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我们希望向濒危物种伸出援手的话,就应该关注这则警示故事——
“老蓝”的故事
“老蓝”是一只雌鸟的名字。它是拯救自身物种“查岛鸲鹟”免于灭绝的传奇鸟,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 “女英雄”。这只戴着蓝色脚环的调皮小鸟俘获了数百万人的心,并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关注。即便在它死后30年,它的名字仍响亮如初。人们甚至为它立了一块木制牌匾,以缅怀这只拯救了整个种群的“女英雄”。
这时,“老蓝”登场了。8岁的年龄对于一只小鸟来说确实有些老了,更何况它还从未繁育过后代。但是“老蓝”出人意料地抛弃了它原来的伴侣,重新选择了一只叫“老黄”的雄鸟,它们成为唯一一对成功繁育的伴侣。
查岛鸲鹟通常一窝产两枚蛋,假如后代没能成功抚养长大的话,它通常会再下一窝。为了加速新生儿的诞生,默顿他们就在原有鸟蛋被孵了数天之后将蛋拿走,将其交给雌性的雀鸲鹟(查岛鸲鹟的近亲)继续完成后续孵育工作。而被拿走了蛋的查岛鸲鹟将再次生育。这样,一只雌鸟在一个繁殖期就可下4枚蛋。这种将幼儿带离父母身边由其他家庭抚育的交叉抚养方式确实提高了种群增长的速度。
在忧心忡忡的第一年里,默顿他们认真地观察着这些鸟儿的一举一动——哪只与哪只交配,在哪里筑巢,每只小鸟在何时生了几枚蛋。到了1990年,查岛鸲鹟数量达到100只。默顿他们把一部分留在芒哲雷岛上,另外一部分则移居到面积更大、有着更多的林木和灌木的东南岛上,以便为小鸟筑巢提供更好的条件。接下来,他们采取了一种较少插手的方式,任由它们繁衍,不再干涉。截至1998年,鸟的数量已达到200只,查岛鸲鹟被宣布为“已然拯救”,这个项目便结束了。
古怪的行为
这个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较长时间,但它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仍不断地在电视纪录片、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中出现。可是,尽管在1998年查岛鸲鹟就被宣布已获拯救,但这个物种的数量却几乎没有再增加。到2013年普查的数字仍然是287。当然,适宜的栖息地太小是一个限制因素,但近亲繁殖同样可能是阻碍该物种复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这正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马萨罗和她的同事所要关注的地方。他们想知道这个依靠十分有限的基因库被从灭绝边缘拉回来的物种究竟发生了什么。查岛鸲鹟是非常理想的调查对象,因为它通过了可能存在的最极端的种群瓶颈考验——即现今所存在的所有小鸟全部是由当初那一对父母所产生的后代。这样的近亲繁殖到底会对它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寻找答案,马萨罗从2007年开始来到东南岛。
与默顿的小组不同,马萨罗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查岛鸲鹟。她说:“小芒哲雷岛太可怕了。我真不知道当初默顿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尽管如此,马萨罗去东南岛也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经过两小时震耳欲聋的飞行之后,马萨罗从新西兰开出的老式螺旋桨飞机终于在主岛查塔姆岛一条细小的跑道上降落了。检疫手续要耗费三天。为了保护野生生物,所有的东西都要清洗、消毒,以去除种子、土壤、小蚂蚁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接着,所有的装备都要被装入塑料桶。他们登上一条捕龙虾的小船,前往东南岛。接近岛屿的最后阶段真的非常艰难,因为没有可以登岸的地方。到达时,船长将船迎向一个岩石平台,马萨罗一行得从船头跳过去,同时还得带上塑料桶。
岛上“漫步”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海燕把地面挖得到处都是地洞巢穴,为避免靴子踩穿它们的“天花板”,踩烂鸟蛋或雏鸟,登岛的访客们必须穿一种叫作“海燕鞋”的胶板鞋子,有点类似“雪地鞋”。穿上这种鞋子走路看上去就像只鸭子,不过,鞋底的平板分散了人体重量,这样就不会踩坏地洞了。因此,这些不便是值得的。马萨罗说:“你只需步行数米进入灌木丛,然后查岛鸲鹟就会自己出来看你了。”新西兰有很多特有鸟类一直是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中进化的,因此并不惧怕人类。马萨罗打趣道:“找到鸟巢也异常简单,你只需给一只雄鸟提供一条蠕虫美餐,而假如它又有一个正等在巢边的伴侣的话,它马上就会带着美餐飞回雌鸟身边了。你只要跟着雄鸟就可以了。” 有迹象表明,近亲繁殖已经付出代价。马萨罗依托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通过过去6年对东南岛的探访,发现一些小鸟喙部畸形,一些鸟几乎全身都没有羽毛,还有一些整窝整窝的雏鸟腿骨发育不良。不过从第一次探访观察至今,最令她感到挫败的还是看到那些仅有一枚鸟蛋的鸟巢——蛋摇摇欲坠地躺在鸟巢边缘。为什么一只小鸟要把蛋下在根本无法孵化的地方?
