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总是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
一部《双面胶》,道尽多少夹板气男人的苦楚?一部《蜗居》,又让多少无房族欲哭无泪?
现在,轮到《裸婚时代》来刺激我们的泪腺了,不是煽情的情节让你哭天抹泪,而是那样直接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压力和同样的梦想。
《裸婚时代》一开播就成为热议话题,连同总导演滕华弢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滕华弢乃滕文骥之子,知名电视剧导演。六六的真正走红,滕华弢功不可没,他是六六三部大戏《双面胶》、《蜗居》和《王贵与安娜》的导演,六六旋风的背后,也请别忘了导演的功力和努力。
问他拍了那么多都市家庭剧,是不是特别关注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生活现状?他答:“不光是青年人,我还关注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现状。”70、80后这样一个群体,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阻碍:房子、车子、娘子、孩子、票子五子登科,想起来头就大成几个。但人总得活着,总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真要等到剩男变成王老五,剩女变成灭绝师太,才懂得什么叫“天荒地老”?
刚刚和文章合作拍完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说的是“失恋是下一个幸福的开始”的故事,可以作为当代都市人失恋指南来看。滕华弢说:“和我的电视剧一样,我捕捉到了这样的话题,但是我并不想图解话题,我想说的是都市人的状态。”
“失恋是幸福的开始”这主题好像挺阳光,挺主旋律,可是《裸婚时代》就不同了,经历了那么多折腾,刘易阳和童佳倩的爱情终于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分手快乐!在《裸婚时代》里,滕华弢对于爱情的看法变得悲观了吗?滕华弢矢口否认:“我并没有悲观,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能够冷静一点,我写的‘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可以算是我的爱情观吧。恋爱的时候当然可以非常单纯。但是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光凭着两个人单纯的感情,确实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裸婚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裸婚时代》改编自唐欣恬的大热网络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那一天,制片方将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交到导演滕华弢手上,他没翻几页就被小说吸引了,顺理成章地,很快,他就拍板拍这部戏。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和原著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滕华弢对记者说:“原作小说和第一稿的编剧还是给我们之后拍摄的电视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方向上还不是特别的一致。不一致的地方就在于,电视剧还是比较强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控制它的整个价值导向,其中的人都是善良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只是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上,最后故事发展到分手的结局,有他们各自的责任。”
滕华弢没有结婚,也不知道他未来如果结婚的话是不是会裸婚,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一直会在都市情感代言人的位置上继续走下去,不粉饰现实地去讲述我们青年老百姓的故事。
新民周刊:你对“裸婚”本身是怎么样的态度?
滕华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态度,现在我们创作的这几部戏,一直都恪守一个原则,就是我在《裸婚时代》片花中所写的一句话:“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这是我作为观众一个小小的看法吧。其实我们这几部戏目的都非常地明确,但是我们并不想简单直白地阐述我们对于裸婚或者蜗居怎么看,我觉得我们的看法都呈现在电视剧中,我觉得他们从哪个角度看怎么看都是对的。每个人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可能是我们想说的一面,只是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新民周刊:你觉得这种“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的“裸婚”,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这个残酷的生活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滕华弢:想拍这个戏也是觉得这个题材在现在出现是非常合适的。我听说(我不看电视剧)一些描写80后生活的电视剧,常常停留在爱情片或偶像剧的层面上。我了解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风花雪月。你看1981年出生的已经30了,1980年出生的都31了,他们进入了婚恋适龄阶段,在社会上,在各个单位中,80后也已作为中流砥柱而出现。为什么没有人正常地、现实地来拍80后的生活现状呢?我想要拍的,就是80后面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
和我们70后比较一下吧。我于1995年毕业,我没有结婚,但是打个比方,以大学毕业是23岁来计算,到毕业5年时(二十七八)结婚,我们当时面对的那个社会,1995年-2000年的那个社会和现在毕业的年轻人所面对的社会还有挺大的变化。他们虽然总被说成是“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可是他们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比我们那时还要大。所以等到他们谈完恋爱想要结婚生孩子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质量和要求也好啊,困惑啊,都比我们那时候更大更复杂。
还有一点我觉得,从《双面胶》开始到现在我们拍的《裸婚时代》,我们关注的,一直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当然《双面胶》不仅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有地域文化(在剧中是东北和上海)的冲突。这次我们淡化了地域文化,但是还强调了一下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导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新民周刊:有人说这部戏触碰到了80后的伤疤,你觉得这种伤疤是否也会延续到90后?
滕华弢:我目前还没觉得,我觉得也不能叫“伤疤”,我觉得《裸婚时代》这个戏,和我之前的戏一样,关注现实,但是谈不上揭不揭伤疤的问题。相对来说,剧中这些人物给人的感觉都挺温暖的。
新民周刊:这部戏热播后,八成男性支持七成女性反对裸婚,你觉得怎么会出现这样比率的调查结果?是否也反映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不同的爱情价值观?
滕华弢:我觉得非常正常。在我看来,男性二十七八岁适婚年龄没车没房是件很正常的事,我觉得在现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大多数一般工薪阶层在这个年纪恐怕都买不起房。如果你在这时候碰到了你爱的人,又想结婚,的确会碰到要不要裸婚这样的问题。女生和男生的角度可能不太一样,她们更想在当下就拥有一个踏实的环境,最好有房有车,然后还有点积蓄以后可以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她们考虑得更现实一点;男性估计都和《裸婚时代》里的刘易阳一样,他们有未来,可以奋斗,但是在当下,他们确实赶不上房价的脚步,这是男女双方不同性别的人群不同考虑的角度所导致的不同立场。我承认,女性可能更现实一些。
一部《双面胶》,道尽多少夹板气男人的苦楚?一部《蜗居》,又让多少无房族欲哭无泪?
