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电影《变形金刚》研究影视特效创意和设计的目的,旨在从这一国外经典特效电影的创意和设计环节挖掘出影视特效的代表性元素,进而找到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影视特效技术的途径。本文分析了影视特效创意与设计的原则,并以《变》入手,分别就其中的创意和设计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影视特效 创意 设计 电影《变形金刚》
引言
影视特效,顾名思义就是电影电视的特殊技术效果,也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使电影电视表现出难以表现或者根本无法表现的场景、情节甚至角色等元素。使用影视特效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也就是为了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胃口。不仅如此,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被动和主动发展,借助特效也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演职人员的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并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这种花小钱办成事甚至办大事的技巧就成为当代影视剧愈发倚重的手段之一。
一、影视特效创意和设计的原则
这里说的原则也可以指目标,影视特效无论创意思维还是具体的设计操作所追求的都是首重真实,或者可以说是借助一切可供使用的技术或技巧以无中生有或混淆视听等手段实现以假乱真。以电影《变形金刚》为例,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赛伯坦星球还是属于硅基生命体的所谓变形金刚都是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与“生命”。然而,借助影响特效,无论“擎天柱”还是“威震天”或者其他的“博派”与“狂派”角色都被赋与了人类生命特有的个性色彩。金属骨架的汽车人闪烁着冰冷光泽的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与血肉之躯同等的灵活运动能力,即使观众明明知道这些角色是绝对的虚拟和夸张,然而还是常常被它们的言行举止吸引,不自觉地被它们牵动情绪与感受。
另一方面,利用特效在影视中实现“于平凡中见神奇”则是如电影《变形金刚》一般的特效电影又一创意和设计原则。比如擎天柱,其化身为汽车后的原型是美国老牌汽车彼得比尔特牵引卡车头,尽管这款牵引车本身足够雄壮威武,不过依然具有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特有的呆板之感,单看这款卡车头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忠诚、勇敢、稳重又热血的“带头大哥”的形象。再如“大黄蜂”的汽车原型不过是雪佛兰,即便是赛车造型,也很难将其与一个略显孩子气、喜欢开玩笑却又有担当的男子汉的形象间联系起来。然而利用影视特效,《变形金刚》却将原本再寻常不过的工具演绎成了活生生的“生命”,虽然它们都是金属,但在观众眼中都成了个性鲜明的“人”。
二、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创意
(一)恰如其分地植入式广告
虽然是科幻作品,但因为“金刚”们变形的依托是客观世界司空见惯的汽车,因此《变形金刚》这部电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美国经典汽车品牌的绝佳植入式广告的超长创意作品。与原著中的汽车人会采用五花八门的汽车品牌不同,电影《变形金刚》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在特效创意方面进行了改编,将汽车类型归纳到了少数几种经典品牌。尤其是通用旗下的雪佛兰。这样的创意改编让原著中来源过于繁杂的原型车品牌极大地“瘦身”为少数几种最具美国风格的传统汽车品牌,不仅成功实现了角色原型创意,也更好地突出了投资方的品牌宣传效应,是非常巧妙的植入式广告的代表行为。
这种在特效上圆满结合植入广告的创意体现了美式电影充分考虑娱乐作品商业性与回报率的特点,但这并不表示其对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所忽略。相反,正因为影视特效技术的高超,无论是汽车原型还是军用武器原型在经由电影中正反面虚拟人物的演绎后都有了远远超越原著形象的效果,无疑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双赢”的体现。
(二)主次适当、轻重合宜、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观赏了《变形金刚》的炫目特效成果后,观众们对于这部电影的成本费用往往会往“天量”的程度想象。然而,相比于特效成果远远不及《变》的《蜘蛛侠3》与《加勒比海盗3》约二、三亿的成本投入,《变》的费用卻不过在一亿五千万上下,实在可以归于“价廉物美”之流。之所以特效成果如此出众到与成本费用到“不成比例”的程度,原因在于导演在特效创意设计上主次适当、轻重合宜、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比如,《变》中利用特效格外突出了虚拟人物主角“擎天柱”变形时的诸多细节,包括每个主要关节部位的旋转、位移、铰链、伸缩、突出和隐藏等过程,更在其中毫不放松地刻画出了诸如玻璃反射光线的明亮、橡胶轮胎摩擦的柔韧等与金属躯干有所差异的亮度与质感。