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保”作为21世纪的首要课题,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化学应根据其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R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99-02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而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
1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例如:
1.1 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本市的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接触到,这样,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保教育做了个铺垫。
1.2 初中教材在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向学生介绍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一氧化碳)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自然过渡讲解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使人体中毒的原因是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1.3 二氧化碳气体的危害。结合讲二氧化碳性质,介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氢能源。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学生视野。
1.4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使学生对学习环保知识感到即生动又兴趣盎然,印象至深,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多方面的,以上仅仅是一些例子的说明而己。这种结合有关化学知识逐渐渗透环境科学知识的方法,既讲了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对于这些实验废弃物,学校一般采用土办法回收,把反应完的液体倒进指定容器,用来做别的实验用或刷洗容器,等到毒性小时再倒进下水道。对于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有危害的实验废弃品倒在墙角埋掉;气体不好回收,化学教师一般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或者其他方法处理来减少污染。但这还不行,化学实验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对于某些实验中的废弃物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作花、草、树、木的化肥,等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3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教育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强化环保教育。把环保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初步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只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R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99-02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而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
1 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例如:
1.1 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本市的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接触到,这样,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保教育做了个铺垫。
1.2 初中教材在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向学生介绍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一氧化碳)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自然过渡讲解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使人体中毒的原因是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1.3 二氧化碳气体的危害。结合讲二氧化碳性质,介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氢能源。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学生视野。
1.4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使学生对学习环保知识感到即生动又兴趣盎然,印象至深,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多方面的,以上仅仅是一些例子的说明而己。这种结合有关化学知识逐渐渗透环境科学知识的方法,既讲了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对于这些实验废弃物,学校一般采用土办法回收,把反应完的液体倒进指定容器,用来做别的实验用或刷洗容器,等到毒性小时再倒进下水道。对于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有危害的实验废弃品倒在墙角埋掉;气体不好回收,化学教师一般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或者其他方法处理来减少污染。但这还不行,化学实验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对于某些实验中的废弃物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作花、草、树、木的化肥,等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3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教育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强化环保教育。把环保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初步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只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