她向默顿咨询当年关于此事的有关情况。默顿告诉她,他也曾多次观察到这一古怪行为,他也为此困惑不已。他回忆道:在援救项目刚刚开始的最初几年,每一枚鸟蛋都至关重要,所以他们会把巢边缘的蛋推回巢中的位置,以便保证它们都被孵化。这些蛋产出了健康的雏鸟。当干涉行为终止时,该小组仍继续监控每一个鸟巢,细心地记录着哪只小鸟下了多少枚蛋,以及每一枚蛋被下在巢穴边缘的情况。默顿保存有10年的记录可供后来的研究人员参考。
即便是匆匆一瞥也能发人深思。马萨罗通过默顿的记录看到,在1984年以前几乎没有这种“边缘蛋”产生,那时有5只雌查岛鸲鹟,只有1只下过1枚“边缘蛋”。但在那之后,这种习性开始真正繁盛起来了。6年内,超过半数的雌鸟产下“边缘蛋”,平均每窝1枚。这预示着该古怪行为拥有遗传学基础。当年研究小组人为把鸟蛋推回巢内的举动有可能妨碍了自然选择,导致这种明显有害或至少是不良的行为在种群内迅速自由地蔓延。“人为干涉”或许使那些不那么适宜生存的个体成为“漏网之鱼”得以生存。当干涉终止,自然选择就会恢复如初,这解释了马萨罗初登东南岛时所看到的那种极不正常的“边缘蛋”现象背后的原因。
几近致命的错误
马萨罗联手遗传学家以及数学家组建研究团队,共同寻找证据来支持她的怀疑。当他们看到谱系表时他们马上联想到这一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是它又来源于何处?这会是一次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吗?假如是的话,这种突变体是否是一种显性基因版本,即个体只需获得单方基因便可表达出此种行为?抑或它是隐性的,即必须从双亲处获得此种基因的两个副本组合,鸟儿才可显现出这种不良的下偏蛋的习性?研究人员利用默顿的详细记录,以及展示了每只小鸟与其他鸟儿亲缘关系的家谱树状图,建立了所有可能的模型,以探寻哪一种模型与实际数据吻合度最高。结论十分明确:问题出自“老黄”——那只雄鸟,它携带了一个有关产蛋的异常基因副本,且该基因为显性。
目前,只有9%的雌鸟会产下这种“边缘蛋”了。如此致命的特质迅速衰减,这当然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一旦生态保护者“推蛋回巢”的行为终止,这一数字也就下降了。一种旨在帮助的干涉行为仍然可能轻易导致灾难。1990年时,曾有超过半数的雌鸟产下“边缘蛋”,这一表象只是成为普遍特征的小小一步。一旦每只雌鸟都携带一半产“边缘蛋”的基因副本时,它们将永远无法在缺乏人类帮助的情况下摆脱这个基因,种群也将无法生存下去。马萨罗这样分析道:“只是出于纯粹的巧合,干涉行为恰好停在了适当的时间点上,查岛鸲鹟才得以逃过此劫。只不过这次脱险真可算是九死一生了。”
这个起起落落的“边缘蛋”故事为人们上了十分有益的一课,即在向极度濒危物种伸出援手时,潜在的隐患有可能正伴随其中。在狭小的基因库中,一个适应不良的单一突变却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马萨罗指出:“假如你面对一个极度缩减的种群,而你却不得不分秒必争地增大其数量时,你必须时刻警醒,某些改变一旦造成,就无法回头。”
“老蓝”的故事
“老蓝”是一只雌鸟的名字。它是拯救自身物种“查岛鸲鹟”免于灭绝的传奇鸟,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 “女英雄”。这只戴着蓝色脚环的调皮小鸟俘获了数百万人的心,并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关注。即便在它死后30年,它的名字仍响亮如初。人们甚至为它立了一块木制牌匾,以缅怀这只拯救了整个种群的“女英雄”。
这时,“老蓝”登场了。8岁的年龄对于一只小鸟来说确实有些老了,更何况它还从未繁育过后代。但是“老蓝”出人意料地抛弃了它原来的伴侣,重新选择了一只叫“老黄”的雄鸟,它们成为唯一一对成功繁育的伴侣。
查岛鸲鹟通常一窝产两枚蛋,假如后代没能成功抚养长大的话,它通常会再下一窝。为了加速新生儿的诞生,默顿他们就在原有鸟蛋被孵了数天之后将蛋拿走,将其交给雌性的雀鸲鹟(查岛鸲鹟的近亲)继续完成后续孵育工作。而被拿走了蛋的查岛鸲鹟将再次生育。这样,一只雌鸟在一个繁殖期就可下4枚蛋。这种将幼儿带离父母身边由其他家庭抚育的交叉抚养方式确实提高了种群增长的速度。
