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双语大班幼儿的比例及家长对幼儿今后学习语言的需求,笔者对合作市学前双语教育模式进行了调研,通过充分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以“侵入”教学模式(既学习汉语,又学习母语)是一种学前双语教育有效的方法、途径,依据本地区的条件发挥园本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
【关键词】侵入式教学 ; 藏族幼儿 ; 语言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课题(课题审批号GS[2015]GHBZ02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63-01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合作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在大范围的开展起来,学前双语教育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我们对合作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少数民族学前双语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一、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激发和鼓励幼儿想说、爱说、愿意说
首先在少数民族幼儿入园初期,为了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母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并通过“咕噜咕噜喝水了”、“洗手儿歌”“叠衣服儿歌”等会说话的“功能性墙饰”,逐渐消除陌生感,使幼儿积极融入到集体环境中。
其次,为幼儿创设一个爱说、愿说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学、自由练、自由交往,我们将新疆多元文化渗透在教育环境中,结合本土特色和主题活动内容,创设出灵活、可变、多彩、新奇,与幼儿当前的双语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的互动墙饰,将幼儿语言学习和墙面相结合,让幼儿园的每块墙都能“说话”,如在《快乐古尔邦》、《高高兴兴过端午》主题墙中,教师通过“我收集的资料”“快乐分享”、“你说我说大家说”等版块,引导幼儿与墙面积极互动,给与幼儿充分表达和体验的空间,让幼儿感受语言表达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二、遵循語言习得的规律,将双语教育目标融入到物质环境中
在主题与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教师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教育规律,结合班级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在语言区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小班教师根据班级中听不懂汉语的幼儿制作了《全家福》小书及《我爸爸、我妈妈》的挂图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喜欢参与语言区活动的兴趣。根据能够听懂但又不太主动说的幼儿,教师提供了《我爱我家》小书,来为幼儿创设共同阅读的氛围,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敢说、愿意说,同时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还根据班级中能够听懂,语言发展好的幼儿提供了《盒偶》、《手偶》语言情景讲述材料、表演区《拔萝卜》的材料进一步提高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教师还注重创造性游戏区域的创设。通过角色游戏区、结构区、表演区让全班幼儿都能融入到游戏环境,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通过幼儿之间日常生活语言的交流和角色之间的对话,实现了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探索适合于合作地区双语幼儿园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开展母语侵入式教学模式,结合本土节日、传统民间游戏,注重本土民族节日的实践活动,巩固幼儿母语水平。
1.以本土节日文化为平台,实施全母语浸入教学模式,建构节日主题活动。
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由民族教师运用母语,结合本土节日及传统民间游戏进行主题活动,巩固民族小朋友的母语水平。如在民语班主题教学《快乐的香浪节》中,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通过“萨噶达瓦节”、“旺果节”、“晒佛节”儿歌、诗歌、故事、讲述、谈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词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2.注重挖掘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幼儿。我们根据民间游戏的目标,选择“小小骆驼”,“白杨树-青杨树”,“拔萝卜”,“丢手绢”等民间游戏,在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及所含童谣的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少数民族幼儿的母语水平。教师在幼儿在玩游戏的基础上,鼓励其根据游戏的需要,创新游戏玩法,使有限的游戏资源在无限的教育需求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开展汉语侵入式教学模式,注重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课程的建构,丰富课程内涵,促进幼儿汉语发展。
借助本园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主题”活动,将幼儿语言发展目标渗透到主题活动中。在实施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主题”活动时,幼儿完全进入在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教师运用汉语来面对幼儿进行教学。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当幼儿已经对主题涉及到的词语、句子、儿歌、故事、歌曲等内容有了初步印象的之后,班级教师注重扩展和延伸主题,把与主题内容相关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游戏及家庭中作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尽可能的促使幼儿熟练的运用。如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全家福照片为切入点,通过语言活动《我的家》《我的一家人》《苹果娃娃》《我爱小动物》,社会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我是妈妈的小帮手》、《请你来做客》来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语,享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通过区域制作《水果沙拉》《美味的饼干》《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的活动,孩子们在感受动手操作快乐的同时,体验自我劳动的成功感,在“玩中学汉语”,体验听懂汉语、讲述汉语的乐趣,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发展。
总之,在民族地区开展以侵入式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而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归纳和教学效果评价,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大班藏族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琳.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04,07.
