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续百年的神话
1903年,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影片《火车大劫案》,在当时引起轰动。影片虽然只有8分钟,但首次运用了分镜头,创造了剪辑技巧,让影片充满悬念,特别是最后歹徒面对银幕开枪的镜头,极具震撼力。这部片子成了西部片史上一座里程碑,从此,银幕上开始上演一个又一个的西部神话。
1930年,《西马龙》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西部片。1939年,被影迷们称为西部片“经典中的经典”的《关山飞渡》面世,这部影片情节紧凑,场景集中,尤其是那场印地安人追逐驿站马车的戏惊心动魄,堪称影史最佳动作场面之一。到了1952年,《正午》开创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的长度和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长度几乎一模一样,观众可以对着表看。之后的《西部开拓史》不但是奥斯卡的大赢家,而且还采用了3台摄影机拍摄的超级宽银幕系统,让影像壮观无比。1969年,《真正的勇敢》让男主角约翰·韦恩终于登上影帝宝座,《虎豹小霸王》奠定了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的巨星地位,而山姆·佩金伯的《流寇志》彻底颠覆了西部片传统模式,片中的主角们不再是正义的牛仔,而是一群土匪,让影迷们耳目一新。
接下来,在沉寂了20年之后,1990年的《与狼共舞》石破天惊地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奥斯卡大奖。又过了3年,老牛仔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不可饶恕》再夺奥斯卡最佳影片。进入新的世纪,西部片也有了新的变化,影片节奏更快了,传统西部片的元素少了,但无论怎样变,西部片延续了近百年的神话始终都印刻在影迷的心中。
“荒凉的西部小镇,在空旷的街道上两个牛仔面对面地站着,间隔三十步。他们相互凝视很久后,两人几乎同时拔枪。“呯呯”两声过后,一个牛仔摇晃了几下,扑倒在地。胜者把左轮手枪在手中转几个圈后插回枪套,转身上马向远方缓缓走去……The end!一部典型的西部片结束了。”这是一段引自网络的文字将西部片描述得非常形象。
所谓西部片,也叫牛仔片。它是一种古老的电影片种,几乎和电影诞生在同一时期。在电影技术刚传入美国不久,一些美国电影片中就出现了西部和印第安人的影像。从一百多年以前开始,西部片就带着它的史诗情怀走向影迷的心中,直至今日,它依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大批影迷的喜爱。
有枪、有马、有美女
如果你看过很多西部片就会发现,一部标准的西部片是少不了那些基本元素的:一个正在悄然繁盛的小镇,这里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开拓者,他们是西部片中的看客角色,是衬托英雄的芸芸众生,也是西部开拓的真正实践者。他们偶尔会卷入那些惊险的斗争中去,但大多数时候不会;木质的酒吧栅门,高度在腰稍上,可以供看客倚在上面往街道上瞧热闹,推开后会自动回复原状;几个从未上学的小孩,四处野,关键角色出场时,他们负责上去搭话,推荐旅舍以及喂马等等。另外还有最经典的:枪、马、美女。
演员约翰·韦恩说:“在西部片中,牛仔可以没有表情,可以不说话,但是枪却不能不响。”这句话概况了枪对于西部片的作用。挂在马背上的长枪、别在腰上的手枪,在西部片中,它们是身份的象征,是贯穿西部片始终的最为关键的道具。出枪的快慢以及身手,决定了斗争双方的输赢。没有枪的牛仔,就像卸了爪牙的老虎。枪是正反面角色都离不开的,而马亦然。马是荒原孤旅时,与关键角色相伴相依体现英雄气概微妙一面的最好道具。它们往往能听懂主人的口哨,在关键时候有精彩表现,为影片增加温情与气概。至于美女,这是几乎所有电影都缺少不了的元素,但西部片中的美女们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主角,她们在爱情中必须习惯毫无希望地等待,甚至没有人在乎她们是不是等待,但她们保留了让这些牛仔英雄回归的希望。
开发西部的史诗
有枪、有马、有美女,这是西部片最基本的经典元素。但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话。可以说,西部片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反映的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西部开化和荒野的消失是西部片中两个最关键的要素。西部片中的牛仔们总是不愿真正接受所谓的开化文明,渴望着在狂野的西部自由纵马驰骋。他们带着自身躁动和粗狂的本能,是美国西部边民的典型代表。然而,牛仔枪手总是身处两种价值观对立中心的事实,恰恰代表西部边疆神话中的意识形态冲突,西部片主人公的模棱两可实际上透露了美国人自身对于西部的暧昧性。开化西部意味着放弃西部代表的自由,包括个性自由,美国为国家的团结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也许,西部片的走红正反映了美国对西部边疆的迷恋,或者说,是美国人对于新生事物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更狠的英雄、更酷的坏蛋、更多的枪火
