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赛跑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9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因为儿子的缘故,这几年暑期我也会回老家看看。今年的日期定在7月30日。那天早上我五点四十起床,六点半开车启程,一口气开到定州服务区歇脚。停车后翻手机,发现有人欲加我微信,上面留言道:“趙叔叔,我是梁归智的儿子梁剑箫。”我未及多想,随手加上后便重新上路了。第二程换班,儿子开,一个小时后我又看手机,发现梁剑箫连发几条信息:“赵叔叔,我爸爸被诊断为胆管源性肝癌伴随淋巴转移,晚期。医生说是爆发性的,生存期可能是三个月左右。”紧接着他又叮嘱,“我爸爸目前在大连住院,您不要问我爸爸哈。”
  我大吃一惊,怎么可能?一个半月前梁老师还来我家聊过天,当时还好好的,怎么会突发此病?于是我给小梁连发几条语音,问情况,提建议。小梁说:此前没有任何征兆,一周前因食欲不振,小便颜色不对,忙去医院检查,便查出了大问题。小梁又说:据大夫陆主任称,肝癌分为三种,肝细胞癌,胆管源性肝癌(胆管细胞癌)以及混合型肝癌。中国每年约有30余万新发的肝癌病人,胆管细胞癌的患者只占5%-8%。我爸就是胆管细胞癌……
  望着这个闻所未闻的病名,我彻底懵了,缓过神来后我立刻给我的两位大学同学发信息,但赵雪芹告我,她正在国外旅行,而宋若云我早就知道,因工作需要,最近几年她长住泰国。
  回到老家后,我与宋若云通了一个长长的电话,然后便拉起一个四人小群,以便梁剑箫能及时给我们传递消息,以便我们三位同学能及时商量,看能为梁老师做些什么。我为这个群起了一个名字——为梁老师祈福。
  现在想来,学生与某位老师结识,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如今我已知道,梁老师是在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而就在那一年,我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生活。当年我所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学生90人,而我们在报到之日就被分成甲乙两班,每班45人,我在乙班。
  很可能刚一进校,我们就熟悉了几位知名教授的名字,而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年近古稀的姚奠中先生更是频频被人提起,但姚先生培养的那几个留校才子,却是在他们走上讲台时才被我们记住姓名的。当然,如果他走上的是甲班的讲台,乙班同学就会与他失之交臂,永远错过。比如,刘毓庆、李正民二老师,后来都是大名鼎鼎,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却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
  那个年代,我对古代文学课兴趣颇浓,而这门课又分成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大版块,贯穿在大学四年,分别由四位老师主讲。到第二版块时,康金声老师亮相,他把魏晋风度讲得活灵活现,顿时让我们对姚先生的高足刮目相看。然而,随后的第三版块却跌入低谷,以至于许多年之后,我对唐宋文学这门课依然耿耿于怀。我觉得把如此流光溢彩的诗文讲成那样,简直就是罪过。我腹诽了这位老师好些年,直到去年听说他英年早逝。他应该是在卸任了一个县的县委书记之后去世的。想到他的心思本就不在学问,我的抱怨忽然变得晃晃悠悠,没着没落。一声叹息之后,我释然了。
  或许是因为对第三版块过于失望,才让我对最后这个版块充满了期待。就是在这个时候,梁归智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他也是姚先生的弟子。
  据我的大学同学陈树义准确回忆,梁老师是在1984年9月4日为我们开讲元明清文学的。那时候,我们已升入大四,经过老师们的轮番轰炸,我们已有些疲沓,对讲课的老师也更加挑剔。面对这些心不在焉或心猿意马的听课油子,梁老师能压得住阵脚吗?