[2]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雙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
[3]孙贞丽.幼儿英语浸入式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2009,32.
【关键词】侵入式教学 ; 藏族幼儿 ; 语言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课题(课题审批号GS[2015]GHBZ02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63-01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合作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在大范围的开展起来,学前双语教育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我们对合作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少数民族学前双语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一、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激发和鼓励幼儿想说、爱说、愿意说
首先在少数民族幼儿入园初期,为了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母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并通过“咕噜咕噜喝水了”、“洗手儿歌”“叠衣服儿歌”等会说话的“功能性墙饰”,逐渐消除陌生感,使幼儿积极融入到集体环境中。
其次,为幼儿创设一个爱说、愿说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学、自由练、自由交往,我们将新疆多元文化渗透在教育环境中,结合本土特色和主题活动内容,创设出灵活、可变、多彩、新奇,与幼儿当前的双语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的互动墙饰,将幼儿语言学习和墙面相结合,让幼儿园的每块墙都能“说话”,如在《快乐古尔邦》、《高高兴兴过端午》主题墙中,教师通过“我收集的资料”“快乐分享”、“你说我说大家说”等版块,引导幼儿与墙面积极互动,给与幼儿充分表达和体验的空间,让幼儿感受语言表达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二、遵循語言习得的规律,将双语教育目标融入到物质环境中
在主题与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教师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教育规律,结合班级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在语言区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小班教师根据班级中听不懂汉语的幼儿制作了《全家福》小书及《我爸爸、我妈妈》的挂图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喜欢参与语言区活动的兴趣。根据能够听懂但又不太主动说的幼儿,教师提供了《我爱我家》小书,来为幼儿创设共同阅读的氛围,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敢说、愿意说,同时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还根据班级中能够听懂,语言发展好的幼儿提供了《盒偶》、《手偶》语言情景讲述材料、表演区《拔萝卜》的材料进一步提高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教师还注重创造性游戏区域的创设。通过角色游戏区、结构区、表演区让全班幼儿都能融入到游戏环境,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通过幼儿之间日常生活语言的交流和角色之间的对话,实现了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探索适合于合作地区双语幼儿园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开展母语侵入式教学模式,结合本土节日、传统民间游戏,注重本土民族节日的实践活动,巩固幼儿母语水平。
1.以本土节日文化为平台,实施全母语浸入教学模式,建构节日主题活动。
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由民族教师运用母语,结合本土节日及传统民间游戏进行主题活动,巩固民族小朋友的母语水平。如在民语班主题教学《快乐的香浪节》中,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通过“萨噶达瓦节”、“旺果节”、“晒佛节”儿歌、诗歌、故事、讲述、谈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词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2.注重挖掘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幼儿。我们根据民间游戏的目标,选择“小小骆驼”,“白杨树-青杨树”,“拔萝卜”,“丢手绢”等民间游戏,在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及所含童谣的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少数民族幼儿的母语水平。教师在幼儿在玩游戏的基础上,鼓励其根据游戏的需要,创新游戏玩法,使有限的游戏资源在无限的教育需求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开展汉语侵入式教学模式,注重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课程的建构,丰富课程内涵,促进幼儿汉语发展。
借助本园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主题”活动,将幼儿语言发展目标渗透到主题活动中。在实施本土化“融合式、探索型主题”活动时,幼儿完全进入在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教师运用汉语来面对幼儿进行教学。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当幼儿已经对主题涉及到的词语、句子、儿歌、故事、歌曲等内容有了初步印象的之后,班级教师注重扩展和延伸主题,把与主题内容相关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游戏及家庭中作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尽可能的促使幼儿熟练的运用。如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全家福照片为切入点,通过语言活动《我的家》《我的一家人》《苹果娃娃》《我爱小动物》,社会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我是妈妈的小帮手》、《请你来做客》来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语,享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通过区域制作《水果沙拉》《美味的饼干》《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的活动,孩子们在感受动手操作快乐的同时,体验自我劳动的成功感,在“玩中学汉语”,体验听懂汉语、讲述汉语的乐趣,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发展。
总之,在民族地区开展以侵入式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而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归纳和教学效果评价,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大班藏族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琳.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04,07.
[2]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雙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08.
[3]孙贞丽.幼儿英语浸入式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