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镇华女士在而立之年,选择了以心耕耘艺术,将艺术视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是兼有灵性、思想与情感的事业。她信力度是生命,因此修得笔法浑厚,任性情随笔墨流淌开来。主张画作应立於传统之上,而後才有创新,成一己之风格。她更认为,绘画是心灵与情感的融合,应做到心外无物,才能使画作达到浑然天成之境。艺术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迎合他人需要而生,这是她内在的坚守,独有一份风骨与情怀。
艺术是持久而有生命力的事业
在无边也无涯的艺术领地,也许没有哪一位艺术家不捨得倾其一生去爱它。艺术不是简单的活儿,换言之,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能夠在灵魂深处燃起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一个用灵性在人生旅途中呼吸的人。
香港画家周镇华女士,不曾有从小在绘画上的积淀,而从艺的念头缘起於,她觉得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夠让人学习到老,精緻到老,但艺术可以,艺术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事业。
当心中播下这样一颗善的种子,周镇华女士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导师。曾经跟随过几位老师学习山水花鸟等画法画技,後又幸得岭南名家杨善深老师指导,绘画颇得岭南派真传。有一次,她问及老师,画画是不是最讲天分之时,老师意味深长地说:“画画从来都是三分天赋,七分努力,无论什麽时候学起都不晚”。为此,周镇华女士一心投入到学画当中,全然忘记了开始的时间,画技日益精进。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她在绘画中遇到困惑,杨善深老师都会耐心点悟她。他鼓励周镇华女士,绘画当中,构图是极其重要的,作为画家,应要学会大胆去构画,学会在有限的纸张上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受到恩师启发,周鎮华女士开始对绘画融注了更多的体悟与思考。日子久了,她发现,如果构图是形态,那麽力度就是生命。绘画就像写字一样,画线条时要有力度,要於刚韧中渗透柔和,也就是画家如何能夠将一支笔驾驭得遊刃有餘,使之描绘出来的线条既能打动观者,又能满足画家情感的需要。
在边悟边学中,周镇华女士的绘画造诣日臻化境,她涉猎並学习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如培养自己对摄影的兴趣,她便喜欢放逐自己,到自然中去寻找素材,在她眼里,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哪怕看到一桩木头,也要沿着脈络去寻找它如何演变的足跡。每每这样,她总能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生命,去感受事物的灵性与感知。渐渐地,再回到画中,将所见幻化为笔端的意象,引景入画,聊表情怀。
绘画是心灵和情感的需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有“古为今用”一说,传统是根本,任何艺术脱离了传统的根都不能长久,绘画亦是如此。周镇华女士说:“一旦脱离了传统,人就容易走偏,传统好比一根绳,维繫着艺术活力的去向,如此,画家即使走得很远也能不离根本。”而在此基础上,周镇华女士更强调,画家虽要继承传统卻不能拘泥,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自我的独特风格。
绘画不仅是技巧的东西,更是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因此,在绘画的时候,周镇华女士更注重从心出发。每当沉浸在绘画中的时候,她总是那麽的投入、专注,这时候,旁人不必问她想画什麽,她也无法言说,而画笔一开,意象就随着笔墨流淌开来了,心中所有的情感也会随之被倾泄无遗,这就好比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艺术的灵感,大多採撷於自然,周镇华女士亦喜欢暇餘时间走近自然,遊走各地,将一路欣赏到的风景印藏於心中,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好比看过黄山的雄伟挺拔,黄山的记忆便一直存留於周镇华女士心中。一次画展,她並未在自己的画中描画黄山,可观者卻能看出画里有黄山之壮态,这本是无意识的,只因黄山在心中,便随笔意自然流露出来,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跡。
大抵画家,都很喜欢到大自然里写生,而对於周镇华女士而言,写心重於写生。她说情感表达是绘画的魂:“当我灵感湧来,心情又无比愉悦的时候,创作出来的画线条就会非常轻快、畅跃。而当我心情沉重之时,线条就会变得凝重且深沉。”这大概就是画家常说的“心法”。
