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邓予立先生,亨达集团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华文化学院教授、西安美术博物馆荣誉馆长、辽宁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瑞士华商会会长、亚太台商联合总会永远荣誉总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理事。
在香港皇后大道中的一栋写字楼里,亨达集团的员工正在紧张地与时间较量,因为在金融行业,每跑快一步就能佔得一个先机。但与此同时,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松鼠正盖着自己的大尾巴,準备酣睡一整个冬天;南半球灿日烈阳,一只寄居蟹正探出頭来享受阳光;非洲大草原上一场大雨刚过,猴麵包树又开始吸收新的养分;南极点终於在年末迎来了一天24小时与太阳的照面……
一快一慢,一张一弛,都是这个世界的节奏,邓予立先生也乐得在这样的快与慢之间,既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又不停下探索世界的脚步。
在商海中,他是慎思笃行,深谋远虑的金融家;在生活里,他是积极寻找美与真,用心感受每一寸山河的善行者;在艺林中,他是悠遊漫步,不断挖掘和展现艺术之美的艺术家。每一个侧面,都是他对於人生的领悟和解答,也是他拥抱这个世界的方式。
集雅之大成 传古学之思
集雅斋,顾名思义,集美之大成。这个古朴而又雅致的名字,寄託着邓予立先生对於美的追求和渴望,也寄託着他对於传统文化的倾慕和推崇。
邓予立先生的父亲和祖父皆是教育家,两位长辈对於教育的重视成就了他一个美满的童年。小时候,没什麽娱乐活动,父亲就带着他去书局看书,那时候中环有三家大的书局,分别是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那时候的物质世界虽没有如今这般应有尽有,但人的精神世界卻无比的充盈,那一撂撂书码起来的“高山”,就是一个个求知者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家园。邓予立和父亲一起,流连於书中世界,那是他关於文学和文字的启蒙,也丰富了他关於这个世界的认知。
上中学之後,父亲开始督促家中的孩子练习书法。那时候,邓予立並没有艺术基础,对於美的评定简单而直接,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並非三两小功就能学成,父亲卻坚持让孩子们每日临摹。柳公权是邓予立临摹得最多的人,柳体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在长久的临摹之後,邓予立不仅渐渐得其神韻,还感受到了蕴含在其中的深厚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於是在这种奇妙的沟通之中,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成为了他日後成立集雅斋,以及在此办展的纽带。
在向艺术靠近的同时,艺术也似乎同时发现了他这样一位求知者,在他不断求艺,不断向学的过程中,艺术也向他徐徐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70年代之後,香港大会堂开始展览不断,接二连三的书画展让父子俩欣喜不已,於是只要有空就前去观看。艺术不像别的科目那样章法严谨,界限分明,所以它从不会拒绝一双渴望发现美的眼睛,在画展中来回穿梭的这些年月,让邓予立先生走过了自己对於艺术的矇昧时期。
父亲分析起艺术作品来头头是道,相关的知识和点评也就闯进了邓予立的耳朵里,让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最长久的艺术滋养。之後,父亲被聘任到林海艺专去做校监,结识了诸多本地知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君子相交,免不了笔墨相赠,於是渐渐地,家中的墨宝就多了起来,他也因此得见了不少好画好字,艺术修养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提升。
毕业之後,邓予立先生既没有秉承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教育家,也没有继续艺术之路上的深究,而是成为了一名银行的职员,但他卻从未停止对於艺术,或者说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八十年代,内地刚刚改革开放,大门初启,社会进入新旧交替时期,西方的许多艺术作品和流行文化湧入内地,传统文化在内地也还尚有餘威,於是两种文化交织碰撞,让社会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邓予立先生在那时时常北上去上海北京等地出差,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四处去搜罗珍奇有趣的艺术品,並将之带回香港。当时物价並不高,他也因此寻得许多有趣的物件,本是无意之举,卻让他获得了收藏名家的美誉。