同时,作为电影主要正面人物的汽车人会出现与人类演员几率相当的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和展示了这些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外星金属英雄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图1所示)。相反,对于“狂派”人物特写或近景特效的比重则被大幅压缩,除了“威震天”这个反派头目,其他多数虚拟反面人物最常见的是远距离的全景和远景。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且堪称“狡猾”的特效创意环节,就是在表现正反双方力量对战的宏大场景中,《变》利用了不少意境营造的技巧规避了纯粹使用特效技术时极易造成的高耗费问题。比如,在接近尾声的城市街道大混战中,人类演员和虚拟角色为了各自的任务(目的)奋力一搏。原著中本应有“博派”和“狂派”的主要角色疯狂向对方倾泄着子弹和炮弹并施展各自拿手绝技的场面,可是在电影中,虚拟角色之间的混战被模糊处理,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枪炮轰鸣与火光闪烁的交织,可镜头对准的只有在废墟和瓦砾间辗转腾挪的人类主角。这样的特效也的确充分营造起了一片扣人心弦的紧张刺激,不过观众在为电影角色最后的胜负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影片的制作团队则省下了大把的时间和资金,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和钦佩一番。
三、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设计
(一)基本步骤
和其他多数特效电影的设计步骤类似,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设计也经历了制订角色、完成概念、3D建模、纹理转换、制作动画、背景绘制、合成数码、辅助设计、灯光与渲染等过程。在前两个步骤中,艺术性较技术性的成分和比重更多,这两个阶段相当于为后续具体的特效操作搭好“舞台”,规定好特效的制作方向与框架。比如在《变》中,当“博派”与“狂派”的角色分别选定了汽车和军用武器等原型后,设计人员就需要在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之间找好对应关系。比如参考现实中人类的头、四肢、躯干、整体和局部的比例特点“移植”到外星机器生物角色上,既要符合多数人观赏影片的审美要求,又需要有足够的超越创意,才能具体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宗旨,如图2。 而从建模开始,《变》的特效就进入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变》的特效设计几乎运用到了时下所有常用和流行、例行与尖端的影视特效技术手段,比如Morph Target Animation、skeletal Animation、Bluescreening或Motion capture等。应当说,《变》的影视特效是当前特效理论和技巧集大成者,也是具体应用极其娴熟和成功的典范。
(二)灵活组合多种技术,实现效率和效果间的平衡
《变》作为一部成功的特效制作影片固然主要且大量地使用了众多前沿、高端的CG技术,不过制作团队却并没有拘泥于纯粹以技术的“高、大、上”实现影片良好效果的道路,否则,《变》耗费的资金不仅会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数量,也会因为漫长的制作时间而磨蚀掉不少粉丝的耐心,而这种只重技术不重效益的做法显然是聪明的《变》的制作团队不能接受的。因此,分析《变》的特效设计可以发现导演和技术人员们走了一条相对折中、既便宜又便捷的路线,那就是灵活组合多种技术,实现效率和效果间的平衡。
比如,在建模阶段,虽然貌似利用电脑软件更具时效性,但相对传统的扫描技术同样大量应用在《变》的特效设计中。例如当“博派”与“狂派”的角色处于汽车或飞机等现实事物状态时,特效设计就采用了扫描建模手段,毕竟《变》的背后有着难以估量的玩具产品,只需扫一扫就能多快好省地得到一个完美的整体轮廓的造型。而到了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形象时,电脑软件就开始大展拳脚,无论表情还是动作都刻画得如同有了真实生命般栩栩如生。
再如,为了让人形机器人们在行走或奔跑、跳跃时能够更象真人一般运动,《变》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捕捉动作”技术进行特效设计,也就是先在真人演员身上设置若干传感器,再根据剧本要求完成一系列跑、跳等动作。将真人的运动轨迹摄影并保存到电脑中,再将机器人与这些运动轨迹间叠加。最终,银幕上展现出来的就是能够灵活自如、和现实人类只略有差异的機器人们的战斗了。
还有一种时下为不少特效影视十分热衷的技术“蓝屏”或“绿屏”也存在于《变》中。“蓝屏”或“绿屏”就是指演员站在一块巨幅的蓝色或绿色幕布前表演预先设定好的情节、动作等,再将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在电脑中与演员叠加,最终形成的效果就是足以乱真的演员在“真实”场景中的表演。《变》中“赛伯坦”星球的展示内容无疑是这种技术的应用。至于AC-130u spooky ll从高空向地面射击以及沙漠中的美军飞机等也极有可能借助了美军的演习视频在“蓝屏”或“绿屏”技术中实现了转换。
结语
从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创意和设计不难发现,这部吸引国内外亿万影迷的巨制不仅符合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原则,而且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让其与耗资相当的其他电影相比显得具有了超越了不止一个层级的卓越水平,几乎成为目前为止特效电影的领军作品。因此,分析电影《变形金刚》特效创意和设计对国内影视特效制作具有不少启迪甚至警示作用,那就是好的影视特效并非必然大把地“烧钱”,而是需要进一步在创意理念和设计手段诸多方面开动脑筋想办法。这种在特效创意和设计上的变革不是只对某个具体作品获得更高票房有益,而是让国内影视特效制作得以追赶国外先进水平、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影视特效 创意 设计 电影《变形金刚》