在忧心忡忡的第一年里,默顿他们认真地观察着这些鸟儿的一举一动——哪只与哪只交配,在哪里筑巢,每只小鸟在何时生了几枚蛋。到了1990年,查岛鸲鹟数量达到100只。默顿他们把一部分留在芒哲雷岛上,另外一部分则移居到面积更大、有着更多的林木和灌木的东南岛上,以便为小鸟筑巢提供更好的条件。接下来,他们采取了一种较少插手的方式,任由它们繁衍,不再干涉。截至1998年,鸟的数量已达到200只,查岛鸲鹟被宣布为“已然拯救”,这个项目便结束了。
古怪的行为
这个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较长时间,但它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仍不断地在电视纪录片、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中出现。可是,尽管在1998年查岛鸲鹟就被宣布已获拯救,但这个物种的数量却几乎没有再增加。到2013年普查的数字仍然是287。当然,适宜的栖息地太小是一个限制因素,但近亲繁殖同样可能是阻碍该物种复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这正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马萨罗和她的同事所要关注的地方。他们想知道这个依靠十分有限的基因库被从灭绝边缘拉回来的物种究竟发生了什么。查岛鸲鹟是非常理想的调查对象,因为它通过了可能存在的最极端的种群瓶颈考验——即现今所存在的所有小鸟全部是由当初那一对父母所产生的后代。这样的近亲繁殖到底会对它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寻找答案,马萨罗从2007年开始来到东南岛。
与默顿的小组不同,马萨罗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查岛鸲鹟。她说:“小芒哲雷岛太可怕了。我真不知道当初默顿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尽管如此,马萨罗去东南岛也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经过两小时震耳欲聋的飞行之后,马萨罗从新西兰开出的老式螺旋桨飞机终于在主岛查塔姆岛一条细小的跑道上降落了。检疫手续要耗费三天。为了保护野生生物,所有的东西都要清洗、消毒,以去除种子、土壤、小蚂蚁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接着,所有的装备都要被装入塑料桶。他们登上一条捕龙虾的小船,前往东南岛。接近岛屿的最后阶段真的非常艰难,因为没有可以登岸的地方。到达时,船长将船迎向一个岩石平台,马萨罗一行得从船头跳过去,同时还得带上塑料桶。
岛上“漫步”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海燕把地面挖得到处都是地洞巢穴,为避免靴子踩穿它们的“天花板”,踩烂鸟蛋或雏鸟,登岛的访客们必须穿一种叫作“海燕鞋”的胶板鞋子,有点类似“雪地鞋”。穿上这种鞋子走路看上去就像只鸭子,不过,鞋底的平板分散了人体重量,这样就不会踩坏地洞了。因此,这些不便是值得的。马萨罗说:“你只需步行数米进入灌木丛,然后查岛鸲鹟就会自己出来看你了。”新西兰有很多特有鸟类一直是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中进化的,因此并不惧怕人类。马萨罗打趣道:“找到鸟巢也异常简单,你只需给一只雄鸟提供一条蠕虫美餐,而假如它又有一个正等在巢边的伴侣的话,它马上就会带着美餐飞回雌鸟身边了。你只要跟着雄鸟就可以了。” 有迹象表明,近亲繁殖已经付出代价。马萨罗依托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通过过去6年对东南岛的探访,发现一些小鸟喙部畸形,一些鸟几乎全身都没有羽毛,还有一些整窝整窝的雏鸟腿骨发育不良。不过从第一次探访观察至今,最令她感到挫败的还是看到那些仅有一枚鸟蛋的鸟巢——蛋摇摇欲坠地躺在鸟巢边缘。为什么一只小鸟要把蛋下在根本无法孵化的地方?
