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生学习的起始队段,教师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科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效化。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小学科学“探究——体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体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师要实现科学有效教学,应根据科学教学现状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孩子们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一、小学科学“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框图:
二、小学科学“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步骤
(一)提出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
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选择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
(二)猜想假设
作为一理性思维的形式,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制定方案
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有了猜想和假设作为铺垫,学生便跃跃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解决问题。那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去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性,使研究过程能保持较为正确的方向,使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系列。一个较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应反映下列项目:
要研究的问题的题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研究的过程或方法、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研究的结论。
(四)实施探究
明确了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后。探索活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合作探究了。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那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4人或6人,最多不超过8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
(五)展示交流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他们也很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学生与老师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总之,学生都有被别人评价和想了解别人的需要。
在本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资源,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
(六)科学探索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此时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总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针对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完善整个教學过程,要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科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曾锦萍.小学科学体验性实验教学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7(10):255.
[2]石祥锦.“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2):39.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体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师要实现科学有效教学,应根据科学教学现状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孩子们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一、小学科学“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框图:
二、小学科学“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步骤
(一)提出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又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问题是科学学习的关键。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本步的关键。
一要鼓励多样性问题的提出。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二要注意多样问题的梳理。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选择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小组自主选择不同的问题,分别研究;二是由全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问题,共同探究。
(二)猜想假设
作为一理性思维的形式,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从其形成来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猜想环节,二是假设环节。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制定方案
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有了猜想和假设作为铺垫,学生便跃跃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解决问题。那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去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性,使研究过程能保持较为正确的方向,使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系列。一个较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应反映下列项目:
要研究的问题的题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用具、对问题或事物的可能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或假设、研究的过程或方法、研究结果的记录(文字、图画、照片,影象等)、研究的结论。
(四)实施探究
明确了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后。探索活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合作探究了。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那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就相关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4人或6人,最多不超过8人。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较差的学生。合作探究具有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同做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题。
(五)展示交流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他们也很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学生与老师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总之,学生都有被别人评价和想了解别人的需要。
在本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资源,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
(六)科学探索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此时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总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针对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完善整个教學过程,要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科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曾锦萍.小学科学体验性实验教学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7(10):255.
[2]石祥锦.“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