引言
影视特效,顾名思义就是电影电视的特殊技术效果,也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使电影电视表现出难以表现或者根本无法表现的场景、情节甚至角色等元素。使用影视特效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也就是为了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胃口。不仅如此,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被动和主动发展,借助特效也可以更大程度上保障演职人员的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并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这种花小钱办成事甚至办大事的技巧就成为当代影视剧愈发倚重的手段之一。
一、影视特效创意和设计的原则
这里说的原则也可以指目标,影视特效无论创意思维还是具体的设计操作所追求的都是首重真实,或者可以说是借助一切可供使用的技术或技巧以无中生有或混淆视听等手段实现以假乱真。以电影《变形金刚》为例,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赛伯坦星球还是属于硅基生命体的所谓变形金刚都是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与“生命”。然而,借助影响特效,无论“擎天柱”还是“威震天”或者其他的“博派”与“狂派”角色都被赋与了人类生命特有的个性色彩。金属骨架的汽车人闪烁着冰冷光泽的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与血肉之躯同等的灵活运动能力,即使观众明明知道这些角色是绝对的虚拟和夸张,然而还是常常被它们的言行举止吸引,不自觉地被它们牵动情绪与感受。
另一方面,利用特效在影视中实现“于平凡中见神奇”则是如电影《变形金刚》一般的特效电影又一创意和设计原则。比如擎天柱,其化身为汽车后的原型是美国老牌汽车彼得比尔特牵引卡车头,尽管这款牵引车本身足够雄壮威武,不过依然具有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特有的呆板之感,单看这款卡车头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忠诚、勇敢、稳重又热血的“带头大哥”的形象。再如“大黄蜂”的汽车原型不过是雪佛兰,即便是赛车造型,也很难将其与一个略显孩子气、喜欢开玩笑却又有担当的男子汉的形象间联系起来。然而利用影视特效,《变形金刚》却将原本再寻常不过的工具演绎成了活生生的“生命”,虽然它们都是金属,但在观众眼中都成了个性鲜明的“人”。
二、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创意
(一)恰如其分地植入式广告
虽然是科幻作品,但因为“金刚”们变形的依托是客观世界司空见惯的汽车,因此《变形金刚》这部电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美国经典汽车品牌的绝佳植入式广告的超长创意作品。与原著中的汽车人会采用五花八门的汽车品牌不同,电影《变形金刚》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在特效创意方面进行了改编,将汽车类型归纳到了少数几种经典品牌。尤其是通用旗下的雪佛兰。这样的创意改编让原著中来源过于繁杂的原型车品牌极大地“瘦身”为少数几种最具美国风格的传统汽车品牌,不仅成功实现了角色原型创意,也更好地突出了投资方的品牌宣传效应,是非常巧妙的植入式广告的代表行为。
这种在特效上圆满结合植入广告的创意体现了美式电影充分考虑娱乐作品商业性与回报率的特点,但这并不表示其对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所忽略。相反,正因为影视特效技术的高超,无论是汽车原型还是军用武器原型在经由电影中正反面虚拟人物的演绎后都有了远远超越原著形象的效果,无疑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双赢”的体现。
(二)主次适当、轻重合宜、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观赏了《变形金刚》的炫目特效成果后,观众们对于这部电影的成本费用往往会往“天量”的程度想象。然而,相比于特效成果远远不及《变》的《蜘蛛侠3》与《加勒比海盗3》约二、三亿的成本投入,《变》的费用卻不过在一亿五千万上下,实在可以归于“价廉物美”之流。之所以特效成果如此出众到与成本费用到“不成比例”的程度,原因在于导演在特效创意设计上主次适当、轻重合宜、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比如,《变》中利用特效格外突出了虚拟人物主角“擎天柱”变形时的诸多细节,包括每个主要关节部位的旋转、位移、铰链、伸缩、突出和隐藏等过程,更在其中毫不放松地刻画出了诸如玻璃反射光线的明亮、橡胶轮胎摩擦的柔韧等与金属躯干有所差异的亮度与质感。同时,作为电影主要正面人物的汽车人会出现与人类演员几率相当的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和展示了这些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外星金属英雄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图1所示)。