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性童话 回归语文本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童话;影子;阅读和教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单元导读要求在进行这个单元的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有意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这篇童话富有诗意,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但可惜的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抒情童话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上变成了思想教化的载体,大多数网上的课程设计无非是从童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良好品质。可这样的一篇七年级的童话故事并非生僻难懂,而且是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童话之后,学生们对初中童话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基础的。诚然童话人物是童话故事的核心,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童话作品也往往都是在想象的语言中折射出现实的美好或丑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肩负着一定的政治教化功能。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仅仅以树立典型或思想教化来落实童话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这堂语文课上,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关爱弱者、自强不息,那一堂思想政治课完全就可以满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研究者,我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我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认为关于这篇童话的阅读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朗读指导,应根据言语特点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这样短的一段文字中出现了五个“还”字,是否显得拖沓啰嗦?不!这是此时盲孩子心中最真切热烈的想法,他获得了期盼已久的光明,看到了这个他心心念念的世界,此时他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所有人他看到的风景,所以脱口而出,急切热烈。所以这五个“还”一个都不能少,并且要让学生反复揣摩,读出里面不断递进的激动和喜悦。同样的语言现象还出现在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漲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开头的两段,一句紧跟一句,短短的三句话中就有五个“了”,富有动感,使人目不暇接。由此可见助词和副词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透过这种比较隐蔽的语言现象能够反映出人物当时的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这些都是应该要注意的,要读出朱先生所追求的“活的口语”和“说话风”。所以“细嚼文本”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再来将下面几组文字(1和2,3和4,5和6)分别读一读,进行一下比较。
  1.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2.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和色彩。
  3.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暖。
  4.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和温暖。
  5.盲孩子孤零零地一个人站在旷野上。
  6.盲孩子孤零零地站在旷野上/盲孩子一个人站在旷野上
  很明显,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在表达上更加简练,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去简从繁”呢?为了强调。第一组是陈述盲孩子的一种客观生存状态,这是一个盲孩子,是一个永远被笼罩在黑暗中的孩子。所以“他的世界永远没有光亮,永远没有色彩”。两次强调“永远”,在朗读时要读出盲孩子此时极度的无助和绝望。
  第二组,原文当中是有递进情绪的,因为对盲孩子来说生理上的缺陷并不致命,社会群体的孤立和心灵的孤寂才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当影子带着光明母亲的嘱托来到盲孩子身边的时候,这种久违的陪伴让盲孩子感受到了友情,更感受到了温暖,这温暖不仅仅是因为影子带他去听潺潺的流水声、带他去采摘野花野果,陪他去做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人”愿意接纳他,把他当作一样的社会成员,而不是永远的孤立,永远的黑暗。所以这一句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心情的豁然开朗和语气的活泼欢快。
  第三组表面上看好像是有语病,“孤零零”字典上的解释是孤单孑立,单独没有陪衬的,和“一个人”构成了语义重复,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表达呢?还是为了强调。这一天晚上对盲孩子来说是有转折意义的,在影子和一只萤火虫的陪伴下,他第一次看到了米粒大小的光!这对于他来说是他生命新的开始,但是一场带着风的雨,灯灭了,影子不见了,生命中又只剩下了风声和雨声!盲孩子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为什么就在生命刚刚燃起新的希望的时候,要被一场大雨瞬间浇灭?所以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比第一组的句子读得更加绝望,这是一种得到了的失去,这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浓缩为一句话,需要学生去认真揣摩。

二、帮助学生树立对童话学习和阅读的正确认知


  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在童话中,影子会说话,萤火虫会说话,而且在童话的最后盲孩子恢复了视力,影子也获得了永久的生命。这样的结局大概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会出现。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里认为:“它(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1]很多初中生对于童话是有着误解和歧视的,认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是不切实际的。而实际上童话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沉浸在文学的殿堂里,让一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学生的思想中。同时童话有着独有的美学特征——喜剧美,在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中,往往会在作品中表达出对于未来和幸福的期待,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夸张的美好结局是合理性的艺术处理,能够给学生带来生活的信心和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三、多角度理解“盲孩子”和“影子”的角色含义