现在,轮到《裸婚时代》来刺激我们的泪腺了,不是煽情的情节让你哭天抹泪,而是那样直接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压力和同样的梦想。
《裸婚时代》一开播就成为热议话题,连同总导演滕华弢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滕华弢乃滕文骥之子,知名电视剧导演。六六的真正走红,滕华弢功不可没,他是六六三部大戏《双面胶》、《蜗居》和《王贵与安娜》的导演,六六旋风的背后,也请别忘了导演的功力和努力。
问他拍了那么多都市家庭剧,是不是特别关注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生活现状?他答:“不光是青年人,我还关注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现状。”70、80后这样一个群体,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阻碍:房子、车子、娘子、孩子、票子五子登科,想起来头就大成几个。但人总得活着,总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真要等到剩男变成王老五,剩女变成灭绝师太,才懂得什么叫“天荒地老”?
刚刚和文章合作拍完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说的是“失恋是下一个幸福的开始”的故事,可以作为当代都市人失恋指南来看。滕华弢说:“和我的电视剧一样,我捕捉到了这样的话题,但是我并不想图解话题,我想说的是都市人的状态。”
“失恋是幸福的开始”这主题好像挺阳光,挺主旋律,可是《裸婚时代》就不同了,经历了那么多折腾,刘易阳和童佳倩的爱情终于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分手快乐!在《裸婚时代》里,滕华弢对于爱情的看法变得悲观了吗?滕华弢矢口否认:“我并没有悲观,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能够冷静一点,我写的‘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可以算是我的爱情观吧。恋爱的时候当然可以非常单纯。但是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光凭着两个人单纯的感情,确实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裸婚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裸婚时代》改编自唐欣恬的大热网络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那一天,制片方将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交到导演滕华弢手上,他没翻几页就被小说吸引了,顺理成章地,很快,他就拍板拍这部戏。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和原著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滕华弢对记者说:“原作小说和第一稿的编剧还是给我们之后拍摄的电视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方向上还不是特别的一致。不一致的地方就在于,电视剧还是比较强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控制它的整个价值导向,其中的人都是善良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只是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上,最后故事发展到分手的结局,有他们各自的责任。”
滕华弢没有结婚,也不知道他未来如果结婚的话是不是会裸婚,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一直会在都市情感代言人的位置上继续走下去,不粉饰现实地去讲述我们青年老百姓的故事。
新民周刊:你对“裸婚”本身是怎么样的态度?
滕华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态度,现在我们创作的这几部戏,一直都恪守一个原则,就是我在《裸婚时代》片花中所写的一句话:“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这是我作为观众一个小小的看法吧。其实我们这几部戏目的都非常地明确,但是我们并不想简单直白地阐述我们对于裸婚或者蜗居怎么看,我觉得我们的看法都呈现在电视剧中,我觉得他们从哪个角度看怎么看都是对的。每个人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可能是我们想说的一面,只是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新民周刊:你觉得这种“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的“裸婚”,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这个残酷的生活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滕华弢:想拍这个戏也是觉得这个题材在现在出现是非常合适的。我听说(我不看电视剧)一些描写80后生活的电视剧,常常停留在爱情片或偶像剧的层面上。我了解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风花雪月。你看1981年出生的已经30了,1980年出生的都31了,他们进入了婚恋适龄阶段,在社会上,在各个单位中,80后也已作为中流砥柱而出现。为什么没有人正常地、现实地来拍80后的生活现状呢?我想要拍的,就是80后面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
和我们70后比较一下吧。我于1995年毕业,我没有结婚,但是打个比方,以大学毕业是23岁来计算,到毕业5年时(二十七八)结婚,我们当时面对的那个社会,1995年-2000年的那个社会和现在毕业的年轻人所面对的社会还有挺大的变化。他们虽然总被说成是“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可是他们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比我们那时还要大。所以等到他们谈完恋爱想要结婚生孩子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质量和要求也好啊,困惑啊,都比我们那时候更大更复杂。
还有一点我觉得,从《双面胶》开始到现在我们拍的《裸婚时代》,我们关注的,一直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当然《双面胶》不仅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有地域文化(在剧中是东北和上海)的冲突。这次我们淡化了地域文化,但是还强调了一下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导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新民周刊:有人说这部戏触碰到了80后的伤疤,你觉得这种伤疤是否也会延续到90后?
滕华弢:我目前还没觉得,我觉得也不能叫“伤疤”,我觉得《裸婚时代》这个戏,和我之前的戏一样,关注现实,但是谈不上揭不揭伤疤的问题。相对来说,剧中这些人物给人的感觉都挺温暖的。
新民周刊:这部戏热播后,八成男性支持七成女性反对裸婚,你觉得怎么会出现这样比率的调查结果?是否也反映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不同的爱情价值观?
滕华弢:我觉得非常正常。在我看来,男性二十七八岁适婚年龄没车没房是件很正常的事,我觉得在现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大多数一般工薪阶层在这个年纪恐怕都买不起房。如果你在这时候碰到了你爱的人,又想结婚,的确会碰到要不要裸婚这样的问题。女生和男生的角度可能不太一样,她们更想在当下就拥有一个踏实的环境,最好有房有车,然后还有点积蓄以后可以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她们考虑得更现实一点;男性估计都和《裸婚时代》里的刘易阳一样,他们有未来,可以奋斗,但是在当下,他们确实赶不上房价的脚步,这是男女双方不同性别的人群不同考虑的角度所导致的不同立场。我承认,女性可能更现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