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坛方言词尾的“得[təʔ]”“则[tsəʔ]”两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6857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金坛方言属于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接触并存。金坛方言的名词“子”尾和动态助词的读音,在市区(金城镇)东门外读“得[təʔ]”,在市区和西门外读“则[tsəʔ]”。考察这一语音现象,有助于揭示金坛方言的存古特征和方音演变。
  关键词:金坛方言 词尾异读 “子”尾 动态助词 方音存古
  
  一
  金坛是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常州市,驻地金城镇。金坛境内的方言主要有金坛话(吴语)、江北话(江淮官话)、金城镇官话(江淮官话)。其中,金城镇主要讲金坛话和金城镇官话。江北话和金城镇官话从大的方面讲都属于江淮官话,但两者有所不同。金城镇官话主要分布在市区(金城镇),系统内部一致,江北话又称“苏北话”,散布在各乡镇,口音来自苏北的不同地区,是各种苏北话的统称。故本文将两者区别对待。金坛话又称“老金坛话”,主要分布在金坛市区(金城镇)及以东(含东南)一带。本文所说的金坛方言指吴语的金坛话。
  据考察,金坛话的名词“子”尾和动态助词,在城区东门外读“得[təʔ]”,在城区和西门外读“则[tsəʔ]”。本文主要对这一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阐释。
  (一)金坛话名词“子”尾的读音
  序号 普通话词或语义 金坛话(城东门外) 金坛话(城区和西门外)
  1 山羊 羊得 羊则
  2 鳜鱼 鳜婆得 鳜婆则
  3 梨子 梨得 梨则
  4 菱角 菱得 菱则
  5 台子 台得 台则
  6 糰子 糰得 糰则
  7 房子 房得 房则
  8 哑巴 哑巴得 哑巴则
  9 父亲(背称) 老得 老则
  10 弟弟 弟得 弟则
  11 妹妹 妹得 妹则
  12 儿子 儿得 儿则
  13 孙子 孙得 孙则
  14 后父 晚老得 晚老则
  15 有大人言行的小孩 小老头得 小老头则
  16 妓女 婊得 婊则
  17 对乡下人不友好的称呼 土佬麻得 土佬麻则
  18 棉裤 絮裤得 絮裤则
  19 椅子 靠背椅得 靠背椅则
  20 汤壶 汤婆得 汤婆则
  
  少数“子”尾在金城镇各处的读音相同,均读作“则[ʦəʔ]”。如“未婚男子”统读“小伙则”,“老头儿”(不礼貌、不尊重的叫法)统读“老头则”,“石女”统读“公婆则”。
  少数名词“子”尾在金坛话中还有读作[ʦɿ]的,本文记作“子”,这可能是受了官话或普通话的影响。如:
  序号 普通话词汇或语义 金坛话(城东门外) 金坛话(城区和西门外)
  1 一种酸甜的水果 嘉庆子 嘉庆子
  2 阴茎 卵子 卵子
  3 雀斑 雀子斑 雀子斑
  4 儿女中最小的一个 老巴子 老巴子
  5 小人物 小兵瘌子 小兵瘌子
  6 宝贝 香妙卵子 香妙卵子
  7 敢于出头抗争的人 破头鸭子 破头鸭子
  
  (二)金坛话动态助词的读音
  金坛话的动态助词“得/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了”“过”,在读音上也是城东门外读“得[dəʔ]”,城区和西门外读“则[ʦəʔ]”。如:
  序号 普通话词或语义 金坛话(城东门外) 金坛话(城区和西门外)
  1 早饭后 吃得早饭 吃则早饭
  2 午饭后 吃得昼饭 吃则昼饭
  3 晚饭后 吃得夜饭 吃则夜饭
  4 趴着 合扑得 合扑则
  5 放着 放得 放则
  6 吃过 吃得 吃则
  7 磨过 磨得 磨则
  8 打了一顿 打得一顿 打则一顿
  9 愣住了 木住得 木住则
  
  (三)其他情况下“得”“则”两读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金坛话动词后的介词(相当于“在”)、句末语气词、双音节结构助词(如“到得”“到则”)等,也存在两读情况。如:
  序号 普通话词或语义 金坛话(城东门外) 金坛话(城区和西门外)
  1 站在那里 徛得过头 徛则过头
  2 还有很长时间 有泡得 有泡则
  3 指骂人凶恶透顶 骂到得血滴滴 骂到则血滴滴
  
  二
  金坛话的词尾主要有“得[təʔ]”“则[tsəʔ]”两读。在同一个城市(县级),方言内部出现这种词尾异读情况,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在这一点上,金坛话与周边同为毗陵小片吴语的溧阳话、宜兴话、武进话、常州话、丹阳话等都不一样。人们曾认为,毗陵小片吴语的“子”尾,除沙洲外都读促音[ʦəʔ]。现在看来,金坛也是一个例外。金坛话的“子”尾和动态助词发“得[dəʔ]”音,是典型的舌头音。清人钱大昕认为“古无舌上音”,即唐以前舌上音均读为舌头音(ȶ读为t)。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钱氏从大量的例证中考证出它们的古读与“端透定”相同。钱氏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牀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他还列举了21个条目证明舌上音古读舌头音,如“冲”读若“动”,古音“中”如“得”,古音“陟”如“得”,古音“直”如“特”,古音“竹”如“笃”,古读“秩”如“豑”,古读“抽”如“搯”等等。钱氏的例证材料丰富,涉及异文、声训、类隔反切、对音、方言等各个方面,理由充分,结论可信。王力(2004)拟出了上古“端、透、定”三母到中古的分化情况(如图1),同时他还认为,其分化的时代大约始于公元六世纪,并举例说明了《洛阳伽蓝记》还以“宅第”为双声。
  图1:
   t t‘ d‘
  tt‘d‘
   t ȶ‘ ȡ‘
  由此可见,金坛话词尾的“得[dəʔ]”音,是金坛话存留上古汉语痕迹的一个证据。与金坛话相似,闽方言至今无舌上音。如(李如龙,1997):
   中 竹 抽 拆 除 陈 直 重
  福州 Útyŋ tøyà Úthiu thiɛʔá Ûty Ûtiŋ tiʔá tɔyß
  建瓯 Útœyŋ tyà Úthiu thiaà Úty Üteiŋ tɛß tɔŋß
  厦门 Útiɔŋ tikà Úthiu thiaʔà Ûtu Ûtan titá tŋß
  