她向默顿咨询当年关于此事的有关情况。默顿告诉她,他也曾多次观察到这一古怪行为,他也为此困惑不已。他回忆道:在援救项目刚刚开始的最初几年,每一枚鸟蛋都至关重要,所以他们会把巢边缘的蛋推回巢中的位置,以便保证它们都被孵化。这些蛋产出了健康的雏鸟。当干涉行为终止时,该小组仍继续监控每一个鸟巢,细心地记录着哪只小鸟下了多少枚蛋,以及每一枚蛋被下在巢穴边缘的情况。默顿保存有10年的记录可供后来的研究人员参考。
即便是匆匆一瞥也能发人深思。马萨罗通过默顿的记录看到,在1984年以前几乎没有这种“边缘蛋”产生,那时有5只雌查岛鸲鹟,只有1只下过1枚“边缘蛋”。但在那之后,这种习性开始真正繁盛起来了。6年内,超过半数的雌鸟产下“边缘蛋”,平均每窝1枚。这预示着该古怪行为拥有遗传学基础。当年研究小组人为把鸟蛋推回巢内的举动有可能妨碍了自然选择,导致这种明显有害或至少是不良的行为在种群内迅速自由地蔓延。“人为干涉”或许使那些不那么适宜生存的个体成为“漏网之鱼”得以生存。当干涉终止,自然选择就会恢复如初,这解释了马萨罗初登东南岛时所看到的那种极不正常的“边缘蛋”现象背后的原因。
几近致命的错误
马萨罗联手遗传学家以及数学家组建研究团队,共同寻找证据来支持她的怀疑。当他们看到谱系表时他们马上联想到这一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是它又来源于何处?这会是一次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吗?假如是的话,这种突变体是否是一种显性基因版本,即个体只需获得单方基因便可表达出此种行为?抑或它是隐性的,即必须从双亲处获得此种基因的两个副本组合,鸟儿才可显现出这种不良的下偏蛋的习性?研究人员利用默顿的详细记录,以及展示了每只小鸟与其他鸟儿亲缘关系的家谱树状图,建立了所有可能的模型,以探寻哪一种模型与实际数据吻合度最高。结论十分明确:问题出自“老黄”——那只雄鸟,它携带了一个有关产蛋的异常基因副本,且该基因为显性。
目前,只有9%的雌鸟会产下这种“边缘蛋”了。如此致命的特质迅速衰减,这当然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一旦生态保护者“推蛋回巢”的行为终止,这一数字也就下降了。一种旨在帮助的干涉行为仍然可能轻易导致灾难。1990年时,曾有超过半数的雌鸟产下“边缘蛋”,这一表象只是成为普遍特征的小小一步。一旦每只雌鸟都携带一半产“边缘蛋”的基因副本时,它们将永远无法在缺乏人类帮助的情况下摆脱这个基因,种群也将无法生存下去。马萨罗这样分析道:“只是出于纯粹的巧合,干涉行为恰好停在了适当的时间点上,查岛鸲鹟才得以逃过此劫。只不过这次脱险真可算是九死一生了。”
这个起起落落的“边缘蛋”故事为人们上了十分有益的一课,即在向极度濒危物种伸出援手时,潜在的隐患有可能正伴随其中。在狭小的基因库中,一个适应不良的单一突变却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马萨罗指出:“假如你面对一个极度缩减的种群,而你却不得不分秒必争地增大其数量时,你必须时刻警醒,某些改变一旦造成,就无法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