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音是英语学习的灵魂。教师应重视“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掌握语言学习的“沉默期”效应,给学生提供“听足、辨清、悟透”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准确模仿英语的新词、新句,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英语课堂;新知教学;沉默期;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灵魂。英语中,基本上是一词对一音,学生如果读音不准确,就容易产生混淆,也容易产生说英语的羞怯心理,从而影响对词汇的记忆和积累,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开口说的信心。学生对英语读音掌握不准确,会约束学生的后续学习活动。反观课堂教学,这种“课上模糊,课后糊涂”的现象颇为严重。追溯教学过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重视不够,忽略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沉默期”,没有给学生提供“听足、辨清、悟透”的机会,就急于教读新词、新句,迫使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步调,人云亦云地跟读。这种被动、机械的模仿没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不能促进学生对新词、新句的掌握。《小学英语教学法》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传授新知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过程,发展儿童的知觉思维,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加大了信息输入量,使学生反复地听、自觉地悟,较好地保证了学习效果。
一、运用TPR(肢体语言教学法),引导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将呈现的新语言材料设计成一系列的动作或指令,组织TPR活动,引导学生边听边做,反复体验。例如:教人体部分的单词eye, nose, mouth, ear时,可通过“Touch your eyes. Touch your nose. Touch your mouth. Touch your ears”等一系列指令,让学生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学生思考后能做出正确的动作时,说明他们已经把听到的语言材料进行了理解和内化,也就顺利发挥了“沉默期”的效应。
二、巧妙提问,促进思考
巧妙合理的提问能起到引导、启发、集中思维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进入“沉默期”时,提问激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譬如教学四季单词,教师引出新单词spring后,马上提问:“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 Is it warm in spring? Does it rain in spring? Are the trees green in spring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锁定在spring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多次提问中,把spring的词音和词义进行联系思维,达到理解内化的效果。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几个点:一是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着新语言知识,而且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应是学生稍微思考就能够找到答案的;二是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新词意义的;三是在所提问题中要尽量多地重复新知,这样才能把新知的读音大量输入学生的脑中。
三、拼图、对话,激发联想
图片的直观性强,能使教师所教的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语言新知学习“沉默期”。如教学动物单词cow,当教师引出实物图片和cow的读音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教师读起来。这时,教师把实物图片收起来,在黑板上勾画出图⑴(见下面),问:“Is it a cow?”学生会在脑中快速地闪现出“奶牛”的印象,与图⑴对照后就能回答出“No”。接着教师在图⑴的基础上添加两笔变成图⑵,问:“Is it a cow?”学生回答“No”。然后教师不断地在所画图形的基础上添加笔画,不断地问“Is it a cow?”直至整幅简笔拼图全部完成。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耳濡目染”,多次反复地在头脑中浮现了cow与“奶牛”的联系,该词的音和义自然在学生的脑中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附图)
■
四、体态语言,暗示提醒
体态语言能在不打断学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或提示,引导学生进入有意识的知觉思维过程。例如:教学新单词room,当学生叽叽喳喳急着跟读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先摇摇头,把食指放在嘴边轻声“嘘”一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用手指指耳朵,提示他们注意听,把新单词room读几遍;接着教师伸伸舌头,用一只手模仿舌头卷起来,发出[r],[r]——room,room,提醒学生此音的特点;再用手指指紧闭的嘴巴,教师抿抿紧闭的嘴巴,发出[m],[m]——room, room……在反复的体态语言的强调中,学生能很快地辨认清楚该词的读音,牢记在心。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由输入到输出的有序过程。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度过新知学习的“沉默期”,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洪子锐.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英语课堂;新知教学;沉默期;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灵魂。英语中,基本上是一词对一音,学生如果读音不准确,就容易产生混淆,也容易产生说英语的羞怯心理,从而影响对词汇的记忆和积累,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开口说的信心。学生对英语读音掌握不准确,会约束学生的后续学习活动。反观课堂教学,这种“课上模糊,课后糊涂”的现象颇为严重。追溯教学过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重视不够,忽略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沉默期”,没有给学生提供“听足、辨清、悟透”的机会,就急于教读新词、新句,迫使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步调,人云亦云地跟读。这种被动、机械的模仿没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不能促进学生对新词、新句的掌握。《小学英语教学法》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传授新知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过程,发展儿童的知觉思维,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加大了信息输入量,使学生反复地听、自觉地悟,较好地保证了学习效果。
一、运用TPR(肢体语言教学法),引导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将呈现的新语言材料设计成一系列的动作或指令,组织TPR活动,引导学生边听边做,反复体验。例如:教人体部分的单词eye, nose, mouth, ear时,可通过“Touch your eyes. Touch your nose. Touch your mouth. Touch your ears”等一系列指令,让学生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学生思考后能做出正确的动作时,说明他们已经把听到的语言材料进行了理解和内化,也就顺利发挥了“沉默期”的效应。
二、巧妙提问,促进思考
巧妙合理的提问能起到引导、启发、集中思维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进入“沉默期”时,提问激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譬如教学四季单词,教师引出新单词spring后,马上提问:“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 Is it warm in spring? Does it rain in spring? Are the trees green in spring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锁定在spring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多次提问中,把spring的词音和词义进行联系思维,达到理解内化的效果。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几个点:一是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着新语言知识,而且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应是学生稍微思考就能够找到答案的;二是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新词意义的;三是在所提问题中要尽量多地重复新知,这样才能把新知的读音大量输入学生的脑中。
三、拼图、对话,激发联想
图片的直观性强,能使教师所教的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语言新知学习“沉默期”。如教学动物单词cow,当教师引出实物图片和cow的读音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教师读起来。这时,教师把实物图片收起来,在黑板上勾画出图⑴(见下面),问:“Is it a cow?”学生会在脑中快速地闪现出“奶牛”的印象,与图⑴对照后就能回答出“No”。接着教师在图⑴的基础上添加两笔变成图⑵,问:“Is it a cow?”学生回答“No”。然后教师不断地在所画图形的基础上添加笔画,不断地问“Is it a cow?”直至整幅简笔拼图全部完成。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耳濡目染”,多次反复地在头脑中浮现了cow与“奶牛”的联系,该词的音和义自然在学生的脑中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附图)
■
四、体态语言,暗示提醒
体态语言能在不打断学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或提示,引导学生进入有意识的知觉思维过程。例如:教学新单词room,当学生叽叽喳喳急着跟读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先摇摇头,把食指放在嘴边轻声“嘘”一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用手指指耳朵,提示他们注意听,把新单词room读几遍;接着教师伸伸舌头,用一只手模仿舌头卷起来,发出[r],[r]——room,room,提醒学生此音的特点;再用手指指紧闭的嘴巴,教师抿抿紧闭的嘴巴,发出[m],[m]——room, room……在反复的体态语言的强调中,学生能很快地辨认清楚该词的读音,牢记在心。
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由输入到输出的有序过程。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度过新知学习的“沉默期”,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洪子锐.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