  实际情况是,他刚一开讲,我们就被他征服了,至少对于我是如此。现在想来,我之所以喜欢他这门课,大概与他的讲法有关。讲课当然也是一门艺术,但能把课讲好,其着力点却并不相同。有的老师口才一流,说出来的话油光水滑,似乎不需要走心口过脑子。这种课听起来很热闹,却很容易随风飘散。有的老师口才不见得有多好,但心中有想法,肚里有干货,这种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讲着自己思考过的东西,所以他就自信,就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课也有了两种讲法,其一是口才型的,其二是思想型的。
  梁老师显然属于后者,其例证之一是,虽然他在2004年的“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中讲过两次《红楼梦》,但据我猜测,那时的“百家讲坛”正处在改版的转型期,还给思想型演讲留有一定的空间。紧接着是单打独斗脱口秀,改版者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演讲者则必须按照“人物 故事 细节 悬念”的配方,生产出标准的文化产品。那时候,梁老师又被邀请试讲几次,却终因不入改版者的法眼而被拿下,这样才有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走红。从那时起,思想型演讲便在“百家讲坛”黯然下课了。
  许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梁老师给我们上课那天,恰好是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浪子·隐逸·斗士——关于“元曲”的评价问题》的日子。而现在回想他对元曲、元杂剧的内容设计,其阐释框架就与这篇文章有关。这段文学史原本意思不大,但在梁老师的解读中,却有了种种意思。于是我买回一套《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又买回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似乎有大干一番的迹象,但实际上,我后来并未在这一处用功。现在想来,梁老师本来是给本科生上课,却让我们享受了一番研究生的待遇。他高看我们了。
  他的课堂是思想的盛宴,思维的体操。记得有一次,他给众同学分配角色,让大家演念《窦娥冤》剧中戏词。扮演张驴儿的同学甲说:“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年纪儿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同学乙马上朗声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全场顿时哄堂大笑。这位同学是运城人,当他念白时,浓浓的晋南口音呼啸而出,让人觉得窦娥的冤情仿佛发生在临猗或万荣,悲剧一下子有了喜剧效果。
  梁老师也笑了,但是当他收起笑容开讲《窦娥冤》时,却是对悲剧的严肃反思: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西方世界的悲剧观是怎样发展的,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悲剧喜欢有一个“大团圆”结局,恐惧与怜悯究竟是怎么回事,“善恶相报”何以具有反悲剧色彩——如今,借助陈树义的听课笔记,我才稍稍回想起一些梁老师的授课内容。但对于我来说,即便这部分内容已悉数遗忘,它对我的启迪也依然至关重要,因为悲剧问题是我学术研究的起点,后来有几年时间,我似乎一直就在琢磨悲剧。而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我最初就是在梁老师的课堂上听到的。大概是因为他的推荐或引用,才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但图书馆中并无此书,我便只好向梁老师开口,把它借回来后大致抄了一遍。或许是同宿舍的老大哥杨鲁中见我抄书辛苦,毕业后不久,他在太原书店发现这本书已有重印本,立刻买下,给偏居上党盆地的我寄赠一册。而因为抄过《悲剧心理学》,我随后做《论中国当代悲剧观》的毕业论文时也就多少有了一些底气。   学写旧体诗的事情也发生在梁老师课堂。我记得我认真写过一首七律,交给梁老师审阅,但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如今已忘得精光。倒是另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得清晰:因为很快要毕业了,我们就把1985年的那个元旦过得异常热闹,结果两个男生宿舍自编对联,开始比拼。我们宿舍的对联出自我手,曰:“八条光棍八万根建安骨,四年岁月四十载楚骚风”,这种架势,气冲霄汉,义薄云天,立刻就把班长李跃祥他们宿舍的对联给盖了。对联刚贴出,梁老师恰好过来转悠,我们就拉着他评判。他见我横批写着“铜豌豆”,噗哧一笑。又左右瞅瞅,说,平仄不好。接着去李跃祥宿舍门前瞧瞧,说,这一副对得不错。听着他的点评,我的心拔凉拔凉的,“铜豌豆”顿时碎了一地。结果我终于也没学会旧体诗,直到现在还挣扎在赵打油的起跑线上。
  我手头还保存着为这门课写的一份期末作业:《〈西游记〉的魅力从何而来》。字是楷书,工工整整,300字的稿纸,总共六页,完成时间是1985年1月22日。大概我上交的是原稿,留给自己的是复写稿,才让这份作业保存至今。但为什么选了这个题目,为什么没有长篇大论,本来已渺不可考,幸亏陈树义的笔记有详细记录,我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当时梁老师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结合元明清文学作品,谈谈你怎样理解‘浪子风流’”;二是“鲁迅说,《西游记》‘令人无所容心,忘怀得失,独在赏鉴’,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而他提出的要求是:“1,二题任选一题;2,写成小文,最多不得超过两千字,每超过十个字扣一分;……”读到这里,文字亮了,梁老师的可爱也跃然纸上。他是在训练我们学会简洁吗?
