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4日,华尔街著名的“马克刀”(Mack the Knife)约翰•马克(John J. Mack)突然宣布辞去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共同首席执行官一职,主要原因是在公司的发展策略方面马克和董事会存在较大分歧。另外,尽管“马克刀”仅花一年时间就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下称一波)实现了大逆转,但业务上的失误、与公司高层的不融洽等因素使得他在公司重组前夕被迫辞职。这也是三年来他第二次在华尔街的“办公室政治”中败走麦城。
马克的成绩单
2001年7月,马克以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加入一波,当时该公司正陷入IPO丑闻和财务困境,集团高层希望马克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在这之前,马克是摩根士丹利的联席CEO之一,他以大力削减成本在华尔街获得“马克刀”的绰号。他所接手的一波在当时可谓危难之际。美国监管机构认定它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即向客户公司分派热门IPO股票以换取投资银行业务,由此对它实行严格的持续调查。另外,一波在2000年花了120亿美元收购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公司,并向公司的银行家和交易员支付高额薪水而陷入财政困境。
马克接手后,很快将恢复一波的声誉定为首要目标。2002年他对美国《商业周刊》说,他的首要目标是把一波转变成华尔街 “最干净”的一家银行。马克和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同意缴纳1亿美元罚金,基本摆平了监管机构对公司的司法调查;此外雇用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头目盖瑞•林奇(Gary Lynch),对公司银行家和交易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杜绝他们从事Spinning的行为。“马克刀”重新闪亮。秉承大力削减成本的原则,马克解雇了不少职员,重新确定了银行家和交易员的报酬机制,阻止了营业额的下滑趋势。
马克的努力很快获得回报:一年之间一波即从2002年12亿美元的亏损成功转变为2003年14亿美元的利润。2003年1月,马克被任命为瑞士信贷集团(一波的母公司)的联合首席执行官。一波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另外,尽管存在IPO污点,但今年最热的技术股Google仍然选择了一波作为他们主承销商。
道不同
尽管马克成功扭转了一波的经营状况,大力提高了公司的声誉,但这并没有巩固他本人在公司中的地位。6月24日,马克突然宣布辞职,让华尔街颇为震惊。究其原因,美国主流媒体称马克一直想通过合并方式来把公司做大,但这一点没有和瑞士总部达成一致,这是他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身边的人透露,马克一直认为一波只有选择和其他公司合并,才有实力和华尔街的强劲对手(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集团等)相抗衡。为此他已着手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接触,希望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另据媒体披露,在今年1月举行的一个午餐会上,马克对一名客人讲,他向总部高层反复建议合并欧洲的一些金融公司,但这些建议受到了因跨国兼并所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消极影响。
“我们当前没有兴趣考虑和其他金融公司进行合并”,沃特•基尔豪泽在解释马克辞职的一份声明中说,“由于管理层采取了有效措施,瑞士信贷集团的财务表现已有大幅度的改善”。
如前所述,一波曾在2000年花了120亿美元收购了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公司,现在看来是个败笔。据摩根大通的一名知情者透露,DLJ公司被收购以后,该公司的不少高层职员纷纷高价卖掉股份然后辞职,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在那里赚钱的动力”。一波还花了相当一笔钱,来支付银行家和交易员的薪水,这些都大大损害了瑞信一波的业务表现。自2000年并购至今,DLJ的股值下跌了46%。考虑到这笔生意,总部高层对马克的合并策略心怀疑虑也就不足为怪。
马克的辞职还表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这家瑞士金融巨头至少现在还是选择有机成长的发展途径,即通过内部改革而非兼并扩张的模式来提高公司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金融公司偏保守、偏温和的传统扩张文化。与此对照,美国金融公司常常是选择合并方式(包括收购其他公司或出售旗下的公司)来急剧扩大公司规模。这种合并狂潮已席卷了整个华尔街,甚至波及到部分欧资公司。瑞信一波在华尔街的大部分竞争对手已经通过合并来壮大实力,瑞信一波至今拒绝合并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技不售
