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的骄子“行派艺术”大师——行斌

来源 :艺术观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和谐’的音符,“行派艺术”红遍了整个中国,并走向了世界。
  众所周知,历代大学者、艺术大家在生前并没有求发达之想,但他们藏之名山的著述与创造却传之后世并泽被后代!但那已是封建的旧中国的老黄历了!而今,日益强盛的中国正以博大的胸怀及‘和谐盛世’的包容性造就着一代代中华骄子。正如行斌大师经常强调的:“党中央倡导的‘和谐社会’乃艺术家艺术创造之精神源泉。因为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和谐’!同时中国艺术又与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是融为一体的。艺术家只有以积极a向上的精神风貌、广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兼容并包,才能将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其艺术创造展示给人类!”透过大师的肺腑之声,我们清晰地看到:行斌这样的著名学者和一代艺术大师数十年如一日苦心打造的“行派艺术”,正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现代美术史及其‘和谐盛世’之有力见证和缩影!
  

其他文献
唐伯法,1939年生,湖南省石门人。大学文化。湖南省石门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德市美术家协会、常德市书画院顾问。从事群众美术工作三十多年,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工作者。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和艺术博览会,并获好评。个人业绩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大型辞书。
期刊
韩子龙,大连人  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同年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连富教授  2004年石雕作品《羞涩》入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雕塑展  2006年作品《舞》于鲁迅美术学院大地展厅展出  2008年作品《子龙》入围全国2008届高校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并刊登于《雕塑》杂志上发表  2008年作品《子龙》受邀参加第二届长春国际雕塑大会,参展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品展”展
期刊
胡贵明,1961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任内蒙古通辽市电视台主任编辑(副教授)。其油画多以表现蒙古族生活的草原风情为题材。
期刊
今日的绘画,回顾它的历史,它的构成,它的技巧,总是被不同的艺术家再次探讨。中国水墨画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绘画来诠释内在精神,远不同于西方美学只通过对形式的仿造来表达想法。于大伟的绘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西方绘画的形式和色彩,并再现于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参照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再创造出一个由西方和东方风格交汇的独特作品。   于大伟的中国水墨画浸润且保留的空间是鲜活的,纯洁的,颤动的色彩,用一个词
期刊
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在西方,它的生成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现代艺术在中国落地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现代社会环境。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界将学习西方现代画派的绘画称作“新派画”,以区别于古典写实绘画。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家陆续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及其作品。到30年代初期,“新派画”在西画界已堪与古典写实风格分庭抗礼。在当时美术院校学习绘画的青年人
期刊
应歧 1960年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  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六届研究生课程班  现任广东“礼赞自然”油画风景研究会会长  作品多被中外媒体介绍,并被中外机构及友人收藏  艺术活动  1996年12月《河南画报》专栏介绍  1999年广州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个展  1999年6月访问香港  1999年7月《艺术界》专栏介绍  2000年5月法国巴黎现代
期刊
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用线。所以,线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张力,如果要探索中国画艺术特点必须先从“线”的研究开始。线的张力大致从二三个方面探索。   线在中国画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国画主要讲究“用笔”、 “用墨",所谓的“用笔”、“用墨”关键是用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主要用线来塑造物象,线也是中国画笔墨语言,同时,线在表现造型更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画中线描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一、
期刊
孙青山,1956年出生于青岛。1976年参加工作,从事工艺品设计及产品开发,设计的产品曾在全国获奖。由于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书画、摄影、雕刻等。1990年考入青岛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至今创作了大量作品,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近几年,专攻油画的创作,经营青山画室。在2008年7月青岛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中获得一等奖,并在有线电视展播。
期刊
  
期刊
被中外艺术界誉为划时代人物的“行派艺术”大师——行斌,系闻名中外的国学大家、著名书画篆刻家,鉴赏家、收藏家、赏石家,并以诗、书、画、印并誉海内外。其作品开山启后,蕴籍勃勃,格高韵古、雅致夺人!所独创:“金石造像画”(具有‘金石味’的西洋具像式和中国汉画像式两种风格)画种、“藤篆”书体(‘借藤蔓作体’,‘取秦篆为骨’而自创之书体)及其独特之“篆刻‘印屏’”深得国内外艺术界专家、权威的高度评价。被海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