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相斗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d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半岛南端的海面上有一座著名的岛屿,名曰蛇岛。附近的打鱼人称蛇为小龙,故又名小龙山。小龙山上有成千上万条毒蛇,绝对是蛇的王国。每年秋天,候鸟成群结队地振翅南飞,当飞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上空,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便纷纷落下来歇息休整,养精蓄锐,准备飞越渤海海峡。这些候鸟往往降落在蛇岛上,于是饿了大半年的蛇们就兴奋得像过大年。这真正是天上掉馅饼,鲜嫩的鸟肉让它们大饱口福。
  但有一种老鹰不怕蛇,只要见了蛇,它就直扑上去,用利爪死死地抓住,然后飞上高空。人们可以见到蛇在老鹰的利爪下面扭动着,挣扎着,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又会看到,正在奋飞的老鹰却像突然中了一枪,无力地垂着双翅,从空中直线跌进大海里死去。船上的渔人有时将死鹰捞上来细看,发现鹰身上有蛇咬的小孔。原来老鹰虽然勇猛,但缺乏智慧,见了蛇只是随意地朝蛇身中间一抓,这样蛇头能自由转动,反过来猛咬老鹰一口,中了蛇毒的老鹰不一会儿就飞不动了,只能从空中栽下来。为此,蛇岛上的蛇就更加得意而猖狂,自以为天下无敌,所以在没有候鸟的季节就跃跃欲试,要游到不远处的鸟岛上偷吃鸟蛋。
  鸟岛离蛇岛不太远,上面有成千上万的海鸥,绝对是鸟的世界。从地图上看,蛇岛、鸟岛是两个姊妹岛,一个寂静,一个吵闹,相映成趣。但相比凶狠的老鹰来说,海鸥就是弱势群体,不但个头小,也没有利爪,又邻近毒蛇王国,饱受死亡威胁,千百年来却活得兴旺,为什么呢?原来海鸥是相当聪明的鸟,与毒蛇为邻,就有着千千万万次交锋,使它们在无数次抵抗中,渐渐练就了一身武功。当海鸥发现蛇爬上来时,先是高声尖叫,引起大家的警惕,然后就有老练而勇敢的海鸥上前迎战,它从空中俯视蛇的方位,然后像瞄准的枪口射出子弹,一道线般地直冲下来,猛地抓起蛇,飞往大海深处。从人类的眼睛望去,海鸥与老鹰一样,只是快速而随意地抓起毒蛇,其实在抓蛇的一刹那,海鸥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无论蛇怎样扭动,它都能灵巧地躲过蛇嘴,准确无误地抓住蛇的颈部,使蛇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转动能力。更精确计算的是,海鸥并不像老鹰那样往高处飞,而是尽力地节省力气,贴着海面平飞,因为它知道蛇会游泳,甚而更知道蛇能游多长的距离,所以海鸥尽全力朝大海深处飞,一直飞到蛇永远也游不回来的远距离后,这才放心地将蛇抛进浪涛里。
  毒蛇们当然也会总结经验,尽最大能力伪装靠近。有时与海鸥窝巢近在咫尺,蛇竟能假装成一根枯树枝,甚至长达多天一动不动,才能得手一枚海鸥蛋。这种龙凤相斗的场景,简直就像电影戏剧,煞是好看。可不幸的是,人类也喜欢吃海鸥蛋。

  海鷗见了人,开始时不以为意,当它们发现人这个动物是来抢劫它们生下的蛋,危及孩子的生命时,立即紧张起来。老海鸥一声令下,爆炸般地轰然飞起一大群海鸥,在入侵者面前组成一道动感的铜墙铁壁。同时发出的鸟鸣简直就是一群猛兽在吼叫。当看到人继续向前逼近时,焦急万分的海鸥便使出最后的看家本领,暴风骤雨般地朝入侵者喷射粪便。人是动物之王,所向无敌。没办法,海鸥将窝巢建在悬崖绝壁之上,连攀爬的高手毒蛇也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但人类很快就造出先进的登山工具,能折叠的,能弹射的,能柔软活动的梯子。
  在恐惧和伤感中过日子的海鸥,不仅数量开始锐减,连对毒蛇的战斗力也逐年下降了。可万幸的是毒蛇数量也在锐减,因为人这个高级动物对蛇也不客气,蛇的用途比海鸥多得多呢。为此,蛇岛和鸟岛还维持着现状,但往日那种繁荣的景观,特别是龙凤相斗的场面,你就是用高倍望远镜、电子探测仪,也很难看到了……
其他文献
