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背后的苦恼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白日梦”
  星期五晚上,我妹妹发高烧,从晚上吵到了早上六点。大家都在旁边陪她,到了六点她终于睡觉了。我们各自回房睡觉了。睡到了下午,在这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梦,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家庭的生活,也是四口之家。
  在这个家中有一位任劳任怨、聪明机智、温柔的母亲;有一位工作勤劳、爱家、聪明的父亲;一位可爱活泼的妹妹;还有一个成绩好、乐于助人、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的哥哥。
  梦中讲述了他们一天的生活。
  早上母亲起来做早餐,早餐的香味把其他三人从梦里勾了出来。大家穿好衣服都来到餐桌上;母亲把早餐分到了各人的前面,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吃好后父亲开心地送儿子上学,母亲和女儿就去菜场买菜。
  上课了,哥哥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读书最响亮,整堂课就很开心地上完了。母亲和妹妹一个做家务,一个在写字画画。学校里下课时,哥哥坐在座位上写作业或为下节课做准备。单位里的父亲在辛勤地工作,没有丝毫偷懒。家中母亲带着女儿去公园玩。
  放学了,哥哥从学校出来,很快回了家,马上回房间做作业,做的背的都认真完成,没有马虎。不一会儿,父亲工作了一天回来了,父亲休息了一下,母亲就把晚餐端了出来,大家吃完了饭,哥哥继续写作业,父亲看报纸,妹妹看电视,母亲做家务。哥哥把作业写完了,给父亲检查,父亲认真检查了作业,大家就睡觉了。
  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这么不美好?大家不能像上面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呢,唉!
  这是一篇以“我的 梦”为题的作文,小作者补全题目写了以上这篇《我的白日梦》。批阅的时候,我思绪万千,在本子上写了“心中所愿,梦中所想”的批语。当我把这一篇文章朗读给学生听时,全班哄堂大笑。
  我思绪万千的原因和学生哄笑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位小作者写的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而梦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是截然相反的。我读出了白日梦后面的无奈,而学生显然没有一下子明白。我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并且告诉他们:透过梦思考一下作者的心理,如果你笑,表明你还没有读懂作者的心思。
  “白日梦”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称呼他为奇,不仅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奇”字,更多的是我认为他该是一个奇异的孩子,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奇孩子。奇,在这里是独特、个性、聪慧的意思。
  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奇是一个上课坐不住,嘴巴闲不住,手脚停不下来的孩子。即便无人跟他对话,他的嘴里也会不断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即便没有人跟他玩,他也会把手放在别人的桌子上、头上、文具上;即便是一个一个排好的队伍,他也会自顾自地在同学的后面手脚并用练气功一样运动。
  总之,这是一个停不下来的孩子,与梦中的哥哥截然相反。这就是同学哄笑的原因。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有所愿,梦有所现。透过这个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白日梦,我们可以看见奇心中的苦恼。曾经,我还在一篇文字里看到他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求求我自己了,让我乖一点吧!”这就是心理上对自己错误的了然与行动上无法克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奇心理的角度讲,对自己的错误已经发展到梦中也想的地步,发展到求求自己的地步,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顽皮男孩来说,我非常肯定孩子的情商与进取心。
  《芝加哥论坛报》上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个让我震惊的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同理,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就是对好孩子的最大奖赏,让坏孩子成为坏孩子,就是对坏孩子最大的惩罚。作为一个坏孩子,上帝在惩罚他,痛苦就是惩罚的结果。所以,我深深地同情“坏孩子”。
  卢梭说,“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上帝创造了你,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因此,每一个人,一定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早早懂事,有的孩子心理年龄比较落后;有的孩子家庭教育背景良好,有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由此,我们要发现一个真实的孩子,所发现的孩子一定要是他本人,而不应该是邻家孩子的参照物,也不是父母老师心中的理想品。然后,从这个孩子出发,设计切实的教育手段。
