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也迅猛增加,阅读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准的重要尺度。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然要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阅读中不断培养阅读能力,在兴趣的推动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以自身书卷之气,熏陶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因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方式。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横流、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三尺讲台。
以书会友,会使人心无旁鹜,沉醉于书香之中。作为教师,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清风,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花香四溢的知识王国。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身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做书山的登攀者和学海的弄潮儿。
二、充分利用课堂主战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首先,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因为学生阅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目标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其次,从重点词句、语段中互动。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语段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因此,对语句、段落中的隐含义的质疑解释,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领悟文本的意旨。
再次,通过变换角度,激发创新意识。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典型形象,可以摒弃这种阶级分析的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激活问题。在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
三、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了高中阶段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是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总量不小于150万字。因此,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必须贯串阅读名著,并与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有序高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指导,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达到教学指导阅读、阅读推动活动、活动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制定好读书计划。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并积累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学习前人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淀语言,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二,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的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篇幅又长,加上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所以,让学生坚持读懂名著并非易事。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读书心态,想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第三,设立“书海拾贝”专栏,引导课外积累。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更灿烂;阅读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更充实;阅读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充满阳光。
阅读是一种汲取,阅读是一种情怀,阅读书本其实就是阅读人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情感得以陶冶,思想得以深化,思维得以活跃。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然要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阅读中不断培养阅读能力,在兴趣的推动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以自身书卷之气,熏陶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因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方式。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横流、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三尺讲台。
以书会友,会使人心无旁鹜,沉醉于书香之中。作为教师,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清风,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花香四溢的知识王国。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身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做书山的登攀者和学海的弄潮儿。
二、充分利用课堂主战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首先,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因为学生阅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目标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其次,从重点词句、语段中互动。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语段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因此,对语句、段落中的隐含义的质疑解释,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领悟文本的意旨。
再次,通过变换角度,激发创新意识。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典型形象,可以摒弃这种阶级分析的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激活问题。在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
三、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了高中阶段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是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总量不小于150万字。因此,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必须贯串阅读名著,并与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有序高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指导,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达到教学指导阅读、阅读推动活动、活动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制定好读书计划。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并积累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学习前人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淀语言,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二,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的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篇幅又长,加上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所以,让学生坚持读懂名著并非易事。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读书心态,想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第三,设立“书海拾贝”专栏,引导课外积累。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更灿烂;阅读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更充实;阅读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充满阳光。
阅读是一种汲取,阅读是一种情怀,阅读书本其实就是阅读人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情感得以陶冶,思想得以深化,思维得以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