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及效力问题探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经三级人民法院审理,号称对赌协议第一案的“甘肃世桓案”终于尘埃落定,而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讨论却未就此“止步”,因为其是否合法有效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中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方式选择,甚至将影响到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战略的实施。以该案为切入点,逐一厘清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关键词:附生效条件合同;风险共担;意思自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311-02
  一、案例引入
  2007年11月1日,甘肃世恒、海富公司、迪亚公司共同签订了一份《甘肃众星铸业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后变更为“甘肃世桓”)增资协议书》(以下简称“《增资协议书》”),约定:甘肃世桓注册资本为384万美元,迪亚公司占投资的100%。各方同意海富公司以现金2 000万元人民币对甘肃世桓进行增资,占甘肃世桓增资后注册资本的3.85%。《增资协议书》还作了一项特别约定:甘肃世桓2008年净利润不低于3 000万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实际净利润完不成3 000万元,海富公司有权要求甘肃世桓予以补偿,如果甘肃世桓未能履行补偿义务,海富公司有权要求迪亚公司履行补偿义务,补偿金额=(1-2008年实际净利润/3 000万元)*本次投资金额。然而在协议履行过程中,甘肃世桓2008年的实际净利润仅为26 858.13元,远未达到约定的业绩目标,海富公司遂将甘肃世桓、迪亚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支付补偿款1 998万余元。
  一审法院认为,《增资协议书》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但其中关于未达到约定业绩目标情况下海富公司有权要求甘肃世桓补偿的约定,违反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关于企业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规定,同时也损害了公司利益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五)项的规定,该条由甘肃世桓对海富公司承担补偿责任的约定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约定无效,海富公司要求甘肃世桓承担补偿责任失去前提依据。一审法院就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则认为,关于在甘肃世桓2008年无法完成业绩目标情况下海富公司有权要求甘肃世桓及迪亚公司以一定方式予以补偿的约定违反了投资领域风险共担的原则,使海富公司作为投资者不论甘肃世桓经营业绩如何,均能取得约定收益而不承担任何风险。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之规定,认定《增资协议书》的这一约定无效。对于海富公司的投资款,二审法院判令除已计入甘肃世桓注册资本的114.771万元外的其余部分由甘肃世桓、迪亚公司加记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返还海富公司。
  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后,部分肯定了一审、二审法院的观点,认为关于甘肃世桓在未达到业绩目标情况下对海富公司进行补偿的约定损害了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应当认定为无效;同时,最高院认为《增资协议书》中迪亚公司对于海富公司进行补偿的承诺并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有效的。据此,最高院撤销二审法院判决,判令迪亚公司向海富公司支付协议补偿款并驳回海富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纵观本案整个审理过程,争议的焦点始终是《增资协议书》中关于未达到约定业绩目标时的补偿条款的有效性问题,而这一条款正是下文将要展开论述的对赌协议。本案是中国首个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司法判例,三级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其性质及效力的认定大相径庭,这也反映出中国司法实践中对其认识的争议程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对赌协议的性质和效力进行深入探析和反思。
  二、性质解析:对赌协议实为附生效条件合同
  上文已经提到,本案的争议焦点始终为对赌协议的有效性问题。从司法裁判的角度对其效力进行评判,前提显然是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对赌协议是投融资双方的一种契约安排,是双方权利义务分配时的博弈,所以对赌协议是一种合同行为。但对赌协议并不属于中国《合同法》及《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的16类有名合同之一,中国现行法律中并无关于对赌协议的明确规定。笔者通过形式和目的两方面的分析,认为对赌协议的实质是基于投融资双方意思自治基础的一种附生效条件合同。
  对赌协议在形式设计上与附生效条件合同一致。附生效条件合同的核心应当是在合同中特别约定一定的条件,并以该条件的生效与否来决定合同的最终生效与否,这与抽象后的对赌协议的结构完全吻合——投融资双方在协议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由投资方行使估值调整权利,以弥补高估企业自身价值的损失;如果约定的条件未出现,则由融资方行使该种权利,以补偿企业价值被低估的损失(虽然在私募股权投融资实践中双向对赌更为普遍,但也不能排除单向对赌,如上述“甘肃世桓案”即为单向对赌,这并不构成认定其为对赌协议的障碍)。
  从目的上来讲,两者也是吻合的。设置附生效条件合同的初衷在于:合同签订后的未来情况发展与订约时的预期可能会发生矛盾,从而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并涉及到合同中风险分配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对合同效力的限制来分配此种风险。正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对赌协议被律师设计出来以克服上述困难——将交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不确定性时间暂时搁置,留待该不确定性消失后,双方再重新结算。也正是通过此种安排,使得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大为提高。
  三、理性回归:对赌协议效力的法律分析
  1.是否违反了“利润共享”的原则。一审法院判决认为本案所涉对赌协议违反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关于“企业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但甘肃世桓、迪亚公司、海富公司之间关于未达业绩目标后的补偿约定,显然并非针对利润分配,其实质是对海富公司投资入股价格的后期调整,其根本功能是通过这一后期调整的约定和许诺,使海富公司能够在前期接受甘肃世桓建立在自己对未来预期上的股权定价。   当然,该争议点一般仅涉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私募股权融资中的对赌行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有着合营各方根据注册资本比例分配企业利润的强制性规定,但在《公司法》第35条却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由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第167条约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利润。
  2.是否违反了“风险共担”的原则。二审法院的判决使得海富公司能够收回其股权投资的全部溢价部分,仅就结果而言,对于私募股权投资中的投资方极为有利,更接近其于对赌协议中想要实现的结果。但是,二审法院以“名为投资、实为借贷”作为判决依据,着实让人担忧,因为按照二审法院的逻辑,对赌协议生来就带着“罪恶”——“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合同无效(大前提),对赌协议属于“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合同(小前提),所以对赌协议无效(结论)。
  我们姑且先不论此处的大前提是否完全正确,二审法院一句简单的投融资双方关于未达业绩目标的补偿约定违反风险共担原则即完成对此处小前提的证成,显然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投资方真的就未承担任何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无法真实地确认其所购买股权的真正价值,投资风险对其来说完全不可控——若目标企业在经过一定期限的生产经营后未能达到投资方估算的业绩指标,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当初进行股权投资时高估了目标企业的企业价值,超额支付了购买股权的对价,这对投资者而言将是巨大的损失,尤其是本案中的海富公司,其在购买甘肃世桓股权时,已经支付了数十倍的溢价款,若无融资方提供相应对价(即未达业绩目标情况下的补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投资方凭什么承担如此风险?
