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再别康桥》选段《一首桃花》的音乐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艺术歌曲,亦是一首女声独唱咏叹调。这首作品的歌词取自新月派女诗人林徽因的同名诗,由周雪石作曲。歌曲将妩媚的“桃花”拟作一位曼妙的女子,反映出诗人浓烈的爱美之心。本文先阐述《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然后分析其艺术特征,展现其音乐美。
  一、歌剧《再别康桥》简介
  《再别康桥》是我国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类似于西方的室内歌剧,歌剧以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等人的爱恨纠葛展开剧情。
  歌剧共14个唱段,有独唱也有重唱,音乐风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调式。歌剧将音乐、诗歌、戏剧相结合,音乐唯美、精致,没有使用强烈的情节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而是使用轻松、自然的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给人一种清新、明朗、亲切的感受。
  《再别康桥》中,林徽因在英国留学时曾与徐志摩相恋,后成为梁思成的妻子,婚后二人婚姻美满,一同为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志摩与林徽因分手回国后,结识了陆小曼并走入婚姻殿堂,为陆小曼写了许多浪漫的情诗。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前来探病,之后徐志摩应邀参加林徽因在北京东单协和小礼堂的演讲,可未曾想徐志摩在赴约途中飞机失事,永远地离开了。
  二、《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
  《一首桃花》这首歌曲是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一首独唱咏叹调,该剧以林徽因为线索,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知识青年之间的故事。歌曲出现在歌剧中的第五幕,选取的歌词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与友人徐志摩久别重逢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与故人相见的喜悦心情。该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桃花的妩媚、顾盼生姿,将婀娜的“桃花”拟作一位多情女子,体现了诗人在病中却依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丽的追求。
  三、《一首桃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首桃花》是一首具有民族性的歌曲,但是却没有采用中国民族歌剧常用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素材,而是采用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歌曲的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展现了民国时期一位温婉、高雅的女才子形象。整首歌曲轻柔、舒缓,像一位害羞的女子说话一样娓娓道来。
  (一)曲式分析
  《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由钢琴、小提琴伴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前有引子,共12小节。后有尾声,共4小节。A乐段为13—25小节,4/4拍子,共4个乐句,g小调,为“5+2+2+3+3”不规整结构。A乐段为宣叙调,描绘了桃花的静态美,音乐轻柔、婉转。B乐段使用了3/4和4/4混合拍子,调式转为降B大调,速度较A段略快,力度渐强,与A段形成对比,到结束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力度减弱,回到原速,并转回g小调。B乐段为咏叹调,展现了桃花的动态美,旋律略高昂,展现了作者内心激动却克制的情绪。
  (二)《一首桃花》音乐欣赏
  《一首桃花》没有采用民族歌剧惯用的写作手法,而是汲取20世纪初期赵元任、黄自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素材,在使用民族元素的同时,更注重音乐的艺术性与抒情性,力求将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这一新颖别致的创作技巧,为中国歌剧音乐风格添上了崭新的一笔。作者以桃花为线索,展开瞬间的主观感受,音乐沉静、内敛,高潮部分透露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却在结尾处回到宁静,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性却又清醒克制的理性。
  引子部分由小提琴演奏主旋律,音乐色彩含蓄而静谧,充满诗情画意。弱起和三连音的运用使音乐如水般缓缓流动,展现了桃花清丽脱俗的气质。
  A乐段使用宣叙调写作手法,节奏简单平稳、速度缓慢,力度中弱,强调桃花的静态美,旋律走向由上而下,音乐多集中在中声区,让人倍感亲切,歌词“一树的嫣红” “露凝的娇艳”“生姿的顾盼”是明写桃花暗写自己,刻画了一位多情的少女内心的诗情画意与美丽。
  B乐段使用歌剧咏叹调的写作手法,与A乐段形成对比,速度较A乐段略快,力度中强,由g小调转到其关系大调降B大调,采用了3/4和4/4拍子交替使用,增强了桃花的动态感,使观众仿佛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桃花在微风中颤动。伴奏织体采用三连音将音乐不断推进,使得旋律色彩鲜明、流畅。最后,结尾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力度较弱,速度渐慢,又从降B大调回到g小调,与A段首尾呼应。
  (三)《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
  在演唱《一首桃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需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进行二度创作。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描述了女才子林徽因这一女性形象。因此,在音色选择上,演唱者不能使用传统的民族唱法进行演唱,而是既要保持民族唱法的风格,又要融合美声唱法的圆润,从第一句的“桃花,桃花……”就要有饱满、圆润的头声。这首歌曲的咬字在讲究字正腔圆的同时,咬字不能咬得太硬,应运用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注重歌曲的艺术性。
  作品的歌词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唯美的诗心,诗中隐隐透露着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颇有婉约派的风格。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将声音、情感、意境结合起来。A乐段音区不高,速度较慢,不疾不徐地描绘了桃花的娇艳与姿态,演唱者需注重语气语调的亲切感,气息沉稳有控制,保持乐句的连贯性、音色的柔和性。B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此处将桃花比喻成一位多情的少女,亦是作者对自身的写照,“看那一颤动的微风里”是一个大连线的乐句,达到了整首作品的最高音,是这首歌曲声乐技术要求最高的地方,演唱这一句时,力度要由中强渐弱,将内心热烈的情感释放出来,而后慢慢平静下来。到结束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时,速度要做渐慢处理,气息渐弱,与A乐段的含蓄、内敛首尾呼应。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周妍孜(199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音樂(声乐)。