除了战略和文化上的差异,马克在业务上也存在一些重要失误。拉扎德(Lazard)公司的一名高层经理说,马克的失误之一是没有利用华尔街股市上扬时机招聘更多雇员发展业务。一般认为,在股市低迷时期,“马克刀”削减人力成本对公司的发展是一剂良药。但股市一旦走强,即是招兵买马扩展业务的时候,固守削减成本的模式只会被竞争对手超越。
一波在其自营业务方面也落后于对手。当高盛等公司利用股市行情上扬的时机把资源转移到自营业务时,马克还在固守以前的传统交易,显得过于保守,丧失了赚钱的一个大好机会。一名了解马克的华尔街人士称,马克出身投资银行,对大客户照顾得很好,对股票交易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尽管“马克刀”成功地扭亏为盈,一波离华尔街超一流公司的目标却越来越远。根据汤姆森金融信息公司的数据,2000年即马克接手的前一年,一波的承销业务在众多华尔街公司中排名第三,今年排到了第六位;并购业务2000年高居第二,今年更大幅度下滑到第11位;至于衡量公司绩效的重要指标 ——资本回报率,花旗集团约为20%,高盛约为16%,而一波只有可怜的2%。
办公室政治
马克和瑞士总部的关系据说更倾向于业务往来,而没有发展出私人关系,而后者对华尔街高层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华尔街的不少人士称,马克在华尔街的口碑很好,是个干事业的人,但确实不擅长办公室政治,和总部高层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事实上,这是三年中马克第二次在办公室政治中败走麦城。上一次是在2001年初,他在一场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他为之奋斗近30年的摩根士丹利。“这肯定和他的个性有关。”拉扎德的知情人士断言。
马克辞职前担任两个职位,一个是瑞士信贷集团的联合首席执行官,另一个是一波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辞职后,瑞士信贷集团的董事会迅速决定,古路博自7月13日起出任该集团惟一首席执行官。这名60岁的德国人在瑞士信贷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并在许多不同部门担任过领导角色。
接任马克一波首席执行官职位的是美国人布拉迪•道根(Brady Dougan)。道根自1990年加入一波,一步一步沿职业阶梯爬升,是马克的前任阿伦•威特(Allen Wheat)的红人。几年前华尔街受到监管机构整肃时,包括威特在内的一大批高层人员纷纷被冲刷掉,道根则是这场风暴的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在一封电子邮件中,马克称赞道根“在一波根基深厚,担任过多种角色,最近还帮助公司拓展了国际业务”。
但华尔街的一名知情者言,马克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对道根并不满意,并将其“发配”到伦敦。马克没有料到,道根到了欧洲以后,很快和瑞士总部的高层拉上关系,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知情者言,道根此次杀回纽约,可谓报了被马克放逐的一箭之仇。44岁的道根也将从7月13日起履行他的新职责,届时他将成为华尔街最年轻的大金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马克1944年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是一名黎巴嫩移民的儿子,这在犹太人云集的华尔街显得卓尔不群。1972年马克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后加入摩根士丹利公司,开始他漫长的华尔街生涯。
1993年,马克被擢升到摩根士丹利总裁一职。1997年,他和理查德•菲舍尔(RichardFisher)一起主导了摩根士丹利和证券经纪公司Dean Witter的合并,后者由裴熙亮(Philip Purcell)掌权,掀起了华尔街的合并浪潮。2001年1月,马克在和裴熙亮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摩根士丹利。半年后加入一波,或许马克没有想到,三年后他打输了另一场“办公室战争”。
马克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尽管他已经积累了高达2亿美元的净资产,但许多人相信60岁的“马克刀”肯定不会早早退休。马克永远是金融公司期望得到的重量级人才。另外,由于曾经为布什总统筹过款,有人推测他可能会考虑某项政府任命职位。
在华尔街声名素著的马克同时也是最了解中国的顶级投资银行家之一。任职摩根士丹利期间,马克就长期负责中国业务,至今与中国穿梭往来已10年有余,其间从策划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成立,到具体业务的操作,已建立起十分熟络的人际网络。
马克跳槽到CSFB后,也将对中国业务的开拓风格带了过来,表示一波将视开拓中国业务为首要目标之一,并大规模地重组了亚洲区的团队,其中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将其在摩根士丹利的得力干将孙玮挖角过来——在马克辞职之后,孙玮也离开了一波。事实上在马克主政之后,一波在中国业务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先后在中银香港和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单上有所斩获,而其在QFII方面的投入也不遑多让,今年4月,一波向监管部门提出7亿美元投资额度的申请,这也是目前最大额度的QFII投资。不过随着马克的离开,CSFB的中国业务会否受到剧烈影响,已是投行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马克的成绩单
