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对琉璃技艺传承的责任以及看到琉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苏永军忍痛割爱,放下他从事了十几年且做得顺风顺水的运输事业,向葛原生学习静寂了多年的苏氏琉璃制作技艺,短短几年,他的手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今,对于琉璃的制作技艺,苏永军可谓是驾轻就熟。
破解神秘孔雀蓝釉
苏永军是个不做则已,一做非得一鸣惊人的人。几年时间里,他针对琉璃瓦在使用中掉釉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挖掘、整理、试验和研究,苏家掌握了用当地特有矿石代替釉中的金属氧化物,改善了铅釉品质,提高了坯釉结合度,破解了琉璃瓦掉釉这一难题。
其次,还适应环保的要求对琉璃烧制进行研发和改造。研制出了节能环保的一次性烧制工艺(传统的琉璃必须分坯、釉两次烧成),目前黄、灰、黑琉璃瓦均已烧制成功。而且由过去传统的用煤烧制改为用液化气烧制,解决了琉璃烧制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此外,苏永军和师傅葛原生研发的孔雀蓝、宫廷黄以及各色琉璃牌匾作品,受到全国各地琉璃爱好者的欢迎。
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虑颜色的差别外,还要注意与坯料的膨胀系数相匹配。琉璃大都采用浇釉、蘸釉的方法施釉,由于在施釉的过程中坯体吸附釉浆及其水分并不是等量的,所以掌握好釉浆的厚度是个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练就一套过硬的功夫。琉璃釉料的配制在这一行业中是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因它的配方复杂、制作难度大,世家工匠都将其视为绝技。
苏永军的爷爷当年因战乱没有全面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过去的部分用料也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情况。苏永军的爷爷1982年故去之后,葛原生接过重担,潜心研究孔雀蓝釉的配制技术,用了近30年的时间,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彻底破解了孔雀蓝釉的配方,掌握了各种色调的孔雀蓝釉调制方法,现在能烧制出上百种深浅不一的孔雀蓝琉璃制品。用化学药物制作的琉璃寿命一般只有20年,而古法琉璃几百年都不会掉色。”苏永军介绍道。
苏永军不无自豪地说:“我也参与了孔雀蓝釉的研制,其繁复程度,很难用语言表达。虽然现在看来就是张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可成功之前,费尽了我们师徒的心力。”如今,苏永军对这项技术的使用游刃有余,能烧制出深浅不一的各类孔雀蓝琉璃制品。
针对当前黄琉璃瓦不经年代,屡有掉釉的质量问题,苏永军着力挖掘苏氏古方,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料,配制坯釉,为防止掉釉,改进色度,从根本上改善了黄琉璃瓦的内在品质,成为独具特色的“苏氏宫瓦”。让苏氏宫瓦不仅在太原市马庄芳林寺、枣园老爷庙、西吴太极宫及太谷、清徐等多处展示其风采,更远销到四川康定南无寺大面积使用。苏氏宫瓦经受寒冬烈日的考验,依旧颜色如初。
顺应潮流推出新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苏氏琉璃制品多是大红大绿、粗老笨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艺品的艺术品位要求越来越高,老式的琉璃制品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苏永军说:“祖辈上传承下来的技艺,并不想因时代的改变而没落,为此,我们在传统的技艺之上,丰富了它的表现形式,让老百姓都能欣赏它、喜欢它。”几年间,苏永军顺应时代发展,成功地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煤气,一举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和师傅一道,将琉璃拓展到了文化领域,尤以琉璃匾额艺术为胜。书法家只要提供纸质作品,他们就能原汁原味地将其做成琉璃字,镶嵌在订制的优质木板上,加上云钩,即可悬挂。
即便是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他也能将琉璃烧制得一模一样。对于琉璃牌匾的研制历程,苏永军说其中的难度并不比研制孔雀蓝釉低,前前后后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苏永军介绍,制作一幅琉璃牌匾,一般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经过选料、粉碎、陈腐、揉泥、塑型、烘干、塑烧、釉烧、镶嵌等工序,一幅琉璃作品方能制作完成。
苏永军说,因为琉璃是水与火结合的艺术,制作过程不好控制,一旦出窑的东西有些许瑕疵,就只能当作废品了,“有一段时间,废品多得都得推着三轮车倒掉!”“那一年多,不但没挣着一分钱,还贴进去十来万!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从无数的失败中走向成功的?”
