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常常把情境教学当作“算用结合”的最佳作用点。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使用时机、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在算用结合中应用的策略,使情景教学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纽带,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情境教学;算用结合;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效果呢?
一、正确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在探究新知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3.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目的,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1.角色参与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故事激趣法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征,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故事情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根据《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了教学情景:“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由于天气炎热,大家都感到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让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让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3.问题探索法
根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在学生已经了解掌握几和第几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出示火车票、飞机票,提出问题:“我这儿有一张火车票,车票上写着04号车012号下铺。根据这些信息,你怎么确定位置?”学生开始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4.活动体验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去“超市” 购物的情境:三(1)班有4个小组,每组10人,“六一”节那天,学校给这个班200元为每个学生买礼物,圆珠笔每支1元,旺旺雪饼每包2元,溜溜球每个 3元,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学生们在轻松的“购物”情境中,对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
参与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3]张玉平,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2006.2
关键词:情境教学;算用结合;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效果呢?
一、正确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在探究新知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3.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目的,提高算用结合的实效。
1.角色参与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故事激趣法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征,将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故事情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根据《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了教学情景:“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由于天气炎热,大家都感到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让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让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3.问题探索法
根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在学生已经了解掌握几和第几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出示火车票、飞机票,提出问题:“我这儿有一张火车票,车票上写着04号车012号下铺。根据这些信息,你怎么确定位置?”学生开始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4.活动体验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去“超市” 购物的情境:三(1)班有4个小组,每组10人,“六一”节那天,学校给这个班200元为每个学生买礼物,圆珠笔每支1元,旺旺雪饼每包2元,溜溜球每个 3元,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学生们在轻松的“购物”情境中,对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
参与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3]张玉平,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