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神经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住的小区前面有个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地方,有下棋的,聊天的,练剑的,耍拳的,还有跳广场舞的。晚上和周末的时候,热闹一些。
  不知道是哪一天,我到广场散步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张大伯一个人在打扫着广场的卫生。张大伯跟我住一个单元,我认得他。只是见面熟,没有什么交往。刚开始,我以为他是环卫工人,负责着这片区域的卫生。
  就在前些日子,我忽然间发现,张大伯老得不成样子了,脸皱得像山核桃的皮,头顶已经稀疏了,仅有的几根头发也成了银丝,抖抖颤颤的,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刮走似的,腰弯得像一张弓,若不是扶着扫把,怕是要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上……看样子,他的年龄少说也有七十岁。当时我心里直纳闷:他怎么还不退休呢?难道他们单位招不来人,还是老人为挣工资不愿意退休呢?我们单位有一个副局长,早到站了,一直不走,惹得一圈人不待见。为什么?不就是为的那点福利待遇吗!难道说张大伯家里生活困难,舍不得那点工资?
  也巧,那天我回来时在小区门口见到了张大娘,她是張大伯的老伴。我就把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没想到,张大娘气呼呼地说,狗屁环卫工人,他犯神经!我想进一步问话,张大娘蹒跚着走了。
  我想,人老了,可能有点痴呆吧。常言说,老小孩,老小孩,人老了就跟小孩子一样,有时会胡闹一下。回到家里,我跟妻子说起此事。妻子说,张大伯原来在钢厂上班,现在已经退休。他扫好多年了,没退休就已经开始扫了。
  没退休就开始了?是有好多年了。我说。
  妻子说,原来有专人打扫,他去了后,人家就撤走了。听说因为这个,张大娘跟大伯闹了一阵子呢。
  我愣了一下。
  妻子说,原来那个环卫工人是个女的,张大娘怀疑张大伯跟人家有扯不清的关系,吃醋了。
  是同学关系还是情人关系?我感觉这里面有故事。
  哪有的事?人家那个女的根本不认识张大伯。妻子剜我一眼。
  是他一厢情愿?我也给弄迷糊了。
  妻子瞪了我一下,说别瞎想了……不是那方面的事儿。家人怀疑张大伯的脑子有问题,让他去医院瞧瞧,他又不去。
  我说,市政部门给他开不开工资?
  妻子说,他自愿打扫的,谁给他?后来,主管单位过意不去,要给他报酬,他不要。
  真是犯神经。我自言自语了一句。
  妻子说,张大伯的家人都反对他去扫,但他坚持要扫,没办法,只当他是锻炼身体,也不阻拦他了。
  再到广场去的时候,我留意到不少人对张大伯指指戳戳的,有鄙视,有同情,也有可怜。唉,一个人糊涂到这份上,难怪别人说他犯神经。不过,这种神经也好,又不危害他人和社会。
  这天周六,我走出家门来到了广场。忽然间发现,扫地的不是张大伯,是张大娘。
  这就奇了怪了!我装作随意地走过去,走到张大娘面前,跟她打了个照面,大娘,您好!
  张大娘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叹口气,有点歉疚地说,我错怪你大伯了,他不是犯神经……
  接下来,就是张大娘讲的故事。
  1944年5月,麦子黄梢的时候,小日本来了,霸占了这个城市。这天他(指张大伯)随父亲偷偷回到家中。天擦黑的时候,看到街对面日本兵开来两辆汽车,车上都是五花大绑、白布蒙眼的中国人。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爬到自家房脊上偷看。两个日本人对一个中国人,用刺刀一前一后地戳,用这种方式把车上的几十个人都戳死了。最后日本人挖了一个大坑,把尸体都掩埋掉了。他从房脊上溜下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吓得尿了一裤子,腿都软了。他一直忘不了那一幕惨景,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建议为死难同胞立个纪念碑,因为遇难者的身份难以落实等诸多原因,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一想起当时的画面,他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后来,为了缓解心中的悲伤,他开始打扫当年埋葬人的地方。表面上看他是在打扫卫生,其实是在扫墓啊。每到清明节,他还偷偷地烧纸祭奠。由于不知道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自己不敢公开祭奠,害怕遇到麻烦。直到2015年9月3日胜利阅兵日,看到国共的抗日英雄都坐在了一起,他才彻底解开了心中的顾虑,把实情说了出来。
  张大伯呢,他老人家今天怎么没来?不知道为什么,一时间我心里发堵。
  张大娘说,他的腰病犯了,不能来了,我就替他来了。
  回到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广场这里确实是日本人当年大屠杀的现场。我把前因后果给妻子讲了一遍,她沉默了半天,说,大娘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明天清明节,我去帮她打扫……扫墓吧?