我对鱼以及鲜味的味觉记忆均来自松花江支流的一个大水库。  水库位于连绵起伏的群山脚下,平日里金光闪闪,美不胜收。当时我们喜欢把书本上一切关于湖泊的美好想象都放置在它身上。  它们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总是时不时地定期造访。优良的水质赋予这些鱼纯粹的鲜味,人们总是用“与土腥味绝缘”来形容这种鲜。  每次它们出现,仿佛一个小家庭里的人间盛事,要么贵客登门,要么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家中某个成员突然产生了
期刊
我们的日常交谈总是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书面语则主要用来满足我们对抽象思维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网上我们也只能以书面语来交流。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无奈才会用纯文字来交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做精简。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符号分为“表达”和“指号”。在他看来,所有的发声的言语都是表达,一说出来就能起到传递意义的作用。说话者要表达的意义当下对听话者呈现。当我们用书写来传达意义时,会失去
期刊
林美芳退出了所有“鸡娃”的群。她的生活有了另一种规律:每天给隔壁房间的儿子发两次提醒吃药的微信,每两周到医院开一次假条;每三天在案板上切分一次药片,放到带隔断的绿色小药盒里,时间久了,药末弥散在缝隙中。上班途中,地铁上穿校服的孩子偶尔会让她想起,自己是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  这是她的秘密:两年前儿子被确诊重度抑郁,经历了休学、复学、复学失败,现在持续请假在家。除了母亲和丈夫,她无法向其他人启齿“我
期刊
期刊
很久以前,在知书达礼,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吃饭是全家团聚、增强家族认同感和维系感情的生活内容,是大人议事的当口,也是对孩子实施训诫的良机。  客堂中央放一張结结实实的八仙桌,长辈坐北朝南,儿子媳妇两边坐定,老祖宗最疼爱的小孙子享有特权,坐在他们身边。  餐具也有所区分,比如在我家,祖父有专用的象牙筷,祖母则用系着细细链子的银筷子,其他成员就用乌木筷或红木筷,我则有一双专享漆木筷,筷头尖尖,筷杆上
期刊
平生第一次租房子住,是在圆明园福海边,一间朝北的小房子,比我的身体稍大些,能将就着放一张床,月租八十元。  那时,圆明园里多数房东还是农业户口,房东之间也是有竞争的,我们房东李大姐的宣传口号是:住进来就成了一家人。李大姐在公园里管船,可以免费划,所以我们那个院子总是住得满满的。  全院子,算上我一共有两个卖唱的,两个画画的,一个写作的。大姐看我双目失明生活困难,主动邀请我和他们家一起吃饭,每天多交
家乡有一种面条,晶莹透亮,擀得特别薄,全手工。名唤小刀面。  做早点的人家,将小刀面一团一团团起来,放在门口大锅前面,用一块白纱布盖好。有客人来了,点了要吃,便拿其中一团来,在沸水里滚了一滚,也不过十来秒钟,便熟了。捞起来,盛在白瓷碗中,用筷子顺好,平铺下来,顺汤顺水,根根分明,再撒上葱花。  汤是清汤,面是爽面,实在诱人口涎三尺,无法脱身。只是,现如今,这样的摊点已经绝迹了。想吃面,都是制面机统
期刊
春天,老杜从他所生活的城市打来电话:“这几天气温适宜,早晨起来,望见窗外的花都开了,远近高低处有一层淡淡的雾。”我恍若看到,老杜悠闲地坐在早茶店喝茶,杯中的热气袅袅。  老杜生活在一座古城里,是个胖子。胖子夏天怕热,他大概会买只西瓜,躲在空调房里啃瓜。或者,坐在树荫下,哗啦哗啦扇着蒲扇。下雨天,他提着篮子去买菜,如果这时外面雨落得不是很大,老杜会打一把伞,走在他家附近的老巷子里,边走边想着他的诗。
期刊
每隔半年,我都会完成一次大穿越:坐上特1路公交车,从紧邻东四环的大望路,直奔西四环边上的靛厂新村,不为别的,只为喝到一碗家乡味的羊汤。  人一坐上特1路,就变得异常兴奋,脑海中常常浮现出那一碗热腾腾的羊汤,口水不自觉地涌出来,在嘴巴里来回打转。  喝8元的羊汤,要坐公交车,这是我一种小小的仪式感,去喝羊汤的时候,坐在公交车里最能体验那种期待的快感。  最喜欢和老乡一起去,七八个人不嫌多,两三个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