  另据周祖庠(2006)考察,日本吴音是六朝时的汉语借音,知组字大都也念舌头音,如:知母:哲[te]、展[ten]、追[te];徹母:诧[ta];澄母:篆[den]、赵[tÁeu]、郑[tÁei]、缠[den]。闽南、闽北话以及客家话个别知组字今天仍然读舌头音[t]、[tÁ]。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强烈地反映了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此外,客家话里也有个别知系字保留有舌头音,例如“知”字念[ti]。
  通常认为,吴方言的底层是古吴越语的遗存成分。古代东南地区的居民,文献上统称百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扬越、南越、骆越等。自古以来,“吴越”“闽越”的合说较多。这也说明了“吴”与“越”、“闽”与“越”的关系比较近。“越”和“吴”因战争而不断融合,成为“吴越”,越族入闽后与七闽土著融合,形成了闽越族。因此,古越将“吴”和“闽”联系了起来。这也是吴语、闽语中有较多相同语言成分的一个历史依据。丹阳市珥陵镇“吴国城址”的发现,使得丹阳是古吴国的中心区域之一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金坛和丹阳相邻,金坛也应该是古吴国的重要区域。吴、越自古同音共俗。金坛话中的“舌头音”,可以认为是古吴越语在金坛话中的语音遗存。
  由此可见,金坛话历史悠久。用金坛话作为金坛方言的代表,是合适和有依据的。需要指出的是,金坛话名词“子”尾的三种读法“得[təʔ]”“则[tsəʔ]”“子[ʦɿ]”,从来源和演变顺序来看,“得[təʔ]”最早,是上古汉语的痕迹,“则[tsəʔ]”次之,是北部吴语西部地区的特征之一,“子[ʦɿ]”的读法可能是受了官话的影响,在其他方言中(特别是官话区方言)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潘悟云.吴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兼论汉语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
  [J].方言,2009,(3).
  [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
  [4]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吴恩培.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颜逸明.吴语概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周祖庠.新著汉语语音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吴健 江苏常州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13022)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漳州方言惯用语为例,就语言学界至今意见仍有分歧的惯用语的性质范围等问题进行探讨。惯用语除必须具备口语化、短小、定型等要素外,还必须具备形象性、社会性、俚俗性、简约性等四个特点。漳州方言惯用语结构类型多样,并具丰富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惯用语 漳州方言 性质特点 结构类型 文化蕴涵    惯用语是熟语之一类。马国凡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用“惯用语”来指称诸如“碰钉子、拉后腿”之类的语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对两部广东话词典(《港式广州话词典》《广州话方言词典》)中收录的ABB式形容词的构词方式一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粤方言ABB式形容词的历史形成轨迹和构成来源,并与普通话中的ABB式形容词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粤方言ABB式形容词的特点。  关键词:粤方言 ABB式 形容词 构词    ABB式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生动的表情拟态功能,被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它最初是历史词汇重言扩充
期刊
著名辞书理论家和词典编纂家林玉山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用》)以其丰卷厚帙的浩瀚、大观之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多用》共收成语近4万条,共450万字。    一、释义创新和书证工夫    释义力求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相一致的做法,是释义精密化,语义分析精密化的表现。这也是汉语的特色。汉语的总体构成是一元化的,词、词组、句、句型,乃至于句群、篇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参照物角度对“有点A(了)”和“A(了)一点”的语义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有点 一点 参照物 程度差    一、引 言    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区分“有点A”和“A一点”①的用法是很难的。目前最为普遍的观点是,“有点”通常用于表示不如意的时候,像“高兴”“认真”“舒服”等表示如意的词语一般不与“有点”搭配,除非是“有点A了”格式。②于是,学习者
期刊
摘要:赵欣认为,汉语补语小句中的空谓语不是Sybesma和Mulder所提的“there”,而是在语义和句法上与“there”相近的动词“有”;并用SC理论分析了处所义双宾结构,但其解释并不理想,不具有说服力。其实Sybesma和Mulder提出的空谓语“Ф”,并不就是“there”,它只是一个零形式——空谓语,跟“有”和“there”作用相仿,表示存在或出现的意义,要求其主语必须是不定指的名词。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遵守礼貌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话语中的含义,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以“bn”一词的语用失误为例来分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bn 语用失误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一、语用失误  根据英国语用学家Jenny Thom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 词类 句子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
期刊
摘 要: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 原因    流行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和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短语、句子等。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
期刊
摘 要:“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关键词:“节律常规” 歧义格式 韵律组配 词汇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接受徐州电视台《徐州夜新闻》栏目采访的310人的方言使用情况的记录为语料,通过对其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出目前徐州市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徐州市的推普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徐州市民 语言使用 推普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