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代乐舞乐器微探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璀璨于世界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当今艺术创作的源泉。敦煌壁画中的精美乐舞图像更是中国音乐史的摇篮,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乐器、乐舞形象以及各类表演形式。就乐器而言,种类可达上百种,数量可达上千件,按照乐器表演的形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大类。本文将着重于对壁画中出现最多的打击乐器之一,拍板进行详细的探析。
  [关键字]敦煌壁画;敦煌古代乐舞;打击乐器;拍板
  据史料记载,从上古时期开始音乐和舞蹈已呈现出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密不可分之态,在称谓上常常乐舞不分家。敦煌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图像为我们提供了翔实佐证,对我们更加深入研究古代乐舞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更加明晰的图像资料。敦煌古代乐舞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悠久漫长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地位,敦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敦煌音乐包含了多种民族音乐的成分,主要包括:本土乐舞、中原传统乐舞、西域各少数民族乐舞。所以我们才能看见壁画中来自西域和中原地区丰富多样的乐器种类。
  一、拍板溯源
  杜佑《通典》云:“抃,击其节也,情发于中,手抃足蹈,抃者因其声以节舞。”由此可见“抃”通常起到击节作用。《吕氏春秋·高诱注》云:“两手相击曰抃。”可见,其意相同。随之发展需求,“抃”逐渐被拍板乐器所代替,杜佑《通典·乐》:“拍板,长阔如手,垂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鼓掌)。”(1)是文献中最早出现记载拍板的史料,这里的“抃”释作“手抃”,意为“击掌”;宋代陈旸《乐书》中记载:“拍板长阔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以韦编之,以为乐节,盖所以代抃也。”(2);《旧唐书·音乐志》又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明会典·大乐制度》(3)记载:“板四串,用铁力木六片,长一寸一尺,上阔一寸九分,下阔二寸五分,连以青丝条,垂采线帉錔。”据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拍板的发展缘起、源态、形质以及用途 。
  早期的壁畫中未曾出现拍板,拍板正式用于乐队中应始于隋代,莫高窟隋代第398窟北壁中就已出现拍板的图像。发展至唐代,拍板在乐队中使用已非常普遍。由此,我们推断出拍板产生于隋代前后,最早的历史不会早于北周。随着历史变迁和乐队的需要,也随之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拍板,有两手持板合击的,有单手甩击的。从壁画中看出,拍板在不同朝代其形态并无大异,只是板数随其喜好略有增减。唐代多为五块、六块,宋代多为四块,清代则出现三块和六块两种,六块以上的拍板在壁画中较为少见。
  二、拍板在壁画中的分布情况及艺术特征
  (一)分布情况
  打击乐器最早出现在西魏时期的天宫伎乐和飞天伎乐中,历经千年,在壁画中从未间断过,直到元代壁画中都有出现。它反映了打击乐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敦煌壁画中的打击乐器种类非常繁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鼓就有几十种之多,其用途也各不相同。拍板则是其中出现较为频繁的一件打击乐器。
  敦煌壁画中大大小小的拍板数量可达百余件,是壁画中出现数量最多的乐器之一。主要出现在天宫伎乐、飞天伎乐、不鼓自鸣乐、经变乐舞、世俗伎乐和供养伎乐,还有部分出行仪仗乐中。尤其各类不同形式、不同编制的经变乐队中经常出现拍板,而且数量之多亦为罕见。拍板在乐队中的使用也是根据乐队所需乐器多少来分布,小型乐队中通常只用一件,中型、大型乐器中会同时使用两件,还有个别乐队中会运用三件,可见拍板在乐队中的重要性。
  (二)艺术特征
  1.形质
  拍板,又称绰板,简称板。是由多块小木条组成,在木条的上端各开一个圆孔,用绳子、皮革串联,垂彩帉。两手持外侧木条的下端相击而发声,无固定音高的击奏乐器。在尺寸大小没有绝对的规格要求,在形体上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大小有别,根据演出要求实时而定。在不同的时代拍板有着不同的编组形式,多者一件拍板由十余枚木板组成,常见使用的拍板由四五枚组成,少者由两枚组成。
  2.用途
  拍板在乐队中有着双重作用,击节作用和乐队指挥、领唱作用。二者并驾齐驱为乐队服务。
