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来源 :时代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CHZHTX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大学精神的失落更是唱衰了几十年,以至于现在再有人痛心疾首,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哀嚎:“大学太堕落!教育要改革!”观众都忍不住嫌他大惊小怪,还在演古装的苦情戏。早在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就说,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
  当年蔡元培要大刀阔斧除掉的大学的两大弊端,无论是来自意识形态,含蓄的围追堵截;还是源于功利实用,猖狂的穷追猛打,却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像认得回家路的幽灵,在近百年一次次被“改”被“革”之后,以更强大的形态强势回归。在大学教育近代史,这条几乎一条路走到黑的甬道中,我们倒也曾拥有过光明乍现的瞬间,有过少数真正实践“自由灵魂、独立思想”的几年,大多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稍纵即逝,似真还假,连时代本身都有突兀的愕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生王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的日子。”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
  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于来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种缠绵得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青春的圣器被前所未有地举到最高。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青春的圣器从最高处被摔得粉碎,里面盛着的天之骄子狼狈地滚出,大家发现他们原来是那样不堪一击,也幼稚庸俗狭隘……
  在用一系列贬义词拼贴出罪状时,我却突然觉得语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资格使用“堕落”这个词,它是一个如此高级的词汇,暗示着曾有过的高贵,和曾经存在的高度,而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已经处在溃败后的底线,起点如此之低,我们甚至没有自由落体前腾起来起跳的高度。
  而对准备进入大学,或者已经读了几年大学的90后来说,好大学——甚至不那么可怕的大学,都是个伪概念:我们失去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哀歌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2008年,我大学入学。当时,隔壁北大的开学典礼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正在演讲,他是北大请过的第一位来演讲的校友,显然是觉得他的成功路径对大学生很有借鉴意味。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怎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意外地,他提到了自己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俞敏洪的话多少有些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
  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因为在这段话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
  
  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绝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我想,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见过这句话。它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后几页,示范冒号的用法,被誉为课本上被隐藏得最深的冷笑话。
  中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这句话时,总会面露尴尬地说:“现在时代不同,这三者的命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要好好学习。”
  看每年录取季的新闻图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驯服和隐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更多的,他们开心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未来的承诺,一个光明的前途,至少是一个区别于上技校的李萍,和当售货员的“我”的前途。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是错的,知识只能延迟命运,而一星半点不能改变——“考不上大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业”。我周围许多同学也认识到这个悲凉的现状,他们攒眉抿嘴沉痛良久,又迷茫仰头望天半晌,才轰然叹气道:“那就读研吧。”
  把未来推得更远一点,也许人生就好过一点。
  我小学的同学大多数都上的是三类学校,或者二级学院之类似是而非的大学。我假期回去和他们交流,总是被他们身上笼罩的巨大绝望所震撼。他们虽然上了大学,但没有半点优越,对未来也没有一点憧憬和期待。其中有些人,会做些务实的打算,比如为了好找工作去当兵。大多数人,过早就有了将来被社会抛弃的预期,拒绝去改变这种认知,可是又不敢去面对迎面而来的现实,他们变换各种花腔嘲讽大骂社会,既冷漠又易燃易爆。青春仅存的遗物只是戏谑冷笑的面孔。而内心已自视为泥土般,早就把身体平摊成一块让人踩踏的土地。
  而我的大学同学,就读于国内最顶尖的大学。相对于我“三类高校”同学的无所事事,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忙碌,有志,对前途胸有成竹,对自己胜券在握。无论是走在学校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听到我大学同学们谈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离以下任何一个:成绩排名、奖学金、推研保研,GRE分数……对于“未来”这个未知项X,这些是他们仅有已知的题设,好像完美解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担保导出一个美丽的X。
  这导致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好分数而学习,老师也无奈却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累计个人资本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而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一个和苦累程度相应的报偿。
  大学里无论是学风森严还是严肃活泼的集体美感,揭开了都是学生对个人利益的锱铢必较。
  而具体到每个大学生,每个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和日程表,揭开了看,都是表演结束后的空虚啊都是空虚,虚无啊都是虚无。
  可近段时间,我发现,我忙碌有为的精英同学的绝望并没有比我的“三类高校”的同学更少。尤其是这段时间连续发生的名校学生自杀,更是让这种绝望日渐明朗。
  去年9月,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西北大学全额奖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有六篇google学术收录文章,三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SCI目前是衡量国内大学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
  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2000块的工资。
  用工资来衡量前途固然功利而不公平。但是对于入学第一天就被成功学洗礼的大学生来说,似乎也没有其他更为高级的评价尺度。不同形态的青春,大家都只有“买得起房子”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梦想,也共享着同一份绝望。在高校录取又将进入新一轮的疯狂扩招之际,大学生们恐怕也只能用冷笑话来解嘲: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没有前途。”
  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
  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过退学,就说明对大学还有怀疑和迷茫,而不至于全盘信任。
  然而,对大学的迷茫,却不再是哈姆雷特式有些做作的,孱弱的,嗫嚅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经典的问题变成电影《禁闭岛》中的发问:“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大学之所以如此不可爱,却仍然可耐,大概是因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受了十几年更惨厉的中小学、高中教育。对于在18层地狱生存久了的人来说,17层半的地狱已是天堂,虽然那半层并不是什么升华,而仅仅是脱离了管制的一点喘息的空间。
  在17层半的地狱活着,就必须像怪兽一样活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种种弊端、猥琐、丑闻其实了解得最多。很多教授听起来都咋舌的事情,从大学生口中讲述不过略带一个轻蔑的微笑。而要存活下来,且活得好,恐怕必须把实用虚无渗入灵魂,熟练地借力体制并与之共舞,面带微笑;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悄不声张。
  即使无法做到这样演技超群,退学者也寥寥无几。一来,只有打破牢笼的希望被预见到时,所有人才会有行动的共识。二来,真的需要用退学,来证明教育的强大,可怕的大学终于战胜了么?