其他文献
刘三姐文化作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经在相邻的东盟各国中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反响,因此,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视域下,以刘三姐文化的数字化共享平台构建作为途径,推动刘三姐文化和东盟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能够有效实现人文交流,强化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本文从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平台构建技术的分析入手,充分探讨了在数字化平台发展中传播和弘扬刘三姐文化的实践途径,旨在通过共享平台的
期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方法都与社会历史现实和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科主要由社会实践与艺术学观点组合而成,因而它几乎与所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保持者开放性的互动关系。当今时代,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寻求如何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进一步丰富其艺术理论内涵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对今后当代年轻人应如何完善自我,促进社会文
期刊
刘小东总是以写实绘画作为自己的绘画形式,他运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写实绘画准确描绘不同时代的人物,揭露着时代的变迁对大众造成的巨大影响。刘小东在画中不仅建立了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建立了观看绘画作品的人与画中人之间的联系。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仿佛可以透过画家当时作画的眼睛去观摩,使画形成了一个空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心生惊讶。观者不只是从刘小东的观察和表达方式理解他作品中的情感,刘小东独树一
期刊
敦煌壁画是佛教壁画,其题材主要依据佛教经文绘制塑像、经变、故事画等。在这些佛教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作为背景出现的山水图像。  风景是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當外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便在其中融入了中国的元素。虽然壁画中的山水图式研究只是敦煌壁画艺术中极小的一个部分,但对于中国民间山水画的发展却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像敦煌壁画这样从北魏开始直到元代1 000多年间的十分丰富的山水风景图
期刊
张艺谋曾说:影视离不开文学。这一方面是指影视作品常常翻拍文学作品,或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学作品是特殊的,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象、空灵等概念成为我国艺术家创作的内核,如张艺谋的电影就与诗意不可分割。  一、中国影视与赋比兴的关系  (一)张艺谋影视作品中的诗性  从张艺谋在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到今天,69岁的他已创作了多部优秀艺术影片,并且还在不断产出。这
期刊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幽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改善紧张的生活状态。笑话是幽默作品的主要形式,本文从逻辑角度对幽默笑话进行了逻辑分析,研究了幽默产生的逻辑机制和幽默笑话使用的逻辑表达手段。  一、幽默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最小的基本单位,它是构成思维的细胞。人们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而进行推理。许多笑话之所以使人发笑,就是因为其运用了逻辑中有关概念的知识。  (
期刊
石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方园林造园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假山叠石至西方园林中的雕塑,石元素一直在园林意境的组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石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西园林景石的风格特點、审美取向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在园林艺术上的差异,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有所借鉴。  一、石的定义  《说文解字》曰:“石,山石也。”石的运用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远古时期作为生产工具使用
期刊
瓦氏夫人作为壮族抗倭女英雄的代表,在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革”以前,关于瓦氏夫人的记载多见于县志以及民间口述中,“文革”结束后,瓦氏夫人的事迹随着口述和史诗转入到民间故事和小说当中。在文本的不断变迁和阅读视野的不断变化下,其故事情节及内涵都出现一定的变化,瓦氏夫人的历史形象也在这不断的变化当中更为丰富,更具研究价值。  广西,位于祖国岭南地区,壮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早在
期刊
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时是封建社会用来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它有多重用途,包括门牌、区划界限、标识系统、纪念性建筑等。民间又将其称为“牌楼”,是一种门洞形状的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它们以独特的韵味装点着中国传统建筑环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本文对牌坊的概念和功能进行阐述,并分析牌坊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延伸与应用。  一、牌坊
期刊
沈从文的中期创作始于1927年底,由于上海出版业的兴起,沈从文一直投稿的原北京北新书店与《现代评论》报刊相继南迁,沈从文为寻求自身事业的发展,同时为躲避军阀的迫害,从北京来到上海。1928—1949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熟期与高峰期,他开始从早期那种记述自己少年时期在家乡的生活转向着意刻画湘西劳动人民的现实人生,这预示着沈从文创作渐趋成熟。其众多耳熟能详的名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如《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