2001年7月,马克以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加入一波,当时该公司正陷入IPO丑闻和财务困境,集团高层希望马克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在这之前,马克是摩根士丹利的联席CEO之一,他以大力削减成本在华尔街获得“马克刀”的绰号。他所接手的一波在当时可谓危难之际。美国监管机构认定它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即向客户公司分派热门IPO股票以换取投资银行业务,由此对它实行严格的持续调查。另外,一波在2000年花了120亿美元收购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公司,并向公司的银行家和交易员支付高额薪水而陷入财政困境。
马克接手后,很快将恢复一波的声誉定为首要目标。2002年他对美国《商业周刊》说,他的首要目标是把一波转变成华尔街 “最干净”的一家银行。马克和监管机构达成和解,同意缴纳1亿美元罚金,基本摆平了监管机构对公司的司法调查;此外雇用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头目盖瑞•林奇(Gary Lynch),对公司银行家和交易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杜绝他们从事Spinning的行为。“马克刀”重新闪亮。秉承大力削减成本的原则,马克解雇了不少职员,重新确定了银行家和交易员的报酬机制,阻止了营业额的下滑趋势。
马克的努力很快获得回报:一年之间一波即从2002年12亿美元的亏损成功转变为2003年14亿美元的利润。2003年1月,马克被任命为瑞士信贷集团(一波的母公司)的联合首席执行官。一波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另外,尽管存在IPO污点,但今年最热的技术股Google仍然选择了一波作为他们主承销商。
道不同
尽管马克成功扭转了一波的经营状况,大力提高了公司的声誉,但这并没有巩固他本人在公司中的地位。6月24日,马克突然宣布辞职,让华尔街颇为震惊。究其原因,美国主流媒体称马克一直想通过合并方式来把公司做大,但这一点没有和瑞士总部达成一致,这是他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身边的人透露,马克一直认为一波只有选择和其他公司合并,才有实力和华尔街的强劲对手(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集团等)相抗衡。为此他已着手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接触,希望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另据媒体披露,在今年1月举行的一个午餐会上,马克对一名客人讲,他向总部高层反复建议合并欧洲的一些金融公司,但这些建议受到了因跨国兼并所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消极影响。
“我们当前没有兴趣考虑和其他金融公司进行合并”,沃特•基尔豪泽在解释马克辞职的一份声明中说,“由于管理层采取了有效措施,瑞士信贷集团的财务表现已有大幅度的改善”。
如前所述,一波曾在2000年花了120亿美元收购了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公司,现在看来是个败笔。据摩根大通的一名知情者透露,DLJ公司被收购以后,该公司的不少高层职员纷纷高价卖掉股份然后辞职,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在那里赚钱的动力”。一波还花了相当一笔钱,来支付银行家和交易员的薪水,这些都大大损害了瑞信一波的业务表现。自2000年并购至今,DLJ的股值下跌了46%。考虑到这笔生意,总部高层对马克的合并策略心怀疑虑也就不足为怪。
马克的辞职还表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这家瑞士金融巨头至少现在还是选择有机成长的发展途径,即通过内部改革而非兼并扩张的模式来提高公司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金融公司偏保守、偏温和的传统扩张文化。与此对照,美国金融公司常常是选择合并方式(包括收购其他公司或出售旗下的公司)来急剧扩大公司规模。这种合并狂潮已席卷了整个华尔街,甚至波及到部分欧资公司。瑞信一波在华尔街的大部分竞争对手已经通过合并来壮大实力,瑞信一波至今拒绝合并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技不售
除了战略和文化上的差异,马克在业务上也存在一些重要失误。拉扎德(Lazard)公司的一名高层经理说,马克的失误之一是没有利用华尔街股市上扬时机招聘更多雇员发展业务。一般认为,在股市低迷时期,“马克刀”削减人力成本对公司的发展是一剂良药。但股市一旦走强,即是招兵买马扩展业务的时候,固守削减成本的模式只会被竞争对手超越。
