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要求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我要学,把学习当成个体生活、生命、成长、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是对学习的责任感。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主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宗旨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弘扬人的主体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走出传统课堂思想的束缚,让新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中,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是在自主、自觉地学习,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技能、习惯的指导者和培养者,从而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学生成为具有很高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上应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为了具有真实的说服效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调查、访问等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活动准备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必须做到:
一、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抓启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弘扬人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和学严重割裂开来,课堂上只看教师是如何教的,而不太注重评价学生是如何学的。为此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思想品德课靠空洞的说教不行,必须抓启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针对性的活动来让学生感悟生活,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自学的氛围,抓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拦路虎。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但是,让学生超前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经切实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对每一框节的学习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出思考题,列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二是教师引导读议,即教师由教转为“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探究疑问,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过程解决疑问,提高思想认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抓反馈,深化学生自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的设疑,学生的质疑,靠空洞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待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难点。因此,教师要深化教学,及时安排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进行调查,访问等活动,感受社会生活,然后再到课堂上人让学生交流社会活动的体会、统一思想认识,达到深化学习,转变思想认识,达到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目的。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习惯是人们心里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个人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是以育人为根本。为了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要结合每一框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因为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很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人以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可根据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化解疑问,形成的新见解,产生的良好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及时写出小论文。通过小论文的撰写,越来越彰显“我能学”的价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潜能,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产生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教育、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为了具有真实的说服效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调查、访问等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活动准备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必须做到:
一、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抓启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弘扬人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和学严重割裂开来,课堂上只看教师是如何教的,而不太注重评价学生是如何学的。为此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思想品德课靠空洞的说教不行,必须抓启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针对性的活动来让学生感悟生活,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自学的氛围,抓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拦路虎。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但是,让学生超前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经切实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对每一框节的学习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出思考题,列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二是教师引导读议,即教师由教转为“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探究疑问,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过程解决疑问,提高思想认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抓反馈,深化学生自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的设疑,学生的质疑,靠空洞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待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难点。因此,教师要深化教学,及时安排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进行调查,访问等活动,感受社会生活,然后再到课堂上人让学生交流社会活动的体会、统一思想认识,达到深化学习,转变思想认识,达到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目的。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习惯是人们心里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个人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是以育人为根本。为了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要结合每一框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因为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很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人以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可根据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化解疑问,形成的新见解,产生的良好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及时写出小论文。通过小论文的撰写,越来越彰显“我能学”的价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潜能,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产生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教育、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