其他文献
我安坐在东梁山巅的一块岩石上,漫山是斑驳的杂树,迷眼的野花,周遭恍惚有古璞的呈现:江堤、沙滩、疏林、田垄、荒村、宗庙……铜佛寺大雄宝殿香烟缭绕,中信老街旧式院落古韵犹存,空气中仿佛流动着李白的气息。闹市的一切喧嚣都飞遁了,惟有江流轻泻,虫鸟交鸣;惟有风的温柔,景的静穆。此刻真的超凡脱俗、与大自然溶为一体了,我感到有一种原始美在眼中升华,山、水、林、石都泛着古典的光泽,愈发显得至真至圣。  薄雾弥江
期刊
徜徉在碧绿的旷野里,突然瞧见了这面多么巨大的镜子,清清爽爽地躺在前边,不住地闪烁出千点万点的金光,照耀着顶端那一层稀薄的雾气,悠悠晃晃地翻滚了一阵,就渐渐地被驱散开来,终于都完全消失了。于是在蔚蓝的天空里,在火红的阳光下,变得更澄澈,更明亮,更晶莹剔透。  赶快奔跑过去,走近这面镜子的旁边,望见了微微荡漾的浪花,听到了悄悄拍打堤岸的声响。哦,这明镜一般的溱湖,顿时就照亮了我的心,多么想立即消溶在这
期刊
与“奥运猪”每天享受锻炼2小时等超级待遇相比,普通养殖猪生存处境的沟壑,只存在于人为设置的标准之中适逢农历猪年,和猪有关的新闻可谓不少。首当其冲者,自然是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风潮中,猪肉价格沿着消费价格指数(CPI)上窜的曲线一路狂奔。为此,国家不得不动用储备肉,作出补贴,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吃肉问题。   另一则令人关注的新闻,则是“奥运猪”。有媒体采访了北京奥运会冷鲜猪肉及猪肉制品独家供应,了解
期刊
2010年5月11日,世界华人联杰出女性颁奖典礼暨世界华人联合大会杰出女性联合会在全国妇联西园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秘书局局长王培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张毛毛、发改委培训中心会员部主任文华、商务部谢晓雯、钓鱼台国宾馆任丽、中国妇女报美妆周刊总编唐伟、著名音乐指挥家董翔、人文大学校长薛哲华、时代中国杂志社总编王平华、世界华人人联合大会珠宝联合会会长虊兰英、决策内参通讯张文岳、快乐婉云,史三
期刊
2010年的5月15日,对很多人来说本是个平常日子,但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人来说,却有着重大意义,因为她是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是因为明天在座各位都会奔赴助残事业的各个岗位。  一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及数以亿计的群众参加,形成了强劲的规模和声势,为众多残疾人朋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声势逐渐扩
期刊
展望下周市况,资金短期有望回流区内。鉴于现时德国单方面提出9项救市措施,欧盟各国是否接受成疑,债务危机随时再成为炒家推低欧元借口。从欧盟同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以7500亿欧元救助希腊开始,市场对所有救市的消息都无动于衷,近日行动升级,德国禁止金融股沽空,周末将向欧盟推介9项措施稳定欧元措施,包括让资不抵债的国家有序破产,变相将穷国逐出欧元区。观乎事势发展,这场货币战争势将持续,资金回流美元及新
期刊
如今,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黔西大地蛛网般地扩展延伸,把一个个彝乡苗寨连接起来,远离城市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不出村寨不但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党的方针政策,还能随心所愿免费学习致富项目、免费听专家讲座、免费了解市场行情、免费查询各类信息、免费把“教授”请进家,享受着丰富多彩的视听文化生活……  贵州省黔西县自2003年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远程教育工
期刊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南京“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语惊四座:“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坚持对人的投资,并事事做到优秀,是最根本所在,无论是教育理念、招生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  堂堂的牛津校长竟然跑到南京“哭穷”?这座有着900年历史,至少产生过25位英国
期刊
北京市滕之信律师事务所以诚信、高效、优质为服务原则,以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为服务宗旨,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热忱地为委托人提供各种法律服务。  事务所以公司法律事务、合同法律事务、经济贸易法律事务、投资融资法律事务、房地产法律事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婚姻家庭、债权债务等为主要业务领域。事务所为委托人提供服务的主要工作方式为:法律咨询、项目服务、民商代理、资信调查、法律
期刊
一、 赵群爱心艺术基金会是什么样的机构?  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关注国家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艺术、民间艺术、新文化艺术等文化艺术的企业家、爱心人士加盟,我们大家携手,共同为繁荣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做出我们的努力。   二、企业捐助的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成为本基金会捐助人将会拥有许多的机会和益处。   三、企业为什么会踊跃捐赠?  因为许多企业和机构都希望为国家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