  我长出了一口气,算是答应了妻子。
  第二天,我到超市买了一兜水果去看望张大伯。张大伯住在十二楼,客厅正对着广场。我扶着他站在窗口,看到有十多个人都在静静地扫着地;广场中央摆满了鲜花,一些人垂着头围着鲜花,在默默地祭奠那些死去的无名英雄。
  我转脸刚要对张大伯说点什么,发现他已经老泪纵横。
其他文献
人与家乡的深情,像是一把无法破解的密钥。那根深蒂固的思念,已长成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一直无法从我的血脉中剔除。  我出生在豫西伏牛山区一个偏僻闭塞的山坳里。所在的卢氏县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孕育我成长的汤河乡,在县城西南部的深山区。那里山高林密,风景如画。令我引以为豪的,是乡里闻名遐迩、惠及十里乡亲的“天赐圣水”——天然温泉。蓝天白云下,男女共
期刊
我老家地处平原,而且离河很近,虽然有河堤挡着,但一遇暴雨仍很危险。好在约十里远的地方有一支部队,那些年,我们村的人没少让解放军帮忙,雨季抢收庄稼,冬季拉土固堤,特别是有一年,发生了特大洪水,我也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那年我十一岁,暑假的时候,天像破了一样,没日没夜地下了三天三夜的雨,平地都是脚脖深的水。更为不巧的是,上游水库也满了,怕库坝崩溃造成更大灾害,要开闸放水。为了以防万一
期刊
1  走廊里鞋跟声踢踢踏踏,同一种节奏踏出了同一个目的地,这节奏激越、湍急,脚下如有一串响鞭。此时是下午1时50分。  过了半小时,走廊里又出现一阵鞋跟的声响,只是这股力量没之前的浩荡,一绺一绺的,欲说还休,似乎有些忧虑。  九个女兵已经坐在了文工团三楼会议室,舞蹈队队长坐在主持台的“副驾驶”上,两三个女兵托着腮叽叽喳喳。唐小淇最后一个到的,听着她们会前的“小会儿”,哦!原来是这事儿啊!  政委提
期刊
又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我来到风景秀丽的红色圣地南京雨花台,寻觅“江南抗日义勇军”前辈神秘的人生后花园,瞻仰叱咤风云的苏南东路地区抗日英雄光耀千秋的灵魂安歇处。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雨花台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天苍苍,野
期刊
70多年过去了,曾经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老兵们也进入了耄耋之年。硝烟尽管散去,但是他们的战斗故事将会铭刻在民族记忆当中……  曾宪高:不死的敢死队队长  1921年,安徽霍邱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唤作曾宪高。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会按照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命运终究是命运,谁也敌不过。师范刚毕业的曾宪高就碰到了“七?七”事变。而恰巧此时,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16期学员,从小就爱舞刀弄剑
期刊
多多向部队领导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了。多多所在的部队,和多多的家同在一个城市。当时,多多得知自己被分配在家门口当兵时,很不开心,觉得自己的远大抱负打了折扣。队长看他有情绪,对他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多多牢记了队长的話,他要做一块金子。  多多昂头挺胸走在路上,吸引来不少尊敬仰慕的目光。多多感觉做一名军人的光荣和自豪,也更坚定了要把心里话告诉给妈妈的决心!  部队虽离家很近,但多多有半年没回
期刊
偶然的一个机会,参加了北京电影节的两次聚会。令人颇为尴尬的是,我这个青葱时代对电影如数家珍的老男人,听到现在青年人喜欢的《白雪公主》《海底总动员》《野兽与美女》之类的电影名字,已经连一句话都插不上了。  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  我五六岁时有一段是住在电影院里的。1950年代末,部队倡导随军家属回乡劳动,母亲带弟弟回到农村。在省军区俱乐部工作的父亲,便带我住到了电影院楼梯间的一个小房子里。  那是我童
期刊
贾妮儿经几次反“围剿”磨炼,像个红军战士了。她抬担架、送军粮、救伤员等等,干得蛮好。“扩红”消息传到村苏维埃,贾妮儿要参加红军。她爹娘、哥哥“通共”,被白狗子杀了,贾妮儿深仇大恨要报。除了红军我没亲人了!跟毛主席當红军去。两个红军战士负责排队登记。男的写,女的问:  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贾玉玲。  她叫贾妮儿!伙伴们起哄。  哪个村的?  贾鸡窝的。  你父亲的名字?  俺爹叫贾树杉,叫白狗子杀
期刊
春节,在他的老家,在大山里,我足足度过了一段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原始日子。  这样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也是我毕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大年二十七的那晚,我们历经十三个小时的火车,凌晨两点到达南昌,在南昌休整了一天,又搭上了去往宁都县的汽车,终于在晚上十点到达了宁都县城。  在昏黄的路灯下,我老远就认出了戴着黄色安全帽,扶着摩托车,站在那里咧嘴笑着的公公。我站着,环视了周围,还没等我回过劲来,小
期刊
走天涯,行路难,风扯夕阳红,乡愁雨涟涟。秦汉的宏阔、盛唐的恢弘、两宋的风雅、元代的壮阔、明清的精致告诉人们,历朝历代的游子,跟随着历史,搅动着历史,推动着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照亮长空的星星点点,启迪着千秋万代,滋润着一草一木。历史潮流波浪滚滚,涛涛激流冲洗着游子的灵魂,潺潺暖流滋润着游子的心灵。天涯似人间,游子是走出家门闯天涯的人。乡愁,润泽着故乡炊烟中的片片屋瓦,记载着人间世代的共同记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