  (1)击节作用:《通典》中记载到:“抃,击其节也,情发于中,手抃足蹈,抃者,因其声,以节舞。龟兹伎人弹指为歌舞之,节亦边抃之意也。”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的乐队中常以拍手击掌为节。《旧唐书·音乐志》(4)中记载:“抚拍,以韦连之,实之以糠,抚之节乐也。”《通典·乐》:“拍板,长阔如说,垂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鼓掌)。”;陈旸《乐书》中记载到:“胡部以为乐节,盖所以代抃也,唐人或用之为乐句。”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击掌为节逐渐被拍板击节而代之,拍板成为了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之一,并且在乐队中起击节的作用。这一点在乐舞壁画中也有所体现。
  (2)指挥、领唱作用:古代乐队没有专门的指挥,常采用一些击节性的打击乐器来代替,而拍板就是其中之一。“如古代打击乐器“柷”用于音乐开始,“敔”用于音乐结束。”[]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变乐队中拍板是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是五六人的小型乐队,还是十多人的大型乐队中,都是必不可缺的。并且演奏拍板的乐伎一般都坐在乐队比较显眼的地方和固定的位置,有的壁画中还可以看出执板的乐伎张口领唱之态。可见,拍板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和驾驭乐队的指挥作用。
  三、壁画中拍板的具体呈现形式
  (一)在经变乐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莫高窟220窟(初唐)北壁下端的一组经变乐队,是壁画中最大的一组乐队,乐伎多达20余人。乐队是典型的坐部伎形式,演奏中使用了吹、弹、打多种乐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乐队中同时使用了三件拍板,这三件拍板与其他拍板有所不同,两件是由五条木板组成,一件由四条木板组成,虽然木板数量有所不同。从形制来看,三件木板相类似,都是左边的一条木板较长,比其余几条长出约一半;从宽窄、薄厚上来看,每条木板基本相同,只有靠最左边的木条较长,且木条上端呈尖棱状;从连接方式来看,普通的拍板是上端用细绳串联,下端是散开呈伞状。而220窟中的三件拍板在连接方式上有所不同,板与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从演奏方式上来看,普通的拍板演奏时拍板没有左右手之分,两手各持外侧板相击而发声。而220窟的三件拍板在演奏时,演奏者右手竖持较长的木条,左手握持其余木条相击而发声,由此可见其独特之处。   莫高窟112窟(中唐)《观无量经变》中的一组乐舞,由六个乐伎和一个反弹琵琶舞伎组成,这个反弹琵琶是莫高窟中所有反弹琵琶里舞姿最为优美的一个。这组乐舞也是经变乐舞中最为完美的经变乐舞形式之一。这组乐队中共使用了七件乐器,左边依次为拍板、横笛、鸡娄鼓、鼗鼓,右侧依次为梨形琵琶、圆形琵琶、竖箜篌。其中打击乐器就使用了三件,鸡娄鼓和鼗鼓由一个乐伎同时演奏,且拍板在乐队最显著地位置。这件拍板为传统拍板,由四块木板组成,上端用细绳串联,乐伎手持外侧两板相击发声,与手持鸡娄鼓和鼗鼓的乐伎相互配合似在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榆林25窟(中唐)是榆林窟代表之作,在敦煌石窟艺术中也是少有的艺术精品。这个洞窟中尤为突出的是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这组乐舞的表现形式十分独特,人物形象非常逼真,神态自然传神。这组乐舞共有八个乐伎和两个舞伎组成,其中一个舞伎是人头鸟身,这就是伽陵频迦。乐伎左右对称各四人,左侧乐器依次为琵琶、笙、筚篥、埙,右侧依次为拍板、排箫、横笛、竖笛。右侧第一位乐伎手持六块木板组成的拍板,口齿微张,神态怡然自得,且位居乐队核心地位。由此可以看出,经变乐舞中没有专门的指挥,通常采用一件乐器起代替指挥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一个乐队运作起来。古代乐队通常以打击乐器为主要指挥乐器,从经变乐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选用拍板作为乐队的指挥乐器。
  (二)在不鼓自鸣乐、鸟歌万岁乐和飞天伎乐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莫高窟172窟(盛唐)不鼓自鸣乐中呈现的拍板为传统拍板,从形制来看大致是由四到五块木板组成,上端用细绳串联,整体呈伞状,上方坠彩色丝带,在天空中悠然飘荡,自发起声。
  榆林窟3窟(西夏)千手观音图中,展示出了另一种不鼓自鸣乐形式,在此观音图中,描绘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农耕、作坊、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乐器、百戏等。其中乐器种类多达16中,共计32件,依次排列千手观音左右两侧,左右两侧事物基本呈对称形式。拍板出现在观音图上方,左右对称 ,这组拍板形制由六块木板组成,是传统伞状拍板。
  莫高窟321窟(初唐)中的鸟舞伎,这是一组单独的鸟舞伎表演。左边的鸟舞伎手持凤首一弦琴,右边鸟伎手持拍板(五片),因没有专业的乐队伴奏,鸟伎只能翩翩起舞,自娱自乐。
  榆林10窟(元代)初建于西夏时期,元代重新修复过。壁画中飞天乐伎手持由两块木板组成的拍板,两手持板相击而发声。这也是在壁画中少见的两块木板组成的拍板。
  (三)在供养伎乐和世俗乐舞中的表现形式