周镇华女士的画作,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墨”的精到。早年,她画过各种类型的画,尤其锺爱水墨。後来她发现,绘画元素包罗万象,只画水墨是难以出众的,而如果能让颜色在水墨当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作品就会更加丰富。於是,她尝试走一条色、墨平衡的道路。她说,颜色终究离不开墨,一旦离开了墨,画画的颜色就会显得浮夸,不夠厚实。
在纷繁的色彩世界里,周镇华女士最喜欢的,还是黑色与白色,因此,她给自己的一次画展起名“黑白笔分”。她认为,黑白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黑色和白色,而是包含了丰富的色彩。一方面,没有黑白两色做调配,所有的色彩都会走色;另一方面,无论在一张白纸上如何构图和表达,也要懂得留白,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就倚靠画家的思想加以构思和创造了。
坚守本真大家风骨
传承艺术春风化雨
在各个绘画领域研习多年,周镇华女士渐渐对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当谈及中西画的区别时,她颇有见地地讲道:中画与西画从来不只是素材与风格上的区别,而是地域、文化和宗教上的差異。观看不同地域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还没定型之时,所表现的语言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但随着他们的成长,身边的文化、气候、知识等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色彩就产生差異了。
画家最珍贵的,不是造诣有多高,而是在众说纷纭的社会中仍能保留自我的人格,保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一份风骨,一份情怀。她从不拘泥於哪个派别的风格,亦不喜将某种事物局限在特定的画法之内。例如画山,她认为山有多种画法,同样一座山,可以写实,可以虚幻,重要的是,心中对山的情愫,是如何指引笔墨随着心生的。“儘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周镇华女士依然相信艺无止境,走进各个名家画展,以汲取他人所长,增进画技。以不断熏修自己的品行。艺术,像一朵明媚的花,绽放在她独守情与真的初心,播下心中菊,遗落香满园。
【人物简介】
周镇华女士,香港画家,现任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会长,开始追求绘画艺术时有幸跟随岭南名家杨善深等恩师学习绘画。她以自身的精进,画技日臻成熟。加之对绘画有着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将名利视为身外,而更坚守一份内心的热爱与坚持。她涉猎广泛,参透中西画差異,並不断自我思索,探求深刻的艺术理念。为传承绘画艺术,她收授学生,以阳光般温暖的情怀,表达对艺术的孜孜追求。
艺术是持久而有生命力的事业
在无边也无涯的艺术领地,也许没有哪一位艺术家不捨得倾其一生去爱它。艺术不是简单的活儿,换言之,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能夠在灵魂深处燃起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一个用灵性在人生旅途中呼吸的人。
香港画家周镇华女士,不曾有从小在绘画上的积淀,而从艺的念头缘起於,她觉得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夠让人学习到老,精緻到老,但艺术可以,艺术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事业。
当心中播下这样一颗善的种子,周镇华女士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导师。曾经跟随过几位老师学习山水花鸟等画法画技,後又幸得岭南名家杨善深老师指导,绘画颇得岭南派真传。有一次,她问及老师,画画是不是最讲天分之时,老师意味深长地说:“画画从来都是三分天赋,七分努力,无论什麽时候学起都不晚”。为此,周镇华女士一心投入到学画当中,全然忘记了开始的时间,画技日益精进。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她在绘画中遇到困惑,杨善深老师都会耐心点悟她。他鼓励周镇华女士,绘画当中,构图是极其重要的,作为画家,应要学会大胆去构画,学会在有限的纸张上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受到恩师启发,周鎮华女士开始对绘画融注了更多的体悟与思考。日子久了,她发现,如果构图是形态,那麽力度就是生命。绘画就像写字一样,画线条时要有力度,要於刚韧中渗透柔和,也就是画家如何能夠将一支笔驾驭得遊刃有餘,使之描绘出来的线条既能打动观者,又能满足画家情感的需要。
在边悟边学中,周镇华女士的绘画造诣日臻化境,她涉猎並学习一切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如培养自己对摄影的兴趣,她便喜欢放逐自己,到自然中去寻找素材,在她眼里,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哪怕看到一桩木头,也要沿着脈络去寻找它如何演变的足跡。每每这样,她总能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生命,去感受事物的灵性与感知。渐渐地,再回到画中,将所见幻化为笔端的意象,引景入画,聊表情怀。