当正统西部片中的英雄牛仔们赚尽了人气也逐渐惹得人们开始审美疲劳的时候,另外一批人要创新,那是必然的事情。他们的新路子就是:更酷、更狠、更大胆。
猛料越多越带感
那些模式化的西部片稍显颓势,聪明的电影人就开始挖掘电影其他的卖点了。他们不花大把的钞票,也不请大明星,但幸运的是,他们大胆的创新让西部片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变得更带感、更古怪、猛料更多。与最初的西部片痴迷于19世纪的拓荒神话不同,这批影片突破了困于历史的窠臼,它们的故事背景看上去古里古怪。影片里也有小镇,但往往十分摩登,街上跑的是汽车、广播十分普及,也不缺少衣冠楚楚的商人,不过一旦出了城市,却又成了奔驰着骏马的老西部的天下,现代与蛮荒的两个世界竟十分自然地出现在一部影片里;影片的角色定位似乎也不再那么黑白分明,英雄也许有着不堪的历史,而坏蛋却酷得令人心动。比如影片《最后的歹徒》,片中的英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银行劫犯,他回到家乡,与当年抓捕自己的警长联手挫败匪徒。这样既是英雄又是囚犯的人物设计虽然荒诞,但又真实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而枪林弹雨、血腥打斗更是男影迷的最爱,英雄情结与豪放不羁的情怀,甚至暴力倾向的刺激,更能牢牢抓住人心。 暴力血腥和喜剧无厘头
骄傲的美国人一定不愿意承认外来者能拍出经典的西部片,但一个叫塞尔乔·莱奥内的意大利导演拍摄了《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和《西部往事》后,他们汗颜了。再往后,欧洲很多的国家出现了西部片,连日本人也跟风拍了《寿喜烧西部片》这样一部号称向西部片致敬的影片。它们不像美国西部片那样浪漫,也不以追逐、动作为主,而是注意渲染气氛和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那些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依靠高明的技术实力和聪明的头脑取胜,他们崇尚智慧,那些身体强壮、表情凶恶的家伙往往一出现就会被干掉。他们有着自己的代号或绰号,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仿佛现代城市某个街区的打仔和混混。他们不是无往不胜的大力神,而是依靠技术和智慧的快枪手。当观众厌倦了史诗片的“肌肉型英雄”时,“大脑型英雄”便红了起来时。当然,暴力和喜剧仍然是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比如《小侠丽塔》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扮男装的游侠,她只为钱活着,这是最早的“无厘头”电影;另外,西部片中的断手、断指、瞎眼、绞刑、断头、活埋和五马分尸,既残酷又震撼,“我会创造更多的死法,我有一百万种死法。”这是西部片导演亲口说出的话。正是这种随意、颠覆传统和百无禁忌,受到了年轻人的垂青。
中西“混血儿”——中国的西部片
关于中国有没有真正的西部片这个话题,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西部片,有人说《可可西里》《龙门客栈》《三枪拍案惊奇》这些电影就是典型的中国西部片。如果一定要去套美国西部片的定义,那么中国当然没有西部片。中国人体会不了美国人开发西部的情怀,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西部,有我们的黄土高坡和戈壁滩,而我们的所谓西部片中也有很多与美国西部片相似的元素,比如荒芜与落寞、发展与希望,正义与邪恶……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西部片是种电影“混血儿”。
油泼面、红脸蛋——缺不了的元素
美国西部片有他们的经典元素,中国西部片也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地域人文元素,这些元素让中国的西部片拥有着它们特有的风貌:首先是油泼面,“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三枪》和《白鹿原》中那一碗油泼面。千万别低估了这面在西北的地位,对以面食为天的西北人来说,这一碗调了辣子、伴了葱花的劲道面条,绝对敌得过鱼翅燕窝。“一抹高原红,一股西北情。” 西北女性的红脸蛋,也常以极为淳朴的形态出现在各类西部电影当中,即便这并不是所有身处西部的女性共有特征,但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一个标签。特殊的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原红的出现,而当这些女性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以红扑的脸蛋、干裂的嘴唇、大红的头巾的形象出现时,这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独属于西部;“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那里刮过。”《黄土地》《双旗镇刀客》中黄土高坡的画面也是中国西部片最常见的画面。一曲《黄土高坡》唱尽了豪气,人的渺小、黄土的沉重、自然的伟大,配合上唢呐的悲鸣,一曲西部的歌谣就此唱响;另外,窑洞、社火、秦腔、大红腰鼓,都是中国西部片最爱的元素,它们都是中国西部片表达影片内涵的意象。
由“土”向“酷”的转变