  供养伎乐是敦煌壁画中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指专门为供养人而享用的一种乐舞。由于供养伎乐的出现,随之也出现了一种供养菩萨伎乐的形式,莫高窟159窟中供养菩萨伎乐就是供养伎乐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说法图的两侧都有一组伎乐菩萨,右边的一组尤为突出生动。这组伎乐菩萨由三身菩萨组成,脚踩莲花,彩带环身,前面两个乐伎演奏篪和笙,后面的乐伎演奏拍板。这块拍板由六块木板组成,菩萨手持拍板最外侧两块木板相击发声,表情悠然自得。这组供养菩萨伎乐,无论是形态还是神态上都描绘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出神入画。供养伎乐中所持的拍板大多为五块木板组成,是传统的伞状拍板形式。
  敦煌壁画是佛教产物,所以壁画中反映的大多为佛教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壁画中也出现了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场景,这种现实生活场景被称为世俗壁画,世俗壁画中出现的乐舞称之为世俗乐舞。在世俗乐舞、民间乐舞的伴奏乐队中大量出现了拍板。莫高窟23窟(盛唐)中,一组世俗乐舞中,舞伎面对着一座佛塔尽情的舞蹈,在其后方的长毯上坐着六个乐伎,其中拍板乐伎位于第二排中间位置,拍板在其形制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传统拍板。除此之外,部分宴饮乐舞、出行图、百戏杂技等中大量出现了拍板乐器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拍板不仅在宫廷坐立部伎中大量使用,在民間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藏经洞遗画中拍板的具体呈现
  藏经洞,即莫高窟16窟右侧内壁编号17的小型洞窟,窟中存有大量的遗书、遗画、历史文献、乐谱、舞谱、绢画等,通称为“敦煌遗书”。现存敦煌遗书因为历史原因大部分存于国外,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变故,使得这些遗书保留的很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敦煌遗书中,现存的遗画、绢画大部分是古代画家遗留下来的画稿,是画家为完成壁画内容所绘制的蓝本。在这些画稿中,存有一部分不同形式的乐舞图。遗书中的乐舞图大部分为唐代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绢画,经变乐舞在唐代发展最为兴盛,因此无论壁画还是遗书中,经变乐舞居多。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经变乐舞、菩萨伎乐、世俗乐舞、化生伎乐等。从乐队形式来看, 与壁画中的乐舞并无太大的出入,乐队组合主要以混合型乐队、打击乐队、吹管打击乐队、弹拨打击乐队为主。打击乐器主要还是以各种鼓类为主,拍板在此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件打击乐器。但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遗画中的乐舞与壁画中的乐舞两者相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壁画中的菩萨伎乐基本以站立式的演奏姿态为主,而遗画中的菩萨伎乐多以坐立式为主。遗画中有一组五代时期的菩萨伎乐,这组菩萨伎乐中没有舞伎,而是佛陀,为了衬托佛陀的形象,两旁的乐伎形象娇小憨态,两两相对,其中左侧第二位乐伎手持拍板演奏,从拍板形质来看,为五块木板组成,上端用绳串联,两手持木板外侧相击而发声。
  综上所述,壁画中所呈现出的拍板,在乐队中使用较多的是以五块组成,尤其是在经变乐队中;其次为四块和六块、两块,常出现在飞天伎乐、世俗乐舞、不鼓自鸣乐中;更多或更少木块组成的拍板较为少见。值得一提的是《通典》记载到:“拍板,长阔如手,垂十余枚,以韦连之。”但自唐代至元代壁画中所呈现的拍板未见有十余块木板组成的拍板,大多以五块至六块为主,七块少之,很少见七块以上的拍板。
其他文献
[摘要]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通渭县境内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牌体民间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通渭小曲戏具有促进家庭和睦、规范行为、传递知识、促进团结等方面的教化功能,不仅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真、善、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 通渭小曲戏;教化功能;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J6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
期刊
【摘要】编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上世纪80年代来,传统文化持续复兴,编修家谱呈繁荣之势,或续旧、或新编,产生了大量的新修家谱。这些新修家谱不同程度表现出对旧谱传承创新的同时过度“革旧”,致使新修家谱结构过于简单、教育作用弱化且缺乏严密性,影响到新谱质量。  关键词】家谱;新修家谱;孙氏家谱;苏洵谱法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和谱牒,是“记载一个家族或宗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
期刊