绘画是心灵和情感的需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有“古为今用”一说,传统是根本,任何艺术脱离了传统的根都不能长久,绘画亦是如此。周镇华女士说:“一旦脱离了传统,人就容易走偏,传统好比一根绳,维繫着艺术活力的去向,如此,画家即使走得很远也能不离根本。”而在此基础上,周镇华女士更强调,画家虽要继承传统卻不能拘泥,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自我的独特风格。
绘画不仅是技巧的东西,更是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因此,在绘画的时候,周镇华女士更注重从心出发。每当沉浸在绘画中的时候,她总是那麽的投入、专注,这时候,旁人不必问她想画什麽,她也无法言说,而画笔一开,意象就随着笔墨流淌开来了,心中所有的情感也会随之被倾泄无遗,这就好比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艺术的灵感,大多採撷於自然,周镇华女士亦喜欢暇餘时间走近自然,遊走各地,将一路欣赏到的风景印藏於心中,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好比看过黄山的雄伟挺拔,黄山的记忆便一直存留於周镇华女士心中。一次画展,她並未在自己的画中描画黄山,可观者卻能看出画里有黄山之壮态,这本是无意识的,只因黄山在心中,便随笔意自然流露出来,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跡。
大抵画家,都很喜欢到大自然里写生,而对於周镇华女士而言,写心重於写生。她说情感表达是绘画的魂:“当我灵感湧来,心情又无比愉悦的时候,创作出来的画线条就会非常轻快、畅跃。而当我心情沉重之时,线条就会变得凝重且深沉。”这大概就是画家常说的“心法”。
周镇华女士的画作,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墨”的精到。早年,她画过各种类型的画,尤其锺爱水墨。後来她发现,绘画元素包罗万象,只画水墨是难以出众的,而如果能让颜色在水墨当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作品就会更加丰富。於是,她尝试走一条色、墨平衡的道路。她说,颜色终究离不开墨,一旦离开了墨,画画的颜色就会显得浮夸,不夠厚实。
在纷繁的色彩世界里,周镇华女士最喜欢的,还是黑色与白色,因此,她给自己的一次画展起名“黑白笔分”。她认为,黑白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黑色和白色,而是包含了丰富的色彩。一方面,没有黑白两色做调配,所有的色彩都会走色;另一方面,无论在一张白纸上如何构图和表达,也要懂得留白,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就倚靠画家的思想加以构思和创造了。
坚守本真大家风骨
传承艺术春风化雨
在各个绘画领域研习多年,周镇华女士渐渐对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当谈及中西画的区别时,她颇有见地地讲道:中画与西画从来不只是素材与风格上的区别,而是地域、文化和宗教上的差異。观看不同地域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还没定型之时,所表现的语言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但随着他们的成长,身边的文化、气候、知识等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色彩就产生差異了。
画家最珍贵的,不是造诣有多高,而是在众说纷纭的社会中仍能保留自我的人格,保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一份风骨,一份情怀。她从不拘泥於哪个派别的风格,亦不喜将某种事物局限在特定的画法之内。例如画山,她认为山有多种画法,同样一座山,可以写实,可以虚幻,重要的是,心中对山的情愫,是如何指引笔墨随着心生的。“儘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周镇华女士依然相信艺无止境,走进各个名家画展,以汲取他人所长,增进画技。以不断熏修自己的品行。艺术,像一朵明媚的花,绽放在她独守情与真的初心,播下心中菊,遗落香满园。
【人物简介】
周镇华女士,香港画家,现任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会长,开始追求绘画艺术时有幸跟随岭南名家杨善深等恩师学习绘画。她以自身的精进,画技日臻成熟。加之对绘画有着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将名利视为身外,而更坚守一份内心的热爱与坚持。她涉猎广泛,参透中西画差異,並不断自我思索,探求深刻的艺术理念。为传承绘画艺术,她收授学生,以阳光般温暖的情怀,表达对艺术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