  对于我们拥有正常视力的人来说,恐怕永远也体会不到失去整个世界的痛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沉浸文本并能有所感悟呢?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你有没有感受过孤独失望?当你被最好的朋友误解时,你会不会感到伤心?当你承担了你本不该承受的指责时,你会不会难过?再想一想当你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时,你会不会主动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你的朋友因为考试失利痛哭时,你会不会走过去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盲孩子”和“影子”。如果我们是“盲孩子”,不要忘记去追逐光明和期待未来,如果我们是“影子”,请慷慨的给予这个世界以爱和希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勇敢追逐未来和慷慨为别人未来助力的人。

四、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影子这个角色


  “影子”虽然给“盲孩子”带来友情,带来温暖,而且在“盲孩子”的心中,他不仅是影子,更是朋友。但是请注意“影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和“盲孩子”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就算他们遇到的困难不同,缺乏的东西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对幸福有着不懈追求的,这一点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影子”的生命形态显得更加闪亮耀眼,因为“影子”对于幸福是主动追寻的,他主动来到“盲孩子“的身边,带着他感受生活,感受阳光,感受真情,他无比幸福的对”盲孩子“说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影子对盲孩子的陪伴和呵护是细致而又耐心的,“常常牵着他,带着他攀上山坡,走上木桥,陪他唱歌讲故事”这些动词和副词“常常”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注脚了。对于影子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做什么能得到人的外形和独立的生命,他把自己的幸福定义为对盲孩子的陪伴和守护。他坚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所以他在给盲孩子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在帮助盲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结尾内涵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前面的不难理解,文中最后影子变成和盲孩子一样的孩子,衣着美丽,脸庞红润,头发油亮,有着大大的黑眼睛。那后面的应该怎样理解呢?影子确实是光明的孩子,这里文章前面提到了,那盲孩子呢?表面上看这个光明的给予者是太阳、月亮、萤火虫组成的灯还有这世界所有的光亮,仿佛是为了弥补盲孩子一般。可是盲孩子能够看到周围的一切则是因为影子的到来唤醒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新的追求和渴望,改变了盲孩子本身的生命之质,所以盲孩子在一点一点的发生着变化,而引发并促进这种变化的正是影子。虽然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讲,开始阅读时不能够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但是这样的阅读经验却是必要的,我相信孩子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在关爱别人的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就是童话的另一种价值——一种远距离的对生活的审视和表现的高层次的启智价值,能够对学生们形成无形的熏陶和引发未来的深度思考。
  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学样式,更是少儿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2]周作人先生是对童话及其儿童教育价值做过系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儿童文学小论》中对童话的教育功能有过经典论述:“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当勿忘童话为物亦艺术之一,其作用之范围,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其与教本,区以别矣。故童话者,其能在表见,所希在享受,櫻激心灵,令起追求以上遂也。是余效益,皆为副支,本末失正,斯昧其义。”指出童话在青少年教育上的作用是文学的,而不尽是道德上的。
  杨红莉老师说在金波的儿童诗歌中,现代审美品质是由灵动的大自然形象和灵动的儿童形象二者遇合所构成的气韵生动的境界而呈现出来的。金波的诗歌自然、生动,就像山谷间、树阴下缓缓流淌的溪流,带着草叶、花瓣和树根的气息,更带着儿童纯真朴拙的审美理想与活泼跃动的情趣,传达着作家未泯的童心,洋溢着浓厚的生活热情,总是力争在中和、自然的诗歌中蕴含生命的节奏,透射勃勃的生机。[3]金波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意境和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所以它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感人。

注释:


  [1]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2]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02.
  [3]杨红莉.金波儿童诗歌的意境与意义[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其他文献
当这粒种子掉在墙壁上的砖缝里时,它的命运似乎就被定格了。  是风儿吹来的吗?是鸟儿衔来的吗?是哪个孩子恶作剧把它塞在这狭如一线的缝隙里的吗?不知道。  在这黑乎乎的墙壁砖缝里,它默默地度过了整个寒冬。它会幻想自己能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吗?不知道。  命运总是难以臆测的,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前生注定么?这个世界早就证明了没有前生后世。誠如古人所言,人生好像树上的花朵,随风而坠,有的顺着帘布落到茵席上,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时常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状况: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或者不能创设合适的对话话题,致使“师生对话”成了“教师独白”。鉴于此,笔者认为,有效师生对话要求教师要善于教学留白,善于设置话题、创设氛围,善于引导调控。  一、教学留白,留出对话“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COSO项目组前后发布的两个COSO框架,深入分析COSO框架的演化路径,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趋向,以为我国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COSO框架;演化;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案例,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框架(简称“IC-IF框架”),该框架一发布便受到理论界和实务
今年105岁的蓝崇老人,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人。蓝爷爷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善于言谈、思路清晰,且生活还能自理。那么,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文武兼修,生活多姿彩  蓝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太极达人。无论晴天雨天,他都坚持打太极拳、舞太极剑。70多岁的时候,蓝爷爷开始学书法。3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练习书法,书法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极能疏通经络,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各关
72岁的陈老伯碰到了件麻烦事:胃肠时不时地在“关键时刻”闹别扭。比如说,去幼儿园接小孙子,若是小家伙被老师留下来不能准时和他回家,他的肚子就开始疼,逼着他一次次跑厕所。再比如说,晚上,儿子若是6点还没到家,他的肚子又会“翻江倒海”。他以为是普通腹泻,便买了些黄连素、多酶片服用,刚开始症状有些好转,可没多长时间,老毛病又犯了。  没几个月,他就消瘦了很多。“怎么药也不管用了?这么瘦下去可不是好事,我
近日,我拜读了徐群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0年7、8合刊)上的《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一文。身处语文“江湖”,我能体会到徐老师所提及的高三语文教师的心痛:高水平习作不是好的“应试作文”、教师棱角在教学中被磨蚀等等。碰巧,我今年也带高三,可我想说:一想到语文,我就感到幸福。因为,这一学年,我们一直带领学生追求语文学习的幸福。  英国大思想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指出,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地
最近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就笔者的生活经验来说,国人还是愿意阅读的,但是因为教育和生活经历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很多人阅读的态度不够积极,更多地愿意阅读一些比较娱乐化的简单读物,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很多人将阅读转向了电子媒体。  这种对待深层次思想探究的需求欠缺,对出版业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其最终的
“跟着女儿嫁成都。”我把这句话发给女儿。  女儿说,语气很苍凉,表达很现实,行动很走心,思维很有前瞻性!  女儿在四川成都,我在重庆万州。  2012年6月,女儿高中毕业。凭着她出色的外语成绩,我一直认为她会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或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结果她却选择了西南财经大学。  2012年9月10日,是送女儿到西南财经大学上学的日子。作为一个老四川人,我给自己设想了很多走向成都的理由,最后却以给女儿
2017年12月9-11日,第九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在印度新德里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探讨移民与人权保障、反对国际恐怖主义。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皮诺·阿拉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主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秉松在致辞中指出:回眸走过的岁月,论坛紧紧抓住人类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整合全球性专家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其成果获得联合国有关机构及有关国家的广泛认可。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越
他们手脚并用,在一条高而窄、有些地方仅两英寸宽的山脊上爬行。那条勉强可以算是条路的小径,层积着沙土和零散的石子,一碰就会抖落。左侧是陡峭岩壁,表面结着一层冰,在穿透云层的阳光照耀下闪着光。右侧的景象并没有令人更轻松——悬崖直上直下,深达1000英尺;黝黯的岩壁上刺出匕首般尖利的石头。  亚历山大·冯·洪堡和他的三个同伴排成一队,缓慢跋涉前行。没有像样的装备,也没有合适的衣履,这次攀爬充满危险。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