  因此,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理解他。理解他的缺点也是他的痛苦;理解他在顽劣的背后也有想要改正并且成为好孩子的美好愿望。
  在弗洛姆看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能爱,是否幸福,是否能发展理智以及是否有特殊才能,是否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或才智出众,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是种子,在有条件发展的情况下,都会开花结果,反之,如果不具备发展条件,就会枯萎。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就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老师和父母都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因此,作为老师,相信孩子,才是在实施教育。
  由此,我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相信。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就是相信假以时日,假以等待,我们的奇一定会逐渐摆脱陋习,学会自制。
  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一定得明白这样一个教育原则: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上帝是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因此,我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要抵达奇的心灵。通过心灵的持久触动、震荡,刺激他的进取心,让他对自己有所行动。
  为此,我细心地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的可爱之处、智慧之处、骄人之处、安静之处,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甚至经常把他偶尔的良好表现做成幻灯片,当作班会课内容之一展示。为此,我持久地用文字书信的形式与之进行沟通。我觉得,只有当一个人心灵宁静下来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发生。当他静静地阅读老师写给他的真诚的交流的时候,内心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张文质老师说:“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有时候,教育其实没有高深的学问。真诚的爱,真实的爱,真诚、真实,都是爱的本质,既然是爱的本质,那么爱在,真诚与真实就在。我们面对的孩子比大人都要真实得多,他们一定能够识别爱。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才使得教育的发生有生长的可能。
  当然,对于他的错误,我也不会视而不见,虽然我对他父亲隐瞒过他的一些错误。当他因犯错误留下来谈话时,我对他的父亲则说,是因为帮他讲解作业才留他的。那一刻,孩子的眼睛里掠过一丝感激。告状绝不是好办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教育,而不是宣泄愤怒。
  一首歌中唱得好,“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善心的失落,总是一点一点开始的。小时候因为没有第一批入队,孩子会哭,现在无所谓了,连红领巾都不愿戴了。小时候,看见老师会恭恭敬敬地鞠躬,叫“老师好”,但现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甚者背着老师还叫名字,甚至还骂老师。所以,戒备一些小事情,在小事情上较真,这是一个教育的原则问题。
  “白日梦”将不是梦
  我总是在想:相遇,实在是一个美好的词。我和孩子,不同的脾性,还有不同的年龄。但是,我们自从相见,就被捆绑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从此,我,他们,就为了彼此的靠近,不断地努力。我们相互磨合,不断理解,慢慢体谅。相遇,是师生这对古老的舞伴在教室的舞池里美妙旋转的时刻。陪伴他们,爱护他们,相信他们,是我教育的宿命,更是我们教育的使命。
  最后,我还是想回顾一个最近发生的镜头,来结束我的这个案例,也以此来再次告诉我们的老师,孩子是美好的。
  发语文试卷了。奇拿到了自己的试卷,大声喊起来,76分。我对着所有的同学说:“是的,奇76分,超过了许多许多同学的分数。”而奇接下去的表现呢,令我有一种流泪的感觉。他好像是中举了的范进,不停地重复着:“76分,真的76分啊。”看看分数,然后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再看看,又笑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调皮鬼,犯小错;优等生,捅娄子。”人无完人,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可有时候跟资深班主任们交流后会发现,有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虽然小错不断让人费神,但是大错不犯,有的甚至走上社会发展后如鱼得水。而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恰恰发生在个别成绩优秀,自律性强,受人欢迎的“优等生”身上。稍加关注相关新闻,就会发现魏老师所述案例中的女生,并非特例。  为了扮演爸妈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