中国西部片的名称自然是借鉴美国的,但美国西部片的主题是征服西部,他们需要英雄,而中国西部片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是现实主义的。
有人说美国的西部片那才叫“酷”,而中国西部片一般都很“土”。但近几年来,中国的西部片也在慢慢蜕变。像《无人区》《麦田》《让子弹飞》这些很受关注的影片,都不再以漫天黄尘荒芜景象、衣衫褴褛的主人公、愚昧或者原始的爱情作为卖点。它们被融入了更多新的内涵,无论是造型还是画面,都在由“土”向“酷”转变着,而且大多都有着非常精彩的喜剧元素,给影迷们带来了很多观影的快乐。
尽管美国西部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片种,但我们也有着类似美国西部“开阔的荒野、封闭的驿车和黑暗的小镇”这样的环境,也有许多西部传奇,这都是中国西部片发展的便利条件。或许,中国西部片的未来也可以很“酷”,这是个美好的期许。
1903年,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影片《火车大劫案》,在当时引起轰动。影片虽然只有8分钟,但首次运用了分镜头,创造了剪辑技巧,让影片充满悬念,特别是最后歹徒面对银幕开枪的镜头,极具震撼力。这部片子成了西部片史上一座里程碑,从此,银幕上开始上演一个又一个的西部神话。
1930年,《西马龙》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西部片。1939年,被影迷们称为西部片“经典中的经典”的《关山飞渡》面世,这部影片情节紧凑,场景集中,尤其是那场印地安人追逐驿站马车的戏惊心动魄,堪称影史最佳动作场面之一。到了1952年,《正午》开创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的长度和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长度几乎一模一样,观众可以对着表看。之后的《西部开拓史》不但是奥斯卡的大赢家,而且还采用了3台摄影机拍摄的超级宽银幕系统,让影像壮观无比。1969年,《真正的勇敢》让男主角约翰·韦恩终于登上影帝宝座,《虎豹小霸王》奠定了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的巨星地位,而山姆·佩金伯的《流寇志》彻底颠覆了西部片传统模式,片中的主角们不再是正义的牛仔,而是一群土匪,让影迷们耳目一新。
接下来,在沉寂了20年之后,1990年的《与狼共舞》石破天惊地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奥斯卡大奖。又过了3年,老牛仔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不可饶恕》再夺奥斯卡最佳影片。进入新的世纪,西部片也有了新的变化,影片节奏更快了,传统西部片的元素少了,但无论怎样变,西部片延续了近百年的神话始终都印刻在影迷的心中。
“荒凉的西部小镇,在空旷的街道上两个牛仔面对面地站着,间隔三十步。他们相互凝视很久后,两人几乎同时拔枪。“呯呯”两声过后,一个牛仔摇晃了几下,扑倒在地。胜者把左轮手枪在手中转几个圈后插回枪套,转身上马向远方缓缓走去……The end!一部典型的西部片结束了。”这是一段引自网络的文字将西部片描述得非常形象。
所谓西部片,也叫牛仔片。它是一种古老的电影片种,几乎和电影诞生在同一时期。在电影技术刚传入美国不久,一些美国电影片中就出现了西部和印第安人的影像。从一百多年以前开始,西部片就带着它的史诗情怀走向影迷的心中,直至今日,它依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大批影迷的喜爱。
有枪、有马、有美女
如果你看过很多西部片就会发现,一部标准的西部片是少不了那些基本元素的:一个正在悄然繁盛的小镇,这里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开拓者,他们是西部片中的看客角色,是衬托英雄的芸芸众生,也是西部开拓的真正实践者。他们偶尔会卷入那些惊险的斗争中去,但大多数时候不会;木质的酒吧栅门,高度在腰稍上,可以供看客倚在上面往街道上瞧热闹,推开后会自动回复原状;几个从未上学的小孩,四处野,关键角色出场时,他们负责上去搭话,推荐旅舍以及喂马等等。另外还有最经典的:枪、马、美女。
演员约翰·韦恩说:“在西部片中,牛仔可以没有表情,可以不说话,但是枪却不能不响。”这句话概况了枪对于西部片的作用。挂在马背上的长枪、别在腰上的手枪,在西部片中,它们是身份的象征,是贯穿西部片始终的最为关键的道具。出枪的快慢以及身手,决定了斗争双方的输赢。没有枪的牛仔,就像卸了爪牙的老虎。枪是正反面角色都离不开的,而马亦然。马是荒原孤旅时,与关键角色相伴相依体现英雄气概微妙一面的最好道具。它们往往能听懂主人的口哨,在关键时候有精彩表现,为影片增加温情与气概。至于美女,这是几乎所有电影都缺少不了的元素,但西部片中的美女们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主角,她们在爱情中必须习惯毫无希望地等待,甚至没有人在乎她们是不是等待,但她们保留了让这些牛仔英雄回归的希望。
开发西部的史诗