在2015年9月举行的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上,一行行“王羲之体”的琥珀色琉璃字以红木为底、做成精美的牌匾挂在文博会太原展区的外墙上,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温婉典雅、晶莹剔透,不但展现了书法的意境,又增添了琉璃的美感。
“我们会尽量创作出一些人们喜爱而又买得起的作品,这类作品将拉近琉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琉璃牌匾和文房用品的诞生无疑是苏氏琉璃改革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苏永军自信地说。近年来,他们在成功研制牌匾的烧制方法后,文房四宝和文玩用品也相继试制成功,并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现在,苏永军的儿子苏琪也在父亲的感染下参与到苏氏琉璃的制作之中,为开创苏氏琉璃的崭新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传承人档案:
葛原生,男,1940年5月生,琉璃工艺工程师,太原苏氏琉璃传人。2009年被正式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师承苏氏琉璃世家第6代传承人、时任郝庄工业瓷厂技师的苏杰老先生。期间,苏杰师傅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教于葛原生,葛原生随之成了苏杰的嫡传弟子,苏氏琉璃第7代传承人。
苏永军,男,1967年10月17日生,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马庄山头村人(现属新沟村山头街),山西苏氏琉璃第8代传人。
2007年,文化部派清华大学邱耿钰教授到山西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这一项目到苏永军家中考察。经多方考证,证实了苏家祖上从明代万历年以前就开始烧制琉璃制品,确认了苏家现存的窑址和模具等文物。2008年国务院文化部给苏永军家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牌匾。这使得自幼受祖辈熏陶酷爱琉璃事业的苏永军更加有了要把山西苏氏琉璃技艺传下去的信心与动力。
从2007年开始,苏永军跟随葛原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琉璃烧制技艺。在葛原生的悉心教导和自己多年刻苦的钻研与实践下,不仅全面掌握了琉璃烧制技艺,还协同葛原生成功破解了已濒临失传,琉璃之中的圣品——孔雀蓝的配方奥秘,恢复了制作孔雀蓝的技艺。
在学习琉璃技艺的期间,苏永军还挖掘出了祖上于清嘉庆年间给皇宫制琉璃瓦的配方,得以推广应用。制作了琉璃字、琉璃花等产品,发明了琉璃镶嵌制作工艺,为我国牌匾文化的创新作出了贡献。
破解神秘孔雀蓝釉
苏永军是个不做则已,一做非得一鸣惊人的人。几年时间里,他针对琉璃瓦在使用中掉釉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挖掘、整理、试验和研究,苏家掌握了用当地特有矿石代替釉中的金属氧化物,改善了铅釉品质,提高了坯釉结合度,破解了琉璃瓦掉釉这一难题。
其次,还适应环保的要求对琉璃烧制进行研发和改造。研制出了节能环保的一次性烧制工艺(传统的琉璃必须分坯、釉两次烧成),目前黄、灰、黑琉璃瓦均已烧制成功。而且由过去传统的用煤烧制改为用液化气烧制,解决了琉璃烧制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此外,苏永军和师傅葛原生研发的孔雀蓝、宫廷黄以及各色琉璃牌匾作品,受到全国各地琉璃爱好者的欢迎。
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虑颜色的差别外,还要注意与坯料的膨胀系数相匹配。琉璃大都采用浇釉、蘸釉的方法施釉,由于在施釉的过程中坯体吸附釉浆及其水分并不是等量的,所以掌握好釉浆的厚度是个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练就一套过硬的功夫。琉璃釉料的配制在这一行业中是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因它的配方复杂、制作难度大,世家工匠都将其视为绝技。
苏永军的爷爷当年因战乱没有全面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过去的部分用料也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情况。苏永军的爷爷1982年故去之后,葛原生接过重担,潜心研究孔雀蓝釉的配制技术,用了近30年的时间,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彻底破解了孔雀蓝釉的配方,掌握了各种色调的孔雀蓝釉调制方法,现在能烧制出上百种深浅不一的孔雀蓝琉璃制品。用化学药物制作的琉璃寿命一般只有20年,而古法琉璃几百年都不会掉色。”苏永军介绍道。
苏永军不无自豪地说:“我也参与了孔雀蓝釉的研制,其繁复程度,很难用语言表达。虽然现在看来就是张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可成功之前,费尽了我们师徒的心力。”如今,苏永军对这项技术的使用游刃有余,能烧制出深浅不一的各类孔雀蓝琉璃制品。
