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理念,自然也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中,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这些动手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操作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是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那么,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慎选操作材料,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中的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直接属性,他们更多会被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所吸引。”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往往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终对操作对象保持有目的、定向的的注意,不能准确地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选用操作材料,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状对学生的吸引力,尽量选择间接地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选择操作材料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要看该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直观操作材料就是无益的,甚至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他们的思维进程。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不是越直观越好。
二、适度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益
合理的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如同上述的教学案例,这不仅影响课堂纪律,更为严重的是他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低效率的结果。
学生的年级越低,越需要教师的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发展不健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批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时常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持久保持对操作对象定向的、有目的注意。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操作材料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自主探究,植入借助操作材料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操作材料是为了加强直观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知识面而设的,但是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常常使得动手操作流于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动手操作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使用操作材料辅助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运用操作材料带来的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清楚地了解操作活动的作用,学生对操作材料的热情才能长久保持,操作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思维跟进,推进动手操作的深度
教师组织动手操作的目的必须明确,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动手操作之前,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不要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在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时,能自觉的设计、执行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把做、想、说结合起来,即在操作中能自主的思考问题,总结成果,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来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操作只是一个过程,它只起桥梁作用。学生操作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感性认识积累、形象思维丰富,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能够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尽管如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决不能搞一刀切,操作材料的直观性程度应该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来决定。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中,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这些动手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操作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是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那么,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慎选操作材料,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中的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直接属性,他们更多会被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所吸引。”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往往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终对操作对象保持有目的、定向的的注意,不能准确地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选用操作材料,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状对学生的吸引力,尽量选择间接地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选择操作材料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要看该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直观操作材料就是无益的,甚至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他们的思维进程。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不是越直观越好。
二、适度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益
合理的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如同上述的教学案例,这不仅影响课堂纪律,更为严重的是他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低效率的结果。
学生的年级越低,越需要教师的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发展不健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批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时常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持久保持对操作对象定向的、有目的注意。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操作材料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自主探究,植入借助操作材料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操作材料是为了加强直观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知识面而设的,但是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常常使得动手操作流于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动手操作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使用操作材料辅助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运用操作材料带来的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清楚地了解操作活动的作用,学生对操作材料的热情才能长久保持,操作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思维跟进,推进动手操作的深度
教师组织动手操作的目的必须明确,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动手操作之前,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不要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在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时,能自觉的设计、执行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把做、想、说结合起来,即在操作中能自主的思考问题,总结成果,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来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操作只是一个过程,它只起桥梁作用。学生操作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感性认识积累、形象思维丰富,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能够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尽管如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决不能搞一刀切,操作材料的直观性程度应该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来决定。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