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前主动预习,充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任何的成功背后都有充足有效的准备作为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前自主预习,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也从中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堂解决问题,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问题乃至生活问题的综合性思维发展,成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先锋”。
关键词:指引;预习;思维;发现问题;小学生
一、 提出问题
预习一直受到教育系统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学习预习必然让学生们从中受益。如何对待数学预习,如何增加其实效性,这也成为基层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在他们看来,教师团队正确的引领、指导学生们预习,过后对课堂的准确处理,这是对待数学预习的关键所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对待自主预习,给预习一个准确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预习的方式不能只处在理论层面,更要和实际问题的探索相联系,这样才能使预习更具有实效性。现如今,数学教学的首个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指引学生预习,如何把握有过预习后的课堂时间,如何让预习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 明确概念
课前预习即在课堂学习前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课堂学习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们按照学科的教学要求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指引、带动学生预习。整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师们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会预习,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推动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 预习动员
作为小学生,对预习的概念及内容还较为模糊不清,尚且没有自主预习的思维意识,这使得课前预习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因此,预习动员应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点,进一步熟悉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想法观点,在充分了解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动员策略,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前预习中去。在具体的动员行动中,主要通过两方面着重阐述:第一,预习的益处。课前预习成为决定小学数学学习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以课前预习的方式,大致熟悉接下来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提前搜索相关的课程资料,进而使知识框架得以健全。课前预习使学生们发现下堂课的要点性问题,更利于学生们在实际课堂中把握课堂重点。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从中培养,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这不仅仅受益于当前的教学课堂,更会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受益。第二,通过课前预习,以班会集体交流的形式开展班级同学内部之间的讨论,增加学生们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们对预习的兴趣。
四、 预习方法
(一) 制定好自己的预习计划单
鉴于小学生都有贪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容易遗忘和自我约束力较低的特点,应该给学生们制定相应的预习计划单。在计划单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明确预习的方向和目的,也有利于监督学生们对预习任务的完成。作为一份较为系统全面的计划单,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需要适中的计划难度,计划单需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务必能够适合各水平的学生进行解答;计划单要尽量囊括相应课时的课程范围;计划单的预习内容需要突出本课时的有关难点和重点。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容特点,对学生相应的预习范围和程度会有不同,预习方式的采用也有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出“因材施教”的計划单。
(二) 完成预习计划单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所限,自主预习经验的匮乏,应在最初阶段把预习作为课堂上的前奏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们解决计划单的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随着学生们对预习方法的不断掌握,循序渐进地减少课堂预习的分量,直到把整个预习过程留在课堂之下。但是,鉴于小学生自律性不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应当适时进行监督,指导,以便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新的教育环境也要求家庭和学校进行相互协调与联合的教学方式。
(三) 计划单的检查
对计划单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们的预习,还应当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择期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借助课前预习帮助开发学生们的自我实践和求知探索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针对各类预习计划,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
(四) 生活中体验数学
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应当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对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投入更大的关注,这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生活里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教师们应该激发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这恰恰可以由教师进行利用,指导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教师们将预习任务中的问题投放在生活中,例如,在学习方程组的时候,可与商场,超市的打折促销相联系,让学生从中明确方程的应用途径,与生活相联系,以便课堂上的有效理解。
五、 小学数学预习的意义
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是自己去发现问题,正由于是自己所发现,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才会更加深刻,对问题当中所蕴藏的规律也会有更为牢固的掌握,对于学生而言,预习正是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掌握和学习知识的过程。预习本身能够给予学生施展自己的能力机会,进而达到满足,从中可以培养、锻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独自尝试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数学逻辑连贯性强的特点,新学的知识往往由旧知识做“地基”,预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新旧知识框架会不断冲撞,进而加大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们尝试利用旧的知识分析新的问题,迫于对问题的解决,激发出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进而促进课堂上对新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长此以往的课前自主预习,也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及思维创造力,成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先锋”。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卢夙,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中街小学。
关键词:指引;预习;思维;发现问题;小学生
一、 提出问题
预习一直受到教育系统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学习预习必然让学生们从中受益。如何对待数学预习,如何增加其实效性,这也成为基层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在他们看来,教师团队正确的引领、指导学生们预习,过后对课堂的准确处理,这是对待数学预习的关键所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对待自主预习,给预习一个准确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预习的方式不能只处在理论层面,更要和实际问题的探索相联系,这样才能使预习更具有实效性。现如今,数学教学的首个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指引学生预习,如何把握有过预习后的课堂时间,如何让预习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 明确概念
课前预习即在课堂学习前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课堂学习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们按照学科的教学要求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指引、带动学生预习。整个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师们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会预习,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推动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 预习动员
作为小学生,对预习的概念及内容还较为模糊不清,尚且没有自主预习的思维意识,这使得课前预习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因此,预习动员应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点,进一步熟悉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想法观点,在充分了解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动员策略,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前预习中去。在具体的动员行动中,主要通过两方面着重阐述:第一,预习的益处。课前预习成为决定小学数学学习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以课前预习的方式,大致熟悉接下来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提前搜索相关的课程资料,进而使知识框架得以健全。课前预习使学生们发现下堂课的要点性问题,更利于学生们在实际课堂中把握课堂重点。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从中培养,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这不仅仅受益于当前的教学课堂,更会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受益。第二,通过课前预习,以班会集体交流的形式开展班级同学内部之间的讨论,增加学生们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们对预习的兴趣。
四、 预习方法
(一) 制定好自己的预习计划单
鉴于小学生都有贪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容易遗忘和自我约束力较低的特点,应该给学生们制定相应的预习计划单。在计划单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明确预习的方向和目的,也有利于监督学生们对预习任务的完成。作为一份较为系统全面的计划单,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需要适中的计划难度,计划单需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务必能够适合各水平的学生进行解答;计划单要尽量囊括相应课时的课程范围;计划单的预习内容需要突出本课时的有关难点和重点。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容特点,对学生相应的预习范围和程度会有不同,预习方式的采用也有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出“因材施教”的計划单。
(二) 完成预习计划单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所限,自主预习经验的匮乏,应在最初阶段把预习作为课堂上的前奏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们解决计划单的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随着学生们对预习方法的不断掌握,循序渐进地减少课堂预习的分量,直到把整个预习过程留在课堂之下。但是,鉴于小学生自律性不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应当适时进行监督,指导,以便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新的教育环境也要求家庭和学校进行相互协调与联合的教学方式。
(三) 计划单的检查
对计划单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们的预习,还应当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择期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借助课前预习帮助开发学生们的自我实践和求知探索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针对各类预习计划,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
(四) 生活中体验数学
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应当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对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投入更大的关注,这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生活里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教师们应该激发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这恰恰可以由教师进行利用,指导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教师们将预习任务中的问题投放在生活中,例如,在学习方程组的时候,可与商场,超市的打折促销相联系,让学生从中明确方程的应用途径,与生活相联系,以便课堂上的有效理解。
五、 小学数学预习的意义
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是自己去发现问题,正由于是自己所发现,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才会更加深刻,对问题当中所蕴藏的规律也会有更为牢固的掌握,对于学生而言,预习正是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掌握和学习知识的过程。预习本身能够给予学生施展自己的能力机会,进而达到满足,从中可以培养、锻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独自尝试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数学逻辑连贯性强的特点,新学的知识往往由旧知识做“地基”,预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新旧知识框架会不断冲撞,进而加大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们尝试利用旧的知识分析新的问题,迫于对问题的解决,激发出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进而促进课堂上对新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长此以往的课前自主预习,也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及思维创造力,成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先锋”。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卢夙,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中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