针对当前黄琉璃瓦不经年代,屡有掉釉的质量问题,苏永军着力挖掘苏氏古方,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料,配制坯釉,为防止掉釉,改进色度,从根本上改善了黄琉璃瓦的内在品质,成为独具特色的“苏氏宫瓦”。让苏氏宫瓦不仅在太原市马庄芳林寺、枣园老爷庙、西吴太极宫及太谷、清徐等多处展示其风采,更远销到四川康定南无寺大面积使用。苏氏宫瓦经受寒冬烈日的考验,依旧颜色如初。
顺应潮流推出新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苏氏琉璃制品多是大红大绿、粗老笨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艺品的艺术品位要求越来越高,老式的琉璃制品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苏永军说:“祖辈上传承下来的技艺,并不想因时代的改变而没落,为此,我们在传统的技艺之上,丰富了它的表现形式,让老百姓都能欣赏它、喜欢它。”几年间,苏永军顺应时代发展,成功地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煤气,一举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和师傅一道,将琉璃拓展到了文化领域,尤以琉璃匾额艺术为胜。书法家只要提供纸质作品,他们就能原汁原味地将其做成琉璃字,镶嵌在订制的优质木板上,加上云钩,即可悬挂。
即便是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他也能将琉璃烧制得一模一样。对于琉璃牌匾的研制历程,苏永军说其中的难度并不比研制孔雀蓝釉低,前前后后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苏永军介绍,制作一幅琉璃牌匾,一般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经过选料、粉碎、陈腐、揉泥、塑型、烘干、塑烧、釉烧、镶嵌等工序,一幅琉璃作品方能制作完成。
苏永军说,因为琉璃是水与火结合的艺术,制作过程不好控制,一旦出窑的东西有些许瑕疵,就只能当作废品了,“有一段时间,废品多得都得推着三轮车倒掉!”“那一年多,不但没挣着一分钱,还贴进去十来万!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从无数的失败中走向成功的?”
在2015年9月举行的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上,一行行“王羲之体”的琥珀色琉璃字以红木为底、做成精美的牌匾挂在文博会太原展区的外墙上,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温婉典雅、晶莹剔透,不但展现了书法的意境,又增添了琉璃的美感。
“我们会尽量创作出一些人们喜爱而又买得起的作品,这类作品将拉近琉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琉璃牌匾和文房用品的诞生无疑是苏氏琉璃改革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苏永军自信地说。近年来,他们在成功研制牌匾的烧制方法后,文房四宝和文玩用品也相继试制成功,并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现在,苏永军的儿子苏琪也在父亲的感染下参与到苏氏琉璃的制作之中,为开创苏氏琉璃的崭新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传承人档案:
葛原生,男,1940年5月生,琉璃工艺工程师,太原苏氏琉璃传人。2009年被正式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师承苏氏琉璃世家第6代传承人、时任郝庄工业瓷厂技师的苏杰老先生。期间,苏杰师傅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教于葛原生,葛原生随之成了苏杰的嫡传弟子,苏氏琉璃第7代传承人。
苏永军,男,1967年10月17日生,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马庄山头村人(现属新沟村山头街),山西苏氏琉璃第8代传人。
2007年,文化部派清华大学邱耿钰教授到山西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这一项目到苏永军家中考察。经多方考证,证实了苏家祖上从明代万历年以前就开始烧制琉璃制品,确认了苏家现存的窑址和模具等文物。2008年国务院文化部给苏永军家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的牌匾。这使得自幼受祖辈熏陶酷爱琉璃事业的苏永军更加有了要把山西苏氏琉璃技艺传下去的信心与动力。
从2007年开始,苏永军跟随葛原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琉璃烧制技艺。在葛原生的悉心教导和自己多年刻苦的钻研与实践下,不仅全面掌握了琉璃烧制技艺,还协同葛原生成功破解了已濒临失传,琉璃之中的圣品——孔雀蓝的配方奥秘,恢复了制作孔雀蓝的技艺。
在学习琉璃技艺的期间,苏永军还挖掘出了祖上于清嘉庆年间给皇宫制琉璃瓦的配方,得以推广应用。制作了琉璃字、琉璃花等产品,发明了琉璃镶嵌制作工艺,为我国牌匾文化的创新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