一波在其自营业务方面也落后于对手。当高盛等公司利用股市行情上扬的时机把资源转移到自营业务时,马克还在固守以前的传统交易,显得过于保守,丧失了赚钱的一个大好机会。一名了解马克的华尔街人士称,马克出身投资银行,对大客户照顾得很好,对股票交易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尽管“马克刀”成功地扭亏为盈,一波离华尔街超一流公司的目标却越来越远。根据汤姆森金融信息公司的数据,2000年即马克接手的前一年,一波的承销业务在众多华尔街公司中排名第三,今年排到了第六位;并购业务2000年高居第二,今年更大幅度下滑到第11位;至于衡量公司绩效的重要指标 ——资本回报率,花旗集团约为20%,高盛约为16%,而一波只有可怜的2%。
办公室政治
马克和瑞士总部的关系据说更倾向于业务往来,而没有发展出私人关系,而后者对华尔街高层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华尔街的不少人士称,马克在华尔街的口碑很好,是个干事业的人,但确实不擅长办公室政治,和总部高层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事实上,这是三年中马克第二次在办公室政治中败走麦城。上一次是在2001年初,他在一场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他为之奋斗近30年的摩根士丹利。“这肯定和他的个性有关。”拉扎德的知情人士断言。
马克辞职前担任两个职位,一个是瑞士信贷集团的联合首席执行官,另一个是一波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辞职后,瑞士信贷集团的董事会迅速决定,古路博自7月13日起出任该集团惟一首席执行官。这名60岁的德国人在瑞士信贷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并在许多不同部门担任过领导角色。
接任马克一波首席执行官职位的是美国人布拉迪•道根(Brady Dougan)。道根自1990年加入一波,一步一步沿职业阶梯爬升,是马克的前任阿伦•威特(Allen Wheat)的红人。几年前华尔街受到监管机构整肃时,包括威特在内的一大批高层人员纷纷被冲刷掉,道根则是这场风暴的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在一封电子邮件中,马克称赞道根“在一波根基深厚,担任过多种角色,最近还帮助公司拓展了国际业务”。
但华尔街的一名知情者言,马克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对道根并不满意,并将其“发配”到伦敦。马克没有料到,道根到了欧洲以后,很快和瑞士总部的高层拉上关系,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知情者言,道根此次杀回纽约,可谓报了被马克放逐的一箭之仇。44岁的道根也将从7月13日起履行他的新职责,届时他将成为华尔街最年轻的大金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马克1944年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是一名黎巴嫩移民的儿子,这在犹太人云集的华尔街显得卓尔不群。1972年马克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后加入摩根士丹利公司,开始他漫长的华尔街生涯。
1993年,马克被擢升到摩根士丹利总裁一职。1997年,他和理查德•菲舍尔(RichardFisher)一起主导了摩根士丹利和证券经纪公司Dean Witter的合并,后者由裴熙亮(Philip Purcell)掌权,掀起了华尔街的合并浪潮。2001年1月,马克在和裴熙亮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摩根士丹利。半年后加入一波,或许马克没有想到,三年后他打输了另一场“办公室战争”。
马克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尽管他已经积累了高达2亿美元的净资产,但许多人相信60岁的“马克刀”肯定不会早早退休。马克永远是金融公司期望得到的重量级人才。另外,由于曾经为布什总统筹过款,有人推测他可能会考虑某项政府任命职位。
在华尔街声名素著的马克同时也是最了解中国的顶级投资银行家之一。任职摩根士丹利期间,马克就长期负责中国业务,至今与中国穿梭往来已10年有余,其间从策划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成立,到具体业务的操作,已建立起十分熟络的人际网络。
马克跳槽到CSFB后,也将对中国业务的开拓风格带了过来,表示一波将视开拓中国业务为首要目标之一,并大规模地重组了亚洲区的团队,其中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将其在摩根士丹利的得力干将孙玮挖角过来——在马克辞职之后,孙玮也离开了一波。事实上在马克主政之后,一波在中国业务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先后在中银香港和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单上有所斩获,而其在QFII方面的投入也不遑多让,今年4月,一波向监管部门提出7亿美元投资额度的申请,这也是目前最大额度的QFII投资。不过随着马克的离开,CSFB的中国业务会否受到剧烈影响,已是投行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