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令人乐观,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如何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使其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呢?笔者做了几个方面的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以读带写;引导学生互批互改。
关键词:个性化观察创造性思维以读带写互批互改
在新课程改革之东风吹拂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可令众多中学教育者忧心的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中学写作教学却是微波不兴。客观地说,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乏的状态。学生们把作文称做“憋文”、“挤文”。一到作文课,就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憋不出来、挤不出来就去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就算偶有几篇憋出来了,读来也是味同嚼腊,毫无味道。从众多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的最多的是千篇一律,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生搬硬套的文字游戏。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我们都说,作文作文,文如其人!毫无个性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在语文领地中占重要位置的写作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使其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观察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的个性化感受,用心理学观点解释,即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它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独特性与个性,它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们之所以写不出有自我、有个性的作文来,就是因为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缺少个性化的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受。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写作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让学生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参与生活的广度、深度决定其思维的活跃性,也决定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及独创性。茅盾先生观察路边傲然挺立的白杨,联想到百折不挠的抗日军民,从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朱自清没有对他父亲背影的细致观察,绝不会写出感人泣下的《背影》。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情,形成个性化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每天的语文课,总有几分钟时间是同学们“闲聊”的,聊花草树木、风霜雪雨;聊身边小事、国家大事;聊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在不断的、长期的相互的“闲聊”中,学生们慢慢地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形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如情境作文,以不同的情境,或是一朵鲜花,或是一幅图画,或是一出场景来唤起学生的联想,能较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如以“新思维”、“新体验”、“新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新概念作文,由实物展开联想,编故事,或发议论,或抒情,也有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真相。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以读带写,模仿写作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使作文文采斐然。以读带写,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去写,可以仿照先总后分、正反对比、由果及因等方法去写。如《春》的语言十分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笔者让学生仿写,写出了不少描写春的佳句:
描写春雨:淅淅沥沥的小雨奏起了春天的乐章,细雨随着微风快乐地飞舞,像天使无忧无虑地奔向大地。
描写花草:迎春花开了,那一簇簇,一丛丛,艳得逼你的眼;那一丝丝,一缕缕,香得诱你的鼻。那草一棵棵从酣梦中醒来,伸直懒腰破土而出。
描写湖:远看,像一面翡翠做的镜子,静静的;近看,微微的水波在阳光下跳动,闪动着无数的光点。
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及原动力。因此,立足课文,引导学生以读带写,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确是一种好办法。
四、引导学生互批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都是对学生的习作呕心沥血地批改,改错字,改错句,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一一订正,再费尽心思的写评语,找优点,指错处,表希望。殊不知,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只是看一眼分数就丢开了!所以,吕叔湘先生曾为传统的精批细改批了四个字:“徒劳无功。”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围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个基本目标,抓好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工作,在批改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批改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每次的作文练笔中,笔者都是让学生当堂互批互改的。在互批互改的作文课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写得认真,改得热情。经过实践,笔者感觉学生非常喜欢互批互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5
[2] 叶圣陶.文章例话[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组.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个性化观察创造性思维以读带写互批互改
在新课程改革之东风吹拂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可令众多中学教育者忧心的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中学写作教学却是微波不兴。客观地说,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乏的状态。学生们把作文称做“憋文”、“挤文”。一到作文课,就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憋不出来、挤不出来就去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就算偶有几篇憋出来了,读来也是味同嚼腊,毫无味道。从众多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的最多的是千篇一律,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生搬硬套的文字游戏。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我们都说,作文作文,文如其人!毫无个性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在语文领地中占重要位置的写作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使其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观察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的个性化感受,用心理学观点解释,即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它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独特性与个性,它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们之所以写不出有自我、有个性的作文来,就是因为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缺少个性化的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受。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写作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让学生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参与生活的广度、深度决定其思维的活跃性,也决定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及独创性。茅盾先生观察路边傲然挺立的白杨,联想到百折不挠的抗日军民,从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朱自清没有对他父亲背影的细致观察,绝不会写出感人泣下的《背影》。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情,形成个性化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每天的语文课,总有几分钟时间是同学们“闲聊”的,聊花草树木、风霜雪雨;聊身边小事、国家大事;聊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在不断的、长期的相互的“闲聊”中,学生们慢慢地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形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如情境作文,以不同的情境,或是一朵鲜花,或是一幅图画,或是一出场景来唤起学生的联想,能较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如以“新思维”、“新体验”、“新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新概念作文,由实物展开联想,编故事,或发议论,或抒情,也有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真相。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以读带写,模仿写作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使作文文采斐然。以读带写,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去写,可以仿照先总后分、正反对比、由果及因等方法去写。如《春》的语言十分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笔者让学生仿写,写出了不少描写春的佳句:
描写春雨:淅淅沥沥的小雨奏起了春天的乐章,细雨随着微风快乐地飞舞,像天使无忧无虑地奔向大地。
描写花草:迎春花开了,那一簇簇,一丛丛,艳得逼你的眼;那一丝丝,一缕缕,香得诱你的鼻。那草一棵棵从酣梦中醒来,伸直懒腰破土而出。
描写湖:远看,像一面翡翠做的镜子,静静的;近看,微微的水波在阳光下跳动,闪动着无数的光点。
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及原动力。因此,立足课文,引导学生以读带写,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确是一种好办法。
四、引导学生互批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都是对学生的习作呕心沥血地批改,改错字,改错句,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一一订正,再费尽心思的写评语,找优点,指错处,表希望。殊不知,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只是看一眼分数就丢开了!所以,吕叔湘先生曾为传统的精批细改批了四个字:“徒劳无功。”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围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个基本目标,抓好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工作,在批改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批改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每次的作文练笔中,笔者都是让学生当堂互批互改的。在互批互改的作文课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写得认真,改得热情。经过实践,笔者感觉学生非常喜欢互批互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5
[2] 叶圣陶.文章例话[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组.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