相反,对于“狂派”人物特写或近景特效的比重则被大幅压缩,除了“威震天”这个反派头目,其他多数虚拟反面人物最常见的是远距离的全景和远景。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且堪称“狡猾”的特效创意环节,就是在表现正反双方力量对战的宏大场景中,《变》利用了不少意境营造的技巧规避了纯粹使用特效技术时极易造成的高耗费问题。比如,在接近尾声的城市街道大混战中,人类演员和虚拟角色为了各自的任务(目的)奋力一搏。原著中本应有“博派”和“狂派”的主要角色疯狂向对方倾泄着子弹和炮弹并施展各自拿手绝技的场面,可是在电影中,虚拟角色之间的混战被模糊处理,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枪炮轰鸣与火光闪烁的交织,可镜头对准的只有在废墟和瓦砾间辗转腾挪的人类主角。这样的特效也的确充分营造起了一片扣人心弦的紧张刺激,不过观众在为电影角色最后的胜负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影片的制作团队则省下了大把的时间和资金,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和钦佩一番。
三、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设计
(一)基本步骤
和其他多数特效电影的设计步骤类似,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设计也经历了制订角色、完成概念、3D建模、纹理转换、制作动画、背景绘制、合成数码、辅助设计、灯光与渲染等过程。在前两个步骤中,艺术性较技术性的成分和比重更多,这两个阶段相当于为后续具体的特效操作搭好“舞台”,规定好特效的制作方向与框架。比如在《变》中,当“博派”与“狂派”的角色分别选定了汽车和军用武器等原型后,设计人员就需要在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之间找好对应关系。比如参考现实中人类的头、四肢、躯干、整体和局部的比例特点“移植”到外星机器生物角色上,既要符合多数人观赏影片的审美要求,又需要有足够的超越创意,才能具体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宗旨,如图2。 而从建模开始,《变》的特效就进入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变》的特效设计几乎运用到了时下所有常用和流行、例行与尖端的影视特效技术手段,比如Morph Target Animation、skeletal Animation、Bluescreening或Motion capture等。应当说,《变》的影视特效是当前特效理论和技巧集大成者,也是具体应用极其娴熟和成功的典范。
(二)灵活组合多种技术,实现效率和效果间的平衡
《变》作为一部成功的特效制作影片固然主要且大量地使用了众多前沿、高端的CG技术,不过制作团队却并没有拘泥于纯粹以技术的“高、大、上”实现影片良好效果的道路,否则,《变》耗费的资金不仅会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数量,也会因为漫长的制作时间而磨蚀掉不少粉丝的耐心,而这种只重技术不重效益的做法显然是聪明的《变》的制作团队不能接受的。因此,分析《变》的特效设计可以发现导演和技术人员们走了一条相对折中、既便宜又便捷的路线,那就是灵活组合多种技术,实现效率和效果间的平衡。
比如,在建模阶段,虽然貌似利用电脑软件更具时效性,但相对传统的扫描技术同样大量应用在《变》的特效设计中。例如当“博派”与“狂派”的角色处于汽车或飞机等现实事物状态时,特效设计就采用了扫描建模手段,毕竟《变》的背后有着难以估量的玩具产品,只需扫一扫就能多快好省地得到一个完美的整体轮廓的造型。而到了需要人形机器人的形象时,电脑软件就开始大展拳脚,无论表情还是动作都刻画得如同有了真实生命般栩栩如生。
再如,为了让人形机器人们在行走或奔跑、跳跃时能够更象真人一般运动,《变》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捕捉动作”技术进行特效设计,也就是先在真人演员身上设置若干传感器,再根据剧本要求完成一系列跑、跳等动作。将真人的运动轨迹摄影并保存到电脑中,再将机器人与这些运动轨迹间叠加。最终,银幕上展现出来的就是能够灵活自如、和现实人类只略有差异的機器人们的战斗了。
还有一种时下为不少特效影视十分热衷的技术“蓝屏”或“绿屏”也存在于《变》中。“蓝屏”或“绿屏”就是指演员站在一块巨幅的蓝色或绿色幕布前表演预先设定好的情节、动作等,再将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在电脑中与演员叠加,最终形成的效果就是足以乱真的演员在“真实”场景中的表演。《变》中“赛伯坦”星球的展示内容无疑是这种技术的应用。至于AC-130u spooky ll从高空向地面射击以及沙漠中的美军飞机等也极有可能借助了美军的演习视频在“蓝屏”或“绿屏”技术中实现了转换。
结语
从电影《变形金刚》的特效创意和设计不难发现,这部吸引国内外亿万影迷的巨制不仅符合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原则,而且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让其与耗资相当的其他电影相比显得具有了超越了不止一个层级的卓越水平,几乎成为目前为止特效电影的领军作品。因此,分析电影《变形金刚》特效创意和设计对国内影视特效制作具有不少启迪甚至警示作用,那就是好的影视特效并非必然大把地“烧钱”,而是需要进一步在创意理念和设计手段诸多方面开动脑筋想办法。这种在特效创意和设计上的变革不是只对某个具体作品获得更高票房有益,而是让国内影视特效制作得以追赶国外先进水平、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