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及常用内参表达水平变化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以及参照基因随分化进程的表达变化趋势。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只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以高糖DMEM培养原代棕色前体脂肪细胞,以"鸡尾酒法"诱导培养基(含0.5 mmol/L异丁基甲基黄嘌呤、5 mmol/L地塞米松、320 nmol/L胰岛素、1 n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0.125 mmol/L吲哚美辛)诱导分化。Trizol裂解法提取分化过程中(0、2、4、6 d)棕色脂肪细胞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总RNA质量。油红O染色,检测棕色脂肪细胞成熟情况,免疫荧光鉴定棕色脂肪细胞成熟标志物UCP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比较在棕色脂肪细胞中参照基因(GAPDH、β-actin、18SPPIA)表达水平的恒定性,并检测棕色脂肪分化关键基因(UCP1、PRDM16、PGC-1α、EBF2、PPARγCidea)的表达水平。

结果

1.诱导第6天可见棕色脂肪细胞内密布细小脂滴,UCP1表达水平较高。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质量,可见3条明亮带,提示RNA质量合格。3.在小鼠棕色脂肪分化过程中PPIA的表达水平相对恒定,可作为小鼠棕色脂肪分化合适的内参。4.棕色脂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UCP1、PRDM16、PGC-1α、EBF2、PPARγCidea随着分化天数(0、2、4、6 d)的增加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内参基因PPIA表达恒定,是合适的内参基因。原代棕色分化关键基因UCP1、PRDM16、PGC-1α、EBF2、PPARγCidea可作为合适的棕色脂肪细胞成熟标志基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Cohen综合征的临床过程并复习文献,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Cohe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报告、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儿以运动功能发育落后2年为主诉入院。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报告均符合Cohen综合征的诊断,在规范康复治疗1年后,其运动发育落后的体征得到改善。结论Cohe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本病。早期进行规范康
西班牙学者Cajal首次发现并描述了Cajal间质细胞(ICC),最近几十年ICC的研究进展迅速。胃肠道ICC产生慢波活动,协调起搏活动和慢波传播,传导肠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间的神经信号,亦是胃肠道肌肉的牵张感受器。ICC的形态、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关。c-kit表达对ICC具有重要作用,调控SCF/c-kit信号系统能导致ICC形态的改变。胃肠道ICC上有胃动素受体表达,胃动素激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往往造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了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尤其是在患有儿科疾病的人群中,父母不当育儿方式甚至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回顾近年有关儿科相关疾病患儿父母育儿方式的研究可以发现,患儿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过度保护,甚至影响患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建议患儿父母正确认识疾病和自己的孩子,并合理选择育儿方式。
目的探讨国内使用捐献母乳喂养早产儿的可行性。方法对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乳库建立后入NICU的199例极低、超低体质量儿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母乳库建立前1年(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148例母乳及配方奶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对照。比较捐赠母乳喂养使用前、后1年中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内科收治的4例IHHE合并CHF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109 d(21~219 d);平均体质量4 350 g(2 750~6 500 g)。1例因腹部膨胀和呼吸窘迫入院,1例因腹部膨胀、黄疸、气
目的对甜叶菊正丁醇提取物(BEFS)进行抗抑郁活性评价,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模型+氟西汀(Fluoxetine)组、模型+BEFS-3 g/kg组和模型+BEFS-6 g/kg组,每组9只。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造模3周,通过体质量、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糖水偏好率行为学指标评估造模是否成功。之后连续灌胃给予BEFS或氟西汀2周,再
低血糖是新生儿期常见代谢问题,孕母糖尿病、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等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严重、长时间低血糖可导致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脑死亡。因为低血糖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尤为重要,所以血糖监测成为新生儿,尤其是低血糖高危新生儿常规监测项目。相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具有全面、持续、低创的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低血糖高危新生儿,能够更好地了解血糖的全貌及变化趋势,优化血糖管理,更
目的探讨血清IgA抗组织转谷氨酰酶(tTG)抗体在南京地区消化科门诊患儿筛查乳糜泻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10月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140例有麦麸饮食史伴无法解释的慢性或间歇性腹泻(23例)、体质量下降(20例)、生长迟缓(9例)、恶心或呕吐(38例)、慢性腹痛(35例)、慢性便秘(4例)、腹胀(3例)和无症状1型糖尿病(6例)、唐氏综合征(2例)患儿进行血清IgA抗tTG抗体检查,并对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近年的大规模的IBD队列研究显示与IBD相关的基因有163个。但这些相关基因仅能对13.6%的克罗恩病和7.5%的溃疡性结肠炎的遗传背景进行解释。起病年龄<5岁或<6岁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也有研究将<2岁发病归类为极早发型IBD。极早发型IBD则具有更强烈的遗传色彩,近年来相继报道了多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极早发型IBD,如IL-10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