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事实证明,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必然大有收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而切实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授之以渔,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正是研究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学能得法,学有成效,这样方能终生受益。
当代教育家,语文教坛“怪圣”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六个一”(看一篇文章,写一篇笔记,写一篇日记……)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语文教学思想,都体现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亮点。习惯养成了,便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法国著名生物科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习惯,有效的方法,能使人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布鲁纳与教育家赞科夫在教育理论上的相近点就是“重现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亦如布鲁纳本人所说:“如果促使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就能使我们这个处于手工艺和社会异常复杂的时代的民主国家,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鉴于以上理论上的认识,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实际,面对习惯培养迫在眉睫的必然趋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学生坚持常规训练的习惯
首先是自学常规习惯。引发指导学生平时注重自学,多多读书,读书必专心。
朗读时,边读边点出生字和多音多义字,画出新词,关键句和难点,批注修辞句,读完后查字典,给生字注音,注上新词词义,对照文章内容查看是否恰当。默读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分清段落层次,赏析重点语段。再读时,边读边摘知识中的疑点,且能发散思维,摘要写出阅读感受。
其次是课堂常规习惯。要求学生“细听、慎思、勤记、明说”。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细听”,就是细听老师提出的要点和总结的重点,倾听同学发言的异同点。“慎思”,就是仔细思考老师提问和同学发言,严密组织发言的腹稿。“勤记”,就是勤记老师讲课的要点,知识中的难点和随时发现的疑点。“明说”,指的是课堂发言,用普通话明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是书写常规习惯。依据中考书写要求:正确、规范、美观。我要求学生做到“清、齐、准、快”。清,字迹端正,标点正确,不乱涂乱画;齐,行款整齐;准,字写得准确无误,不要多划少划,似是而非;快,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二、培养学生实行“六步”、“六想”的习惯
“六步法”即:(一)初知。通读全文,抓住初读后的整体感受,形成初读印象,把字词句篇各方面存疑的地方标记出来。(二)求通。“自求得之”,边读边想,以求自通;对“求通来得”的存疑问题,组织好表述语言,准备议论。(三)析疑。大胆质疑并注意倾听和争取解答别人(包括教师)的问题,还要随时准备答辩。(四)深究。根据教师启示,进一步精读深思,发表自己深究的成果与发现,并对别人的发现加以评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再对课文的精妙处作欣赏性阅读,领悟作者用心,受到熏陶感染。(五)整理。回顾、分析、总结、分门别类地整理知识,做好笔记,使知识技能系统化、序列化。(六)熟记。运用多种联系方式和手段,巩固熟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促其内化,迁移,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六想法”就是:(一)想一想:这篇课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二)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精心选材和活用材料的?作者的思路怎样?本篇谋篇布局上,组织结构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三)想一想:本课在字、词、句、段,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传神之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艺术特点?(四)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哪些重点段、中心句和关键词语来表现。(五)想一想:课文后面编者设计的训练题与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处理?(六)想一想:应读哪些课外书籍或篇目,以精通和加强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学生采取“分四类”、“用四读”的学习习惯
为了开扩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应认真组织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大力提高课外阅读活动的效应。课外阅读,着重指导学生形成“分四类”、“用四读”的习惯。
“分四类”,就是将杂志和图书按其性质和体裁分为:新闻类、科普类、课程辅导类、文学类。
“用四读”,就是新闻类采用“浏览法”阅读;科普类采用“泛览法”阅读。
课程辅导类采用“研读法”阅读;文学类采用“速览法”阅读。不同类的书籍搭配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阅读量会大大提高,阅读时间也会得到合理安排,阅读轻松又高效。
总之,课外阅读不能将一大堆报刊杂志和图书丢给学生了事,应该给予正确、积极的指导,并要求做摘记、笔记,读后感等,定期交流,以利提高,形成习惯,不断累积,定会喜获丰收。■
正确而切实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授之以渔,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正是研究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学能得法,学有成效,这样方能终生受益。
当代教育家,语文教坛“怪圣”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六个一”(看一篇文章,写一篇笔记,写一篇日记……)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语文教学思想,都体现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亮点。习惯养成了,便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法国著名生物科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习惯,有效的方法,能使人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布鲁纳与教育家赞科夫在教育理论上的相近点就是“重现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亦如布鲁纳本人所说:“如果促使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就能使我们这个处于手工艺和社会异常复杂的时代的民主国家,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鉴于以上理论上的认识,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实际,面对习惯培养迫在眉睫的必然趋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学生坚持常规训练的习惯
首先是自学常规习惯。引发指导学生平时注重自学,多多读书,读书必专心。
朗读时,边读边点出生字和多音多义字,画出新词,关键句和难点,批注修辞句,读完后查字典,给生字注音,注上新词词义,对照文章内容查看是否恰当。默读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分清段落层次,赏析重点语段。再读时,边读边摘知识中的疑点,且能发散思维,摘要写出阅读感受。
其次是课堂常规习惯。要求学生“细听、慎思、勤记、明说”。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细听”,就是细听老师提出的要点和总结的重点,倾听同学发言的异同点。“慎思”,就是仔细思考老师提问和同学发言,严密组织发言的腹稿。“勤记”,就是勤记老师讲课的要点,知识中的难点和随时发现的疑点。“明说”,指的是课堂发言,用普通话明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是书写常规习惯。依据中考书写要求:正确、规范、美观。我要求学生做到“清、齐、准、快”。清,字迹端正,标点正确,不乱涂乱画;齐,行款整齐;准,字写得准确无误,不要多划少划,似是而非;快,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二、培养学生实行“六步”、“六想”的习惯
“六步法”即:(一)初知。通读全文,抓住初读后的整体感受,形成初读印象,把字词句篇各方面存疑的地方标记出来。(二)求通。“自求得之”,边读边想,以求自通;对“求通来得”的存疑问题,组织好表述语言,准备议论。(三)析疑。大胆质疑并注意倾听和争取解答别人(包括教师)的问题,还要随时准备答辩。(四)深究。根据教师启示,进一步精读深思,发表自己深究的成果与发现,并对别人的发现加以评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再对课文的精妙处作欣赏性阅读,领悟作者用心,受到熏陶感染。(五)整理。回顾、分析、总结、分门别类地整理知识,做好笔记,使知识技能系统化、序列化。(六)熟记。运用多种联系方式和手段,巩固熟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促其内化,迁移,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六想法”就是:(一)想一想:这篇课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二)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精心选材和活用材料的?作者的思路怎样?本篇谋篇布局上,组织结构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三)想一想:本课在字、词、句、段,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传神之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艺术特点?(四)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哪些重点段、中心句和关键词语来表现。(五)想一想:课文后面编者设计的训练题与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处理?(六)想一想:应读哪些课外书籍或篇目,以精通和加强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学生采取“分四类”、“用四读”的学习习惯
为了开扩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应认真组织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大力提高课外阅读活动的效应。课外阅读,着重指导学生形成“分四类”、“用四读”的习惯。
“分四类”,就是将杂志和图书按其性质和体裁分为:新闻类、科普类、课程辅导类、文学类。
“用四读”,就是新闻类采用“浏览法”阅读;科普类采用“泛览法”阅读。
课程辅导类采用“研读法”阅读;文学类采用“速览法”阅读。不同类的书籍搭配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阅读量会大大提高,阅读时间也会得到合理安排,阅读轻松又高效。
总之,课外阅读不能将一大堆报刊杂志和图书丢给学生了事,应该给予正确、积极的指导,并要求做摘记、笔记,读后感等,定期交流,以利提高,形成习惯,不断累积,定会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