  1985年春,我们这一级开始主办“第三届‘星星’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篆刻作品展”,我跟在杨鲁中等人后面,也成为筹办者之一。我们的各类“作品”自然是展出的主体,但为了拉大旗作虎皮,中文系老师的字画也被我们请到了现场。姚先生是书法大家,但我们似乎没敢惊动他老人家,只是从梁老师那里借来一幅姚先生送给他的字,以作镇展之宝。这件书法条幅上书“士当以器识为先”七个大字,挂在展馆的最醒目处。开展之后,梁老师前去观赏,我们则拉着他拍照。那一年梁老师三十六岁,照片中的他清瘦,文弱,又目光坚毅。就这样,我们五位同学有了唯一一张与他的合影。而就在那一刻,大学时代的梁老师也定格成了我记忆中的珍贵影像。
  办完作品展,转眼就到了毕业前夕。那个阶段,我们自己设计的毕业纪念册已经出炉,同学们也拿着一张张活页纸,忙着找人互赠留言。我现在已經忘了为什么我单单找了梁老师,反正他也给我写了留言。不仅仅是留言,梁老师很认真,他还填满了原本设计给我们自己的所有栏目。比如,在生活格言处,梁老师写下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性格特征处,他写着“热风→冷泉”。简历是“从原野走上讲台”;四年中最大的收获是:“与青年们在一起还没有感到落后”;四年中最留恋和难忘的是:“黄昏原野上的一个女孩子在逗她的狗”;四年中最欢欣鼓舞的是:“祖国在开放”;四年中经常关心和思考的是:“命运”;四年中最令我头痛的是:“抽象与形象的矛盾”……他给全班同学留言道:“不要向生活屈服”,给我的赠言则是这么几句话:
  我的实践告诉我:人可以改造自己。
  要善于从心灵深处汲取力量,你将会成为强者。
  有勇气抵制生活中各种异己的力量。
  许多年之后,梁老师来我家里聊天,发现这张活页纸后有些吃惊,因为他已经彻底忘了。端详了一番自己的文字,他说:你把它扫描一下,发我留作纪念。后来我访谈他时提出一个问题:您是何时萌发写“论笔”而不是写“论文”这一念头的?他说:当时你们毕业时我不是给你写过一个东西吗?上面那条“抽象与形象的矛盾”就是我当时的状态,就我自身的气质而言,我并不想当学者,我一直是希望当作家、当诗人的……
  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梁老师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深意;我只是觉得,他给我写的赠言实实在在,也很励志。
  带着梁老师的嘱托,我离开了山西大学。
  2
  选择那个时间点回老家,也与村里的一件事情有关。去年春天以来,村中贤达数人倡议修缮大庙,随后便有了修缮的举动。今年春节回家,我父亲和我姑父又把撰写碑文的任务交给我,并让我找一书家书写“圣庙”两个大字,以作庙门匾额。我在这座庙里上学九年,写碑文自然义不容辞,但写匾额的任务派给谁呢?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当年在上党盆地里结交的韩志鸿兄。我在《书家韩志鸿》中就夸过他的书法,是真夸,因为我确实觉得他功夫深,写得好。与他一比,北京一些名头很响的所谓书家就现出了原形。而我虽不习墨笔已有年矣,但仗着我当年参加“星星”作品展积累的那点基本功,自信还有些书法眼光。我必须把我看上眼的书家发动起来,让他为我家乡做点贡献。
  韩志鸿很爽快地答应了。待斗状的大字写好,他又前往水北村,亲送墨宝,顺便考察俺村碑文楼匾中的真草隶篆。或许是那些清人欧楷、民国墨迹触动了他,他便主动请缨,愿把我写的碑文变成端庄小楷,我大喜。待匾额制作于实木,碑文刻写于石碑,村两委便决定挂匾揭碑,举行“水北村圣庙修缮第一期工程庆典”活动 ,时间定在7月31日上午。
  那天上午有我发言。待进入感谢环节,我开始讲述梁归智老师给我修改《重修圣庙碑记》的故事。我说:这是一个半月以前发生的事情,但就在昨天回来的路上,我却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梁老师突患大病,凶险无比,医生说他只能活三个月了……
  韩志鸿也被请到了活动现场,发言一结束他就问我:梁老师是怎么回事?老汉多大了?