  而且在出现对赌协议约定条件时,目标企业往往已经失去良好的经营能力,甚至面临破产。此时,投资者能否按照对赌协议的约定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是一个未知数,更别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投资成本和机会成本了。
  可见,对赌协议中的投融资双方在权利义务上是对等的,本案中的海富公司承担了支付股权溢价款的义务,享有得到融资方补偿的权利;相对的,融资方获得使用溢价款的权利,理应承担在未达业绩目标时补偿海富公司的义务。双方并未违反风险共担的原则。
  3.对赌协议的双方应为投资者与目标企业的原股东,不应包括目标公司本身。最高院的判决要点为我们指明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方向,司法层面上基本认可对赌协议的合法性,但出于保护目标公司其他股东及债权人利益的考量,对赌应仅限于投资方与控制目标公司进行融资的控股股东(一般为公司的管理层,本案中即作为甘肃世桓控股股东的迪亚公司)之间。如按照本案中的对赌协议约定,对赌失败后由目标企业向投资者进行补偿,则一方面会弱化和规避股东对公司承担的有限责任;另一方面有可能被视为公司向股东返还出资的一种方式,构成股东权利的滥用,严重损害公司及债权人的利益。
  四、启示
  意思自治是民法基本原则。在意思自治的指导下,当事人已经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做出了最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坚持意思自治,就是尊重当事人的利益就是尊重市场法则。本案一、二审判决尤其是二审判决,将投融资双方的约定强行解释为借贷合同,违反意思自治的原则来解释合同,不但容易造成个案不公正,还将造成交易主体对市场经济的不信任。
  当然,要求意思自治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对所有的对赌协议统一贴上“合法”标签,对赌协议制度设计本身并不存在合法或非法的基因,而是应当具体到每一份对赌协议进行分析其效力问题。最高院的态度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那就是合理设计对赌协议中投融资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且将对赌的范围严格限定在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原股东之间。
  参考文献:
  [1] 张虹.对赌协议规范的理性选择:载舟式的策略[J].西部法学评论,2011,(1):51-55.
  [2] 彭冰.“对赌协议”第一案分析[J].北京仲裁,2012,(3):192-194.
  [3] 陈燕凤.对赌协议的合法性探析——以海富投资与甘肃世桓无效案为视角[J].莆田学院学报,2013,(6):27.
  [4] 韦祎,崔蕾.“对赌协议”司法第一案的评析与启示[J].天津法学,2013,(2):90.
  [责任编辑 陈 鹤]
其他文献
摘 要:名校建设方案明确了“上课堂 进厂房”的师资队伍培养目标,针对学院存在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差、能工巧匠匮乏、领军人物不足等问题,提出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历与能力提高并举、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提升并进、理论与实践能力增强并行的方针,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现代鲁班队伍。  关键词:教师实践;校企合作;队伍结构;培养培训;双师型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调整。但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清、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柔性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精准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量显著相关,投资规模的扩大能够带动相应的就业规模的加大,但带动效应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总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益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产业就业直接效应和间接效益均为负;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二产业就业直接效应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产业就业间接效应显著。对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就业量;直接效应;间
期刊
摘 要:在财经院校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体,实验教学是辅助。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财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加强。相比发达地区财经院校实验教学的蓬勃开展,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实验教学困境更加突出。故应通过对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达到提升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从而更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西
期刊
摘 要:在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行业需求、学生能力现状、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旨在对改进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提高企业客户满意度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穿行式”的实
期刊
摘 要:《产业转移背景下“大湘南”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一书与“大湘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挂钩,根据承接转移产业的规律,提出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可为同类地区的产业转移模式选择和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背景下“大湘南”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实践价值;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
期刊
摘 要:围绕乌克兰危机,八国集团成员国关于地缘政治秩序的重建进行着博弈,八国集团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处理后危机时代与八国集团的关系,找准国际合作的落脚点意义重大。未来,中国与八国集团之间应该张弛有度,并积极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四国”等国际组织中寻找新的发力点。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八国集团;中国;关系走向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 要: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困境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知识产权客体迥异的特征,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适度突破的合理性,提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寻非遗保护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民族民间医药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98-02  一、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  与现代知识产权
期刊
摘 要:劳动是人有目的性的活动,精神性是其本质属性与内涵。劳动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力量(智力)。劳动,是自然加诸人的“天然”负担,是违逆人的本能、本性的负效用。人类一直都在用劳动消灭劳动。所谓“劳动的乐趣”,除了极个别情况适用,不能成为普世法则。  关键词:劳动;精神性;物质性;人本性;负效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01-02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国对资源的消耗飞速增长,资源紧张的局面越发严重。石油资源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情况。基于此,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SWOT分析,通过研究企业的优势因素、薄弱环节、发展机会和环境威胁,得出对企业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以识别各种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