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方法都与社会历史现实和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科主要由社会实践与艺术学观点组合而成,因而它几乎与所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保持者开放性的互动关系。当今时代,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寻求如何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进一步丰富其艺术理论内涵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对今后当代年轻人应如何完善自我,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简要概括。
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在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社会各阶段文艺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是社会生活中创造產物的理论化成就。社会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法论的特点,而不断的实践发展也使马克思文艺理论在不断接受检验。
一、电影《金陵十三钗》介绍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于2011年根据在世界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战争史诗作品。严歌苓作为一名在东西方都生活过多年的华裔,对于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在小说中贯穿战争、民族、人性、无畏的主题思想,将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深刻的探讨,隐含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本文中所选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因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叙事而获得大众的热切关注。小说作者以孟书娟为主角述事,讲述了1937年日本大举入侵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以孟书娟为首的12名女学生在英格曼神父与法比神父的庇护下逃窜进入文彻斯特教堂,并与来自“钓鱼巷”13名同样寻求避难的秦淮河女人从彼此对立到相互拯救的故事。
二、用马克思文艺理论分析电影《金陵十三钗》
(一)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就如何看待、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形态的研究,特别是在应该如何评价某些具体阶段、具体国别、具体流派中的理论人物的思想属性、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还需要人们进一步进行探讨。人们在基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上要真正确立“历史”的观念。
《金陵十三钗》故事发生于一段悲哀的时代背景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段真实史料。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血洗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目的之一是“营造”恐怖气氛,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犯下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大规模屠杀、虐杀,强奸女性、“无差别级”轰炸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崩塌的边缘,日军不仅仅屠杀的是人的肉体,更是对道德精神上的极大伤害。电影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时代如此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每个人依旧心怀希望、保持善良。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画面:玉墨向约翰神父诉说自己的过往,她说“我曾经和她一样,我也在教会学校读过六年书”。她说她的人生本不应该这样。电影到此没有再说下去发生了什么导致玉墨后来的处境,只是塑造神秘感,让观众自行想象。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原因,都与电影人物所处环境、背景、身世有着密切联系。就如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系列情节,豆蔻向浦生说“不要谢我,娶我吧”、招财猫的出现、十三位秦淮河女人剪去长发变身女学生等,都有它们出现的理由。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这就是其“历史性”最明确的表现,欲研究真实的人物内心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应当充分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电影审美性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叙事手段来探究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审美性。
以马克思文艺理论来论述电影情节的审美性上,小说作者严歌苓曾在谈及《金陵十三钗》创作灵感时提到“在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所以电影的故事选取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展开。电影中所有人物都有着善与恶的双重属性,处于社会底层的玉墨其实曾经是饱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的优秀女学生;斤斤计较的红菱其实是个有情有义的刚强女子;胆小怕事的小蚊子其实是常常为了正义出头的女孩子;孟书娟的父亲看似为一己之利而去当汉奸,其实是帮助孩子们逃离南京的无奈之举……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精心设计,巧妙地根据历史的发展、故事的走向将人物本质由恶向善潜移默化地进行转变。这种对历史事实抽象加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内涵深刻,具有一定的民族教育意义,值得当代人反复观看,提醒着当代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并认真践行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文化自信,“奋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三、结语
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切入点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部影片,通过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来作为观看并研究电影的基础,从而从多方面来考量艺术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姚丁哲(1996-),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媒音乐应用方向)。
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在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社会各阶段文艺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是社会生活中创造產物的理论化成就。社会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法论的特点,而不断的实践发展也使马克思文艺理论在不断接受检验。
一、电影《金陵十三钗》介绍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于2011年根据在世界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战争史诗作品。严歌苓作为一名在东西方都生活过多年的华裔,对于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在小说中贯穿战争、民族、人性、无畏的主题思想,将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深刻的探讨,隐含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本文中所选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因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叙事而获得大众的热切关注。小说作者以孟书娟为主角述事,讲述了1937年日本大举入侵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以孟书娟为首的12名女学生在英格曼神父与法比神父的庇护下逃窜进入文彻斯特教堂,并与来自“钓鱼巷”13名同样寻求避难的秦淮河女人从彼此对立到相互拯救的故事。
二、用马克思文艺理论分析电影《金陵十三钗》
(一)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就如何看待、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形态的研究,特别是在应该如何评价某些具体阶段、具体国别、具体流派中的理论人物的思想属性、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还需要人们进一步进行探讨。人们在基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上要真正确立“历史”的观念。
《金陵十三钗》故事发生于一段悲哀的时代背景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段真实史料。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血洗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目的之一是“营造”恐怖气氛,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犯下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大规模屠杀、虐杀,强奸女性、“无差别级”轰炸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崩塌的边缘,日军不仅仅屠杀的是人的肉体,更是对道德精神上的极大伤害。电影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时代如此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每个人依旧心怀希望、保持善良。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画面:玉墨向约翰神父诉说自己的过往,她说“我曾经和她一样,我也在教会学校读过六年书”。她说她的人生本不应该这样。电影到此没有再说下去发生了什么导致玉墨后来的处境,只是塑造神秘感,让观众自行想象。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原因,都与电影人物所处环境、背景、身世有着密切联系。就如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系列情节,豆蔻向浦生说“不要谢我,娶我吧”、招财猫的出现、十三位秦淮河女人剪去长发变身女学生等,都有它们出现的理由。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这就是其“历史性”最明确的表现,欲研究真实的人物内心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应当充分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电影审美性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叙事手段来探究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审美性。
以马克思文艺理论来论述电影情节的审美性上,小说作者严歌苓曾在谈及《金陵十三钗》创作灵感时提到“在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所以电影的故事选取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展开。电影中所有人物都有着善与恶的双重属性,处于社会底层的玉墨其实曾经是饱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的优秀女学生;斤斤计较的红菱其实是个有情有义的刚强女子;胆小怕事的小蚊子其实是常常为了正义出头的女孩子;孟书娟的父亲看似为一己之利而去当汉奸,其实是帮助孩子们逃离南京的无奈之举……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精心设计,巧妙地根据历史的发展、故事的走向将人物本质由恶向善潜移默化地进行转变。这种对历史事实抽象加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内涵深刻,具有一定的民族教育意义,值得当代人反复观看,提醒着当代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并认真践行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文化自信,“奋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三、结语
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切入点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部影片,通过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来作为观看并研究电影的基础,从而从多方面来考量艺术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姚丁哲(1996-),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媒音乐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