期刊
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我总是会想起小学时候的班主任“老杨”。他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时隔多年,地隔两界,他却总在不经意间,细细地触动我心灵深处某个柔软的角落。  老杨其实并不老,当时20多岁的样子,在城里读完高中,考不上师范学校,就回到我们湘西的村小代课,做我们的班主任。其他老师都叫他“小杨”,我们这帮顽皮的孩子也跟着叫他“小杨”。直到有一天,杨老师笑眯眯地跟我们说:“你们不能叫我‘小杨’,会折寿的,该
期刊
“老班,可不可以帮我个忙?”下班回家,我收到了萍的信息。  我回复:“尽管说,能帮就帮。”20分钟后我收到了回信:“明天我们几个小学同学出去玩,我妈妈不让我去,我情急之下说你要和我一起去,我妈就说要给你打电话,所以……”  亲爱的孩子,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知道你向我求援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时候我总会站在孩子这一边,向不理解孩子的家长讨回“公道”,于是孩子们在遇到为难的时候常常有求于我。但是,请你明白
期刊
背景介绍  齐齐说:“我太累了,我过够了讨好她的日子!我不想这样了。”我很惊讶,一个如此美丽聪慧的女孩子,需要去“讨好”谁呢?  齐齐说,她来咨询室找我很多次了,可每次都有人在,今天终于碰上了我的空当时间。我在想,得有多么深刻的痛苦,才能让齐齐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还有足够的勇气再来一次。  我问她,为什么说讨好呢?  疏导过程  一、情境梳理  齐齐来咨询室的原因是与朋友交往感到不愉快,这种
期刊
尽管《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中早已有禁止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等方面的规定,但不恰当的教育管理方式并没有因此消失,犹如一块顽藓,时隐时现。  一、案例呈现  余老师在某中学担任班主任,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学校有检查学生宿舍的规定,班主任配合学生处不定时抽检。我带的班级,男生比较调皮,在宿舍门上贴了一个纸条,不巧被学生处的老师(K老师)查到。K老师后来找到我,把纸条给我看
期刊
高三年级15班,这个注定这一年时间里与我紧紧相连的班集体,刚接手时,让我倒吸了好几口凉气。谈恋爱的、打架的、逃学的,高二时就出了名,开学不久,师生关系也有点糟糕,这些让我一时有点措手不及。  开学一周后,我用心打印了一张座次表贴在班级讲桌上,一个个跃然纸上的名字与一张张或文静或活泼的脸庞一一对应。座次表的另一功能是可以提醒上课谋乱的同学,任课老师可随时掌握其名,并告之班主任。  可座次表贴上去没到
期刊
爱,是需要一种能力的,是让你所爱的人也爱你。  ——王海  我的故事在2013年8月12日中午拉开帷幕。朋友打电话来说,有人以学生的名义,在网上发帖指名谩骂我。  头一嗡,我懵了,发疯似的登上网站,找到了!帖名很具攻击性——“ 中学的垃圾老师, ”,内容更是火药味十足:污辱家长,因“财”施教……愤怒的火焰在我心头熊熊燃烧:工作19年来,我对学生尽心尽责,所带班级连续16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级,怎么会
期刊
新学期开始,我把座位编排好没几天,便陆续接到好几个学生对男生刘青的投诉:不讲究个人卫生,大热天不洗澡,几天不换衣服,老远就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强烈希望老师把他的座位调开……  对于刘青的情况,我也有所耳闻:不注意个人卫生,平时不爱说话,对周围同学似乎有些排斥,很多同学也不愿理他。接到投诉,我马上找来刘青到办公室谈话:“刘青,同学们对你不注意个人卫生很有意见,现在老师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及时改正
期刊
学生在值日本上偷偷抹掉自己的名字,可谓弄虚作假,班干部帮违纪学生隐瞒“罪行”,可谓徇私舞弊……学生的这些做法,我们往往会视之为严重的违纪行为,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一把尺子衡量,“违纪”也许可以重新定义。  我觉得,要求“改名字”的学生值得宽容。如果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如案例中提到的课代表、学习委员、班长等,说明他们十分在意形象,“珍惜自己的羽毛”,老师高兴还来不及呢,又何须动怒?基于此类学生
期刊
范老师借“修正带”事件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他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这是我们的希望。范老师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你们这么做是错误的,你们必须记住学生行为规范,必须改正。”这太简单了,基本上属于管理行为。  范老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而且主观地认为自己平日信任的好学生“不应该”如此。这是教师的通病。事实上有些所谓好学生未必比别人诚实,他们只是更善于掩盖。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