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问题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绪论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得以实现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都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之所在。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高职体育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本位”,构筑“大体育”。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体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体育项目自主锻炼体系,基础理念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是“能力本位、行动导向、职业技能”等教学思想的内在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
(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结合到体育教学中,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
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模式,它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的理论,按照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3]。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的比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体育教学特点的不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体育课教学采取学生双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学校将体育课按体育项目分类,并将授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公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4]。在课程内容上以一个项目为主线,系统传授该项目的发展史、基本技战术,基本规则和裁判法,并以该体育项目为平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必修课开课时间少,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外组织了大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大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对体育课课时较少的有力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
(二)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形成的,所以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为主。国家对体育教学进行统一管理,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培养和提高[5]。
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动作概念,而后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熟练完成。课程中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教学程序上,它是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排课列入课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三段式”为标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动作技术的教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核心[6]。
通过归纳和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教授动作技术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逐渐走向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也一样正在逐步规范中。但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改革。
1、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校调入或转型过来的,他们熟悉的教学模式都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从本质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改革方向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统一的认识。
2、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3、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要想达到上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只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解决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特别是加强现有师资的思想转变,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和改革研究,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改变以往普通高校的那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2、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体育课教材的编写。包括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等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之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高职体育教材的编写应跳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范围,把发展学生职业体能、职业综合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体育课教学要服从于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建立一批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如素质拓展基地。也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服务体系,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如为社区或企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担任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和一些社区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等。从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晓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1).
[2]雷陈.中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3]颜秉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4]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5]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6]张磊,蒋荣.体育教学模式基本属性的系统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问题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绪论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得以实现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都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之所在。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高职体育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本位”,构筑“大体育”。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体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体育项目自主锻炼体系,基础理念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是“能力本位、行动导向、职业技能”等教学思想的内在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
(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结合到体育教学中,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
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模式,它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的理论,按照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3]。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的比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体育教学特点的不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体育课教学采取学生双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学校将体育课按体育项目分类,并将授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公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4]。在课程内容上以一个项目为主线,系统传授该项目的发展史、基本技战术,基本规则和裁判法,并以该体育项目为平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必修课开课时间少,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外组织了大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大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对体育课课时较少的有力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
(二)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形成的,所以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为主。国家对体育教学进行统一管理,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培养和提高[5]。
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动作概念,而后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熟练完成。课程中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教学程序上,它是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排课列入课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三段式”为标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动作技术的教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核心[6]。
通过归纳和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教授动作技术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逐渐走向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也一样正在逐步规范中。但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改革。
1、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校调入或转型过来的,他们熟悉的教学模式都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从本质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改革方向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统一的认识。
2、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3、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要想达到上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只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解决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特别是加强现有师资的思想转变,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和改革研究,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改变以往普通高校的那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2、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体育课教材的编写。包括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等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之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高职体育教材的编写应跳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范围,把发展学生职业体能、职业综合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体育课教学要服从于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建立一批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如素质拓展基地。也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服务体系,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如为社区或企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担任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和一些社区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等。从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晓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1).
[2]雷陈.中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3]颜秉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4]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5]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6]张磊,蒋荣.体育教学模式基本属性的系统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