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痤疮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青春期疾病,近10年来年龄>25岁的痤疮就诊者显著增多。该文通过对200例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青春期后痤疮可能的发病机理。200例年龄>25岁的痤疮患者中,女152例,男48例。年龄25~55岁,平均35.5岁。痤疮初发平均年龄,男17岁,女18.5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青春期疾病,近10年来年龄>25岁的痤疮就诊者显著增多。该文通过对200例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青春期后痤疮可能的发病机理。200例年龄>25岁的痤疮患者中,女152例,男48例。年龄25~55岁,平均35.5岁。痤疮初发平均年龄,男17岁,女18.5岁。
其他文献
复发性口炎(RA)是常见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免疫异常有关。其在HIV感染者中的发病率为1%~4%。损害主要在口腔,但亦可见于食管或更远的胃肠道。反应停治疗难治性HIV相关性RA通常有效,但该文报道的患者对反应停出现耐药性,改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获得了迅速而持久的疗效。
应用碱性磷酸酶和单克隆抗碱性磷酸酶方法(APAAP)对18例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活检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其中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DLE)10例(男2、女8),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8例(男1、女7)。取材时所有病例均未接受全身治疗。对照组为4例健康人。取光暴露部位皮损和光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冰冻切片,进行组化染色。
细菌性阴道病是以加特纳菌及某些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可经性传播。并可引起早产、羊水感染、产后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子宫颈癌等并发症,其原因可能与病原体合成的酶及代谢产物有关。目的多采用临床标准诊断该病,辅以实验室检查。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多采用灭滴灵和氯林可霉素,孕妇患该病以局部用药较好。
诊断并处理以尿道症状为主诉而来性病门诊就诊的男性患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检查尿道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方法,有助于筛查淋球菌和生殖支原体感染,但对于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这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低,容易漏诊。基因扩增技术对辅助诊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一定意义,但由于没有统一质量控制标准,临床上应慎用。
英国男科学会推荐在供精者中作STD筛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精者和胎儿感染STD病原体的危险。该文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四年间对妇产科预选合格的175名供精者作STD筛查的结果,作了人口统计学因素、性活动史资料的群体比较,并对该学会的STD筛查方案提出适当修改。
成人斑秃的流行病学已有充分的资料,但对儿童斑秃的流行病学调查则不足。作者报告了印度Chandigarh地区16岁以下的201例斑秃患者11年的调查结果。在1983~1993年间,共有201例儿童斑秃患者。其中男84例(占41.8%),女117例(58.2%)。0~5岁占27.9%(56/201),6~10岁39.8%(80/201),11~16岁32.3%(65/201)。病程2天至10年,平均7
作者观察了解除联合化疗(MDT)的多菌型麻风(MB)患者皮肤和神经内活菌的出现率和程度。研究对象为26例多菌型麻风(BL-LL)患者,年龄15~5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了MDT,疗程至少24个月。活检取自解除MDT后的2~6个月,以保证患者体内无循环的有效药物成分,以避免与复发或再感染混淆。
随着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组细胞因子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血液病、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一些皮肤病。细胞因子疗法可导致多种器官的毒性反应,尤其是皮肤。现就细胞因子治疗的皮肤反应进行概述。
报告1例Crohn病(节段性回肠炎)合并陪拉格。患者男,53岁,诉面部、前臂和颈等处出现光敏性瘙痒性皮疹2个月。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表面有纤细的皱纹。患者有Crohn病史7年,单独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症状,至发疹前的主要症状为腹痛,此后始有腹泻,近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有轻度下降,以致不能胜任日常工作。
该文综述了角朊细胞、激素、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影响作用,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黑素细胞的可能作用方式;还从基因水平上对黑素细胞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