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找到发展我国民生体育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保证,探讨“十二五”规划对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影响,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民生体育 体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60-01
1 前言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2011-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于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纲要详细论述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目标和要求。重点强调坚持民生优先,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
“民生体育是指政府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公民身心健康为宗旨,以惠及社会每个公民的健康权和幸福感为任务所提供的在社会上举行的一系列体育活动”[2]。民生体育是近几年才被一些体育人士提出来,主要解决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
2 发展民生体育的必要性
2.1 发展民生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追逐的是更时尚、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现阶段,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体育社会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3]。这一矛盾催生了我国私人健身俱乐部等一系列营利性机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国人参与体育的成本。正是体育公共产品的缺乏和其“公共属性”的不断萎缩,才使得私人俱乐部迅速抢占了市场。
2.2 发展民生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金牌第一的好成绩已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当国人逐渐从这种喜悦与自豪中“解脱”出来后,便有人提出“金牌耻辱”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观点的合理与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四个字所折射出来的最根本性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后奥运时期,对于我国体育何去何从是体育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是体育大国已达成共识。竞技体育水平的突飞猛进,并不代表中国就此步入体育强国的行列,而是更加反衬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不足,。民生体育是以为社会人提供健康权和幸福感为终极目标的,有助于全民健身工程推广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发展民生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必然选择。
2.3 发展民生体育有助于体育保障体系的完善
郝勤在其《体育新闻学》一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了《桑兰不流泪》这篇新闻报道作为案例。15年前这位17岁的中国少女展现给人们的是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体育精神。然而,这种美好的形象并未经久持续,前段日子这位以笑示人的坚强女子因为“维权”而状告有关人和有关部门组织的事件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觉得心寒。如果我们的体育保障体系在完善一些,那么类似事件便不会发生;如果运动员保障制度在健全一些,那么那些无论是否获得金牌的退役运动员都不会有退役后的工作的担心,更不会有类似艾冬梅在农贸市场卖奖牌的悲剧发生。民生体育解决的是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满足弱势群体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更是保障他们在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3 “十二五”对民生体育发展的影响
3.1 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十二五”规划中第一篇第二章中,重点论述现阶段我国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作为发展主体,这与民生体育“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公民身心健康为宗旨”的内涵相吻合。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以民众为基础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要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民生为核心,着重解决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就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这就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2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十二五”规划第二篇重点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等都将有助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又是民生的第二阶段,人們所追求的不仅仅再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发展民生体育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求政府建立具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机关职能,提供民众对于身体健康的公共消费需要的的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中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3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十二五”规划第八篇详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的一系列措施政策。目前体育领域内最凸显的民生问题,一是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二是体育保障体系的问题,三是运动员退役问题,四是青少年体质问题[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解决公共体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政府就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研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赛后体育场馆开放方案,有序开放体育场馆。要解决退役好运动员就业的问题,必须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改变运动员的培养体制,除了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更重要的是丰富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他们退役后有更多的就业择向和生存技能。对于青少年体质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繁重的学习压力和任务使得现代的青少年无暇锻炼身体,体育技能下降,“十二五”中提出改革教育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是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最根本的办法。这些对策措施对民生体育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具有指导性意义。
4 小结:发展民生体育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教育、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生体育还相当薄弱,而民生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中却十分敏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发展民生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依赖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的发展,依赖于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更需要国人达成共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改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认清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好“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有利形势,抓住历史机遇,群策群力,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2011-3-16.
[2] 陈小林,王正伦,周瑜.民生体育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5-8.
[3]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4] 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民生体育 体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60-01
1 前言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2011-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于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纲要详细论述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目标和要求。重点强调坚持民生优先,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
“民生体育是指政府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公民身心健康为宗旨,以惠及社会每个公民的健康权和幸福感为任务所提供的在社会上举行的一系列体育活动”[2]。民生体育是近几年才被一些体育人士提出来,主要解决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
2 发展民生体育的必要性
2.1 发展民生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追逐的是更时尚、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现阶段,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体育社会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3]。这一矛盾催生了我国私人健身俱乐部等一系列营利性机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国人参与体育的成本。正是体育公共产品的缺乏和其“公共属性”的不断萎缩,才使得私人俱乐部迅速抢占了市场。
2.2 发展民生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金牌第一的好成绩已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当国人逐渐从这种喜悦与自豪中“解脱”出来后,便有人提出“金牌耻辱”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观点的合理与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四个字所折射出来的最根本性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后奥运时期,对于我国体育何去何从是体育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是体育大国已达成共识。竞技体育水平的突飞猛进,并不代表中国就此步入体育强国的行列,而是更加反衬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不足,。民生体育是以为社会人提供健康权和幸福感为终极目标的,有助于全民健身工程推广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发展民生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必然选择。
2.3 发展民生体育有助于体育保障体系的完善
郝勤在其《体育新闻学》一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了《桑兰不流泪》这篇新闻报道作为案例。15年前这位17岁的中国少女展现给人们的是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体育精神。然而,这种美好的形象并未经久持续,前段日子这位以笑示人的坚强女子因为“维权”而状告有关人和有关部门组织的事件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觉得心寒。如果我们的体育保障体系在完善一些,那么类似事件便不会发生;如果运动员保障制度在健全一些,那么那些无论是否获得金牌的退役运动员都不会有退役后的工作的担心,更不会有类似艾冬梅在农贸市场卖奖牌的悲剧发生。民生体育解决的是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满足弱势群体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更是保障他们在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3 “十二五”对民生体育发展的影响
3.1 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十二五”规划中第一篇第二章中,重点论述现阶段我国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作为发展主体,这与民生体育“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公民身心健康为宗旨”的内涵相吻合。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以民众为基础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要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民生为核心,着重解决体育领域的民生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就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这就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2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十二五”规划第二篇重点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等都将有助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又是民生的第二阶段,人們所追求的不仅仅再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发展民生体育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求政府建立具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机关职能,提供民众对于身体健康的公共消费需要的的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中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3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十二五”规划第八篇详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的一系列措施政策。目前体育领域内最凸显的民生问题,一是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二是体育保障体系的问题,三是运动员退役问题,四是青少年体质问题[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解决公共体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政府就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研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赛后体育场馆开放方案,有序开放体育场馆。要解决退役好运动员就业的问题,必须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改变运动员的培养体制,除了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更重要的是丰富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他们退役后有更多的就业择向和生存技能。对于青少年体质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繁重的学习压力和任务使得现代的青少年无暇锻炼身体,体育技能下降,“十二五”中提出改革教育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是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最根本的办法。这些对策措施对民生体育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具有指导性意义。
4 小结:发展民生体育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教育、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生体育还相当薄弱,而民生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中却十分敏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发展民生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依赖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的发展,依赖于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更需要国人达成共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改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认清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好“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有利形势,抓住历史机遇,群策群力,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2011-3-16.
[2] 陈小林,王正伦,周瑜.民生体育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5-8.
[3]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4] 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