  梁老师出生于1949年11月,这是他亲自写到我毕业纪念册中的文字,但许多年里,我却忽略了这个日期。我觉得他很年轻,仿佛永远是给我们上课时的模样。
  也是因为后来我们在山西见面太少。
  大学毕业之后,我与梁老师就断了联系。因为我后来在文艺学这个圈里混饭,术业有专攻,也因为我窝在上党盆地,无甚起色,没什么成绩可向老师汇报,所以,八十年代中后期和整个九十年代,我与梁老师的交往基本上成了空白。那个年代,我与大学老师联系最多的是程继田先生。有一段时间,他特别想把我调到山西大学,这件事情只要我答应下来,十有八九就会成。但反复考虑后我还是谢绝了他的好意,而是宁愿花更长的时间,以更痛快的方式离开上党。后来得知梁老师逃离山西大学的原委,我才意识到我没回去是对的。   但我记得九十年代也还是见过梁老师两三回的,见面的时机往往是在省城开会。那个时候,省作协不时会招集大家开会,这种会议通常与当代文学评论有关,但到那里后,有时也会发现梁老师在场。一来二去,我也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梁老师与省作协的人相熟,又乐于接受新知,所以一开会,他们也会把梁老师喊上。九十年代会少,九十年代也相对清闲,这是不是我遇上梁老师的主要原因?
  一次会议,见他给人名片,我也趁机索要。接过来看,见他名下有“红学家”三字,很好奇,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称呼。他就赶快解释:这是一个学生给做的名片,红学家是他擅自加上的,有点不伦不类。那个东西你别当回事。于是我意识到,那时的梁老师虽然已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但他似乎并不愿意接受红学家这一称号。或者是,他大概觉得还不到接受这种称号的时候吧。
  1999年,我终于考博成功,来到北京,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不久,我就听说梁老师也在同一个时间点出娘子关,调往辽宁师范大学。为什么他在知天命之年还要远走大连?这是我当时想不明白的事情。这个疑惑在我心里搁了许多年,直到后来我在他书中发现了秘密。
  2006年4月22日,梁老师来京,赵雪芹张罗我们几位在京同学前去看望。想到又有一些年头没见过梁老师了,我很感慨。那天上午,我拎着自己的三本小书,赶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去了才知道,那是出版社搞的一个活动。其时恰有周汝昌先生《红楼梦艺术的魅力》、邓遂夫先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和梁老师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一并面世,出版社便请三位作者与读者见面。那天的场面很是火爆,二楼营业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三位红学家则轮番回答记者和读者的提问。梁老师似乎很看重这次活动,他着西装打领带,与传主周先生比肩而坐。因为人太多,也因为对这个话题兴致不高,我便开始转书店。见面活动结束,签名售书开始,这时我才找到机会与梁老师寒暄,把小书三册奉上,然后打道回府。但随后赵雪芹就告我,在一片兵荒马乱中,我的书被一位不明真相的群众顺走了。
  呜呼!
  大概是为了弥补丢书之憾,后来我开始给梁老师寄书了,首先寄过去的是我那本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于是我收到了梁老师的第一个电子邮件。他说:“谢谢你寄来大著。那次在北京你给我的书在书店里就被人偷走了。有机会来大连来玩。”然后他告诉我手机号与家中电话,接着又说,“从俄国回来,写了一些笔记,但找不到出版社。发几篇样稿给你看看吧。”我回复道:“大著样稿我会拜读,我也会问问出我这本书的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看他是否感兴趣(过几天我会与他见面)。如那里不行,我也会再想想,看其他出版社有无可能。”梁老师很快回我:
  赵勇学棣:
  谢谢好意,但不必太费心,随缘吧。你的有关文章我早在网上读到过。你的书昨天从邮箱取回来,我妻子在看。她看了几页说,这个人很有才气,疯狂买书,家里的书一定很多。我说是山大毕业的最有才气的学生,肯定比我的书多。
  前天刚从登封开一个跨学科的“软实力”讨论会回来,北大和上海、武汉哲学界历史学界的人为主。印象是大家对中国现状、世界前途、现代性都很无奈甚至绝望。
  春节快乐!
