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吕克·南希的技术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赛博格意识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吕克·南希在多部著作中涉及到技术、科技和生态科技,其技术意识与后人类意识属于同一本体论思考,表征着后人类主体具有外展意识与对匮乏进行不断增补和更新的意识;《人工智能》中大卫的赛博格主体意识却传达着古老的爱与家园。在以影像为媒介传达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时,本文将让-吕克·南希的哲思与《人工智能》进行探索性与批评性的对话,认为赛博格的意义不再只是技术上的人造人,更是以它为媒介,重新思考与书写在科技时代中人与世界的联结和后人类生成(becoming)的世界存在。
其他文献
西方国家运用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假设的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期刊
虚拟现实电影中的声音呈现方式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对声音创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基于声景学理论的声音思维,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声音景观的三个层次,形成观众、环境、声音的互动
自从2011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来,全国大部分中心城市的PM2.5指数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