收藏家有收藏家的喜悦,也自有收藏家的烦恼,在珍藏品多起来之後,如何给予这些藏品最好的保护就成为了摆在邓予立先生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香港太潮湿了,这些字画如果不好好保存,就很容易发霉或者是被虫蛀,如果那样的话就太可惜了。”邓予立先生深知,虽然这些藏品为自己所有,但其承载的文化卻並非是可以“私有化”的,做好文物的保存工作,是他身为一名收藏家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他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画廊。在银行工作的时期,邓予立先生时常跑到楼上的画廊看展,这些经历都为他成立集雅斋做了足夠的铺垫,而那时结识的杜用庭女士也为集雅斋的成立献力不少,这些,都最终促成了集雅斋的成功面世。
1998年,集雅斋开始筹备工作,1999年,集雅斋正式在香港面世。起步时,集雅斋的展品有限,基本都是邓予立先生自己原先收集的藏品。後来在集雅斋从筹备到成立到运营的过程中,经历了香港几次大的经济萧条,一是1997年的金融海啸,二是2003年的SARS,在社会经济严重滑坡,人们生活遭受危机的时候,艺术这类精神产品就成为了奢侈品,许多人开始兜售自己手中的藏品,邓予立先生因此从各处收来了大量藏品,集雅斋的藏品数量也开始大幅上升,日渐有了今日之规模。 成立集雅斋除了是为了给藏品提供更好的保存条件之外,邓予立先生还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曾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深刻感受过传统文化的魅力,於是希望传统文化在今日之中国,依然能夠散发出新的光芒。
这並非是一句虚言,从1999年开业到2013年为止,集雅斋一共举办了一百多场免费的书画展,在此举办书画展的创作者,大都尚未成名,或者是年纪尚轻,集雅斋“英雄不问出处”,只要那些人是真的有才华、有实力,就免费为他们举办画展,给那些蒙尘的创作者们一个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平台。如此不计成本,不问得失,是因为他们对於艺术的一片赤诚,真心实意地在为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尽心尽力。
邓予立先生还言,创建这样一个平台,他也是希望能从中发掘出一些更纯粹的艺术家来。“如今是个商业化的社会,艺术家们不再像过去一样闭门创作,不问世事,如今一幅画、一幅字,被市场抬到了很高的价格,艺术家像明星一样被世人追捧,於是所有的东西就变味了。有的艺术家越来越像商人,偏离了自己创作的初心。”在邓予立先生看来,艺术和商业是两个对立面,彼此之間是相矛盾的,这並不是要求艺术家得寒衣箪食,而是希望艺术家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觉,让创作的动力重新归於简单和质朴。
善行者善思 善思者行远
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用文字反映自己对大千世界的触感,是邓予立先生一直以来的习惯。在博客盛行的年月,他习惯用博文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开始,他经常写一些金融方面的分析和评论,後来年月日久,他的文字内容也逐渐变得生活化,开始书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爱好和收藏。可这些内容依然只针对少数群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邓予立先生在几番摸索之後决定开始写遊记,记述自己旅途上的所见所闻。
工作期间在各地考察开会的经历,说起来算是邓予立先生旅行的起点。在陌生的国土上来来往往,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一份新鲜和好奇,让自己重新回到归零的状态,如此种种,都让邓予立先生对旅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於是他决定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用行走来丈量世界。
一边旅行的同时,他一边用文字记录下自己路上的点滴。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精彩的文字描写,常常让人拍手叫好,可没有图片来一解读者的好奇之心,又让人倍觉遗憾,於是为邓予立先生出版遊记的出版社向他提议,文字和图片相佐而食,让读者们能夠得到一次酣畅的阅读体验,於是此前对摄影毫无涉足的邓予立先生开始学习拍摄,用影像来留下永恒的瞬息。
出书办展都是个不断输出的过程,但在与山川湖泊,日月星辰的交往中,邓予立先生始终觉得,自己吸收得更多。
“见识过了高山大川之後,整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你在面临着这样的自然奇观的时候,会生发出一种感怀,觉得生之渺小,觉得在自然万物面前,人所有的烦扰和得失都轻如尘埃。”邓予立先生如是说到。所以他,享受当下的生活,並不困於眼前的得失。
“只有文化和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永垂不朽的,个人太渺小了,我们只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不是承载者。”放下了人在社会环境中被赋予的权利,地位以及欲望等等身外之物,人的心灵就开始变得纯粹而简单,所以邓予立先生才能以一部相机、一支笔行走世界。了解的东西越多,反而越发现自己的不夠,於是他越走越远,如今,他的脚步已遍佈世界的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但他的脚步还在继续,他的目标是在七十岁之前去完世界的一百五十个国家,继续增长见闻,了解各地民情。