   梁归智
其他文献
神秘的次声波  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如果鸟类成群地从海上飞回岸边、生活在近岸水域中的小虾纷纷靠岸、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那就预示着风暴要来临啦。这些动物们为何会有预感呢?  原来,风暴来临之前会产生一种声音,人耳听不到,可这些动物们却能听到,人们把这种声音叫次声波。次声波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如果在遥远的海面上发生了风暴,当强风擦过海面时,就会产生次声波,当次声波和风暴怒吼的声波一起向四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
期刊
小岛上的这家海洋水族馆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从早到晚的演出让训练师玛丽小姐累得喘不上气,而她的老板——海洋动物专家杰克博士还沉浸在他的幻想中:“我们一定要驯养好这条鲨鱼,玛丽小姐。一旦成功,这可是轰动性的新闻!”  “这种鲨鱼根本不可能在被人囚禁的状态下生存,博士。”玛丽小姐坚持说。“哈,不要紧。现在不是有了你那头神奇的高智商海豚吗?既然它可以和人沟通,说不定也有本事驯服鲨鱼。”杰克博士真是够狡
方法1:在北极造冰  科技指数:★★★★  趣味指数:★★★★★  小亮:海平面上升是因为北极冰川融化,可以在北极建立一个巨型造冰机。增加北极冰川的数量,就可以减缓北极冰川融化。  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    方法2:卫星空调  科技指数:★★★★  趣味指数:★★★★  小震:可以向近地面的大气层中发射一些空调卫星,用来驱动大气的流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南半球很冷,空调卫星可以源源不断地把北半球的
竹林奇事    黑竹沟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传说在沟前有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魔朗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传说不足以让人信服,而现实中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1950 年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半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可谁知进入沟后,一个人也没出来。是被巨蛇吞吃了,还是被其他东西夺去了生命?无人知晓。1955年6月,中
世界第二大洞穴 :阿曼洞穴    阿曼洞穴是世界上第二大洞穴,位于苏丹苏尔塔娜特地区,1600米海拔的塞尔玛高地,该洞穴是在1983年,被研究水资源的地质学家戴维森发现的,他用一条绳索抵达洞穴底部,洞穴内部高度在120到150米,洞穴底部长300米、宽200米,相比之下,吉萨金字塔可以被完全放置在这个洞穴中。    萤火虫的天堂:怀托摩萤火虫洞    你见过飞满萤火虫的发光洞穴吗?这个洞穴叫怀托摩
电!磁!还有辐射!听上去是不是很神秘很恐怖?嗯,现在的人们一提“辐射”两字,就谈虎色变,马上要问:它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其实,在各种新闻报道中,往往将电磁辐射的危害说得过于夸张了,甚至产生了很多的谣言。这都是因为大家对电磁辐射没有深入的了解。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揭开电磁辐射的神秘面纱,让大家了解电磁辐射真正的危害性究竟有多高。  什么是电磁辐射?  一提到辐射,可能有些小读者就会想到可怕的核辐射。确实
让开、让开,大象来啦!啊?大象不是在动物园里的吗?怎么会跑到马路上?这是在泰国还是印度啊?呵呵,其实我们说的不是真正的大象啦,而是——  人家都说“马路如虎口”,其实马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也跟动物园一样热闹。如果摩托车是小绵羊,小汽车是老虎的话,一般的公交车大概就是河马或骆驼的大小吧。不过,世界上还有一些像“大象”那样庞大的车辆,那就是长达18米的双节公车。  城乡间的重要交通工具  我们平时称为
到海底旅行,黑乎乎的,有什么可看的?嗯,要是也编上一本“海洋旅游指南”的话,你会发现,这里的“景点”还真不少!当然啦,最遗憾的是,在这么黑的地方,你是不可能跟它们一起合影留念的……顺便说一句:有到处写“到此一游”坏习惯的孩子们,这回看你们还往哪儿乱涂乱画!  在神秘的海底,也像在陆地上一样,有着绵延的群山和纵横的峡谷。这些山谷像树的枝杈一样分布在海底,一般横贯在大陆架和大陆斜坡之间。在这些峡谷里,
1894年,居住在美国波士顿的富翁洛威尔看到英文报纸上一则关于“火星运河”的报道,从此入迷。他放弃了大部分生意,购买了当时最好的望远镜,在亚利桑那州高山上的旗杆镇建立起一个私人天文台。  洛威尔自己任台长,还高薪聘请了很多天文学家帮他寻找火星运河和火星人。可惜,他至死也没有找到火星人,而他孜孜以求寻找的“火星运河”后来也被证实为子虚乌有,原因是当时的报纸错把科学家们描述的火星上的“河床”翻译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