗教人士将从这座城市的历史
期刊
《儒学的经济学解释》,包含了两个理论,两个学科和两种文化。一个是解释的理论,一个是被解释的理论。很显然,这里解释的理论是经济学,被解释的理论是儒学,就跟数学术语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一样。  对于儒学,我只是个“票友”而已。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未,我的有关儒家的知识是“批林批孔”时获得的。一直到1987年,我第一次去了美国,考察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在去美国之前,我有一种假设,因为当时我坚信经济学
期刊
制度! 制度!制度!这是2012年西方财经界和读书界最震慑人心的天籁之声。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热衷于追求国际范儿的中国财经界和读书界,这一声音却没有激起多大回声。三年过去了,音调不再高亢的“制度! 制度!制度!”终于在众声喧哗的2015年初夏传入了中国。  天籁之声的曲名为《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实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这部2012年的国际畅销书,回答了任何不无趣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都会为之兴致
期刊
这样一来,可以运载1.3万标准箱的新“巴拿马型”船只很快就能使用这个运河了  巴拿马运河就像是一件紧身衣。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最大船只被称为“巴拿马型”船舶(PANAMAX)。这种长294米、宽32米的船只能够轻松通过船闸,但船的两侧距离船闸只有分别不到1米的距离。运河全长80公里,包括一个人造湖和一个14公里长的航道。这个航道被称为库莱布拉水道,是切穿大陆分水岭而形成的。但是,双水道的3个船闸—
期刊
俄罗斯经济陷入了衰退,投资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打开俄罗斯的电视,电视荧屏上浮现出来的国家是一个新的(或者不如说是一个复兴的)超级大国,正在对美国“主宰世界”的蠢蛮企图发起挑战。  把美国从俄罗斯的后院乌克兰赶出去之后,这个国家现在正在把力量投射到前苏联以外的地区。投在叙利亚的炸弹和火箭已经把俄罗斯从一个地区性的力量变成了一股全球性的力量。普京不仅没有因为乌克兰战争遭到排斥,反而变成了全球头号权力
期刊
德国采纳夏令时迫使英国随之效仿  时光易逝,但时钟可调。2016年4月30日,夏令时将满100周年,并将依然势头强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夏令时首次被使用。时逢夏季,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决定将时钟向前拨一小时,利用清晨的光线,以节省战时宝贵的煤。英国及其盟友随后效仿。美国在1918年紧随其后。  战争一结束,许多国家又调回标准时间。“夏令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度被使用,不过在战争结束后又遭
期刊
王柯平教授的古典诗学专著《〈法礼篇〉的道德诗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可谓书林的大事。这是中国语境下古典学研究的一项创获,也是美学与诗学研究的一项成果。一、如何研究古典?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柯平就研修古典,涵泳中外经籍,而对古希腊贤哲柏拉图的品读与诠释属意甚多,用力最勤,因而创获良多。仰慕柏拉图的后学之先进者,有如怀特海者,常言“后世之学,无非为柏祖注笔”。故自不待言:知会柏拉图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