所有的艺术最终的落点都在於审美和思想,所以透过个人的作品,我们往往能窥见创作者的灵魂,而邓予立先生常常掛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对於美的定义和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一直认为,你对於美的所有看法都是从你的心里发出来的。你的心里春暖花开,你所见的世界就处处是阳光;你的心里满是尘埃,你所见的世界就是灰蒙蒙的一片雾障。”所以艺术家不仅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一颗像邓予立先生一样纯粹简单的心灵,在山川湖泊之间寻找人生的比赋和观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启迪心灵的过程。在这种行走之中,人渐渐会形成一个对於世界的整体认知,不断向外走,不断接纳新的世界。旧世界的版图逐渐扩大,人就会最终识得自己,识得万物。
金融圣手 外汇教父
自1969年进入银行工作开始,到如今,邓予立先生在金融行业已经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在外汇行业也超过四十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足夠一个垂髫小儿步入中年,足夠一个国家从赤贫到经济腾飞,而邓予立先生在这半个世纪里,就潛心埋首於金融领域,让亨达集团这株於几十年前种下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
金融行业,变数很多,几十年从事金融领域,邓予立先生也遭遇了诸多的挑战,例如1997年的金融风暴,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等,但正如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样,他从始至终都抱着平和的心态在行商,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做这一行就是努力加运气,常胜将军是不存在的,就看你是赢少还是输少。既要不执迷於不切实际的欲望,又要学会见好就收,量力而为,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这是邓予立先生於金融行业奋斗几十年总结下来的箴言。既不恋战,也不贪心,反而让他更加从容,行稳致远。
如今,亨达集团已经根基稳固,邓予立先生不用再在事业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如此比喻当下公司的运作:“就如同运动员打乒乓球,他每天练习几万个球,然後在比赛的时候拿下了最关键的一个球,这关键球就是从每日这几万个球的练习里得来的。亨达集团就是这样,我们平日所做的,就是练习自己打球的本领,保存自己的实力,如此在市场风险来临的时候就能拿下最关键的一个球。”平时积累点滴之功,在风险来临时临危不乱,这是邓予立先生的行商智慧。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管是对於香港而言,还是香港的企业家而言,这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邓予立先生认为,香港如今已融入到国家的一个大的经济体中,这将为香港带来更多更丰富的资源,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力量。置身於一个新的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个关键的选择往往決定了企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邓予立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就像是南北两极,一个紧张而刺激,一个鬆弛而閒逸,但这看似矛盾的两极,其中卻有一根主轴相通,那就是邓予立先生对於人生意趣的不懈追求。这一张一弛之间,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乐趣。
看过了马赛马拉恢弘的动物大迁徙,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壮阔和生灵的奔放;看过了长白山雾霭退散之後的真容,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静谧和含羞,以及一种於无声处的威严;看过了印度的贫民窟,他感受到了生之百态以及生活的苦乐与苍凉;看到了约旦的文化遗址,他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与冰冷,也看到了文化的不朽和永生……邓予立先生在跨过了无数大江大河,见过了无数云捲云舒之後,在自然万物间得到了一种原始的力量,即是对生命的敬畏,最终他也会将这种力量重新投放於自然,感受万物的生长,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