[摘要]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如变文、讲经文等外,最富于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迄今为止,在敦煌文书研究中,关于敦煌愿文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以1995年由黄征、吴伟编订的《敦煌愿文集》为研究范本,分析敦煌愿文研究的现状与成果,并从多方面对敦煌愿文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敦煌遗书;敦煌愿文;《敦煌愿文集》  1995年,由黄征、吴伟主编,岳麓出版社出版了《敦煌
期刊
[摘要] 笔者在所写《成欤斋近代文学丛稿》的代序《“学术自留地”耕耘四十年》开头曾说过,本来我是未曾想到要编那本论文集的,只是由于我所在单位财务处通知说,账面上我还有一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余款,如果不用,将被收回,这才决定编之。现在这一本呢?同样也是未曾想到要编的,但终于还是动手编了起来,而原因则有所不同。原来,那本论文集出版后,有朋友说:你那本论文集编得挺不错,相当真实完整地反映了你在“学术自留
期刊
[摘要]华锐藏区作为河西走廊门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古代茶马互市道路上的重要一站。这一地区的茶马互市贸易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从未间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积累和沉淀。这种密切的贸易往来形式也给华锐藏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并最终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及一定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  [关键词]茶马互市;华锐藏区;贸易;丝绸之路  一、华锐藏区概述 
期刊
【摘要】明朝时期,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在东北至西北边境, 选择险要地形分封出了燕、辽、宁、谷、代、晋、庆、秦、肃九个藩国。明肃庄王朱楧是第一位明肃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个儿子。他迁兰后,致力于保护古迹、兴建庙观。当时明朝的统治阶级多信仰佛教、道教,他带头修建寺庙、道观。兰州市博物馆的原址为明代白衣寺,是当时典型的三教合一寺庙建筑。据寺内发现的石碑文字记载推算,它始建于明初,明万历、崇
期刊
【摘要】博物馆本身具有文创发展特点,在职能上表现为对文化资源实施挖掘、保存及研究,由此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常每家博物馆的藏品都独具特色,这些都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一些专题类博物馆,其文创发展更是具备一定独特性。近年来,中小型专题类博物馆在文创发展中面临现实问题。本文以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通过论证分析,提出相应的文化创意发展建议,以供中小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参考。  【关键词】中
期刊
【摘要】宁夏海原,曾是古丝绸之路北段的必经之地。从长安出发,可以绕六盘山经过这里,近距离渡过白银境内的黄河前往河西走廊,因此遗留下多条商贸古道。这里曾是北宋、金、西夏的对峙地,以及明王朝防御蒙元势力的屏障,因此遍布古堡烽燧。如今,这些古道、城堡,对于见证丝绸之路的繁华、研究历史文化的延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这些的文物,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海原县的李世翔,正是丝路文物保护者的代表。本文拟概述他
期刊
[摘要]脆弱纺织品加固和保护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多年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从不同途径去思量如何对脆弱纺织品文物进行加固,形成了物理加固、化学加固和微生物加固等多种思路。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为例,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绉丝纱包覆加固及丝蛋白加固两项修复技术在糟朽丝织品文物保护加固中具有非常广泛而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脆弱纺织品; 针线修
期刊
[摘 要]女性穿越小说经过数年的发展,早已形成独立体系,并且可以再划分出许多类型,如穿越言情文、穿越种田文、穿越复仇文、穿越女强文等。女性穿越小说作为女性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女性穿越小说的发展进行分析,来探析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最终梳理出网络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与流变。  [关键词]穿越小说;种田文;宅斗文;女强文;女尊文  对于女性文学,有学者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