有枪、有马、有美女,这是西部片最基本的经典元素。但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话。可以说,西部片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反映的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西部开化和荒野的消失是西部片中两个最关键的要素。西部片中的牛仔们总是不愿真正接受所谓的开化文明,渴望着在狂野的西部自由纵马驰骋。他们带着自身躁动和粗狂的本能,是美国西部边民的典型代表。然而,牛仔枪手总是身处两种价值观对立中心的事实,恰恰代表西部边疆神话中的意识形态冲突,西部片主人公的模棱两可实际上透露了美国人自身对于西部的暧昧性。开化西部意味着放弃西部代表的自由,包括个性自由,美国为国家的团结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也许,西部片的走红正反映了美国对西部边疆的迷恋,或者说,是美国人对于新生事物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更狠的英雄、更酷的坏蛋、更多的枪火
当正统西部片中的英雄牛仔们赚尽了人气也逐渐惹得人们开始审美疲劳的时候,另外一批人要创新,那是必然的事情。他们的新路子就是:更酷、更狠、更大胆。
猛料越多越带感
那些模式化的西部片稍显颓势,聪明的电影人就开始挖掘电影其他的卖点了。他们不花大把的钞票,也不请大明星,但幸运的是,他们大胆的创新让西部片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变得更带感、更古怪、猛料更多。与最初的西部片痴迷于19世纪的拓荒神话不同,这批影片突破了困于历史的窠臼,它们的故事背景看上去古里古怪。影片里也有小镇,但往往十分摩登,街上跑的是汽车、广播十分普及,也不缺少衣冠楚楚的商人,不过一旦出了城市,却又成了奔驰着骏马的老西部的天下,现代与蛮荒的两个世界竟十分自然地出现在一部影片里;影片的角色定位似乎也不再那么黑白分明,英雄也许有着不堪的历史,而坏蛋却酷得令人心动。比如影片《最后的歹徒》,片中的英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银行劫犯,他回到家乡,与当年抓捕自己的警长联手挫败匪徒。这样既是英雄又是囚犯的人物设计虽然荒诞,但又真实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而枪林弹雨、血腥打斗更是男影迷的最爱,英雄情结与豪放不羁的情怀,甚至暴力倾向的刺激,更能牢牢抓住人心。 暴力血腥和喜剧无厘头
骄傲的美国人一定不愿意承认外来者能拍出经典的西部片,但一个叫塞尔乔·莱奥内的意大利导演拍摄了《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和《西部往事》后,他们汗颜了。再往后,欧洲很多的国家出现了西部片,连日本人也跟风拍了《寿喜烧西部片》这样一部号称向西部片致敬的影片。它们不像美国西部片那样浪漫,也不以追逐、动作为主,而是注意渲染气氛和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那些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依靠高明的技术实力和聪明的头脑取胜,他们崇尚智慧,那些身体强壮、表情凶恶的家伙往往一出现就会被干掉。他们有着自己的代号或绰号,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仿佛现代城市某个街区的打仔和混混。他们不是无往不胜的大力神,而是依靠技术和智慧的快枪手。当观众厌倦了史诗片的“肌肉型英雄”时,“大脑型英雄”便红了起来时。当然,暴力和喜剧仍然是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比如《小侠丽塔》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扮男装的游侠,她只为钱活着,这是最早的“无厘头”电影;另外,西部片中的断手、断指、瞎眼、绞刑、断头、活埋和五马分尸,既残酷又震撼,“我会创造更多的死法,我有一百万种死法。”这是西部片导演亲口说出的话。正是这种随意、颠覆传统和百无禁忌,受到了年轻人的垂青。
中西“混血儿”——中国的西部片
关于中国有没有真正的西部片这个话题,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西部片,有人说《可可西里》《龙门客栈》《三枪拍案惊奇》这些电影就是典型的中国西部片。如果一定要去套美国西部片的定义,那么中国当然没有西部片。中国人体会不了美国人开发西部的情怀,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西部,有我们的黄土高坡和戈壁滩,而我们的所谓西部片中也有很多与美国西部片相似的元素,比如荒芜与落寞、发展与希望,正义与邪恶……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西部片是种电影“混血儿”。
油泼面、红脸蛋——缺不了的元素
美国西部片有他们的经典元素,中国西部片也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地域人文元素,这些元素让中国的西部片拥有着它们特有的风貌:首先是油泼面,“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三枪》和《白鹿原》中那一碗油泼面。千万别低估了这面在西北的地位,对以面食为天的西北人来说,这一碗调了辣子、伴了葱花的劲道面条,绝对敌得过鱼翅燕窝。“一抹高原红,一股西北情。” 西北女性的红脸蛋,也常以极为淳朴的形态出现在各类西部电影当中,即便这并不是所有身处西部的女性共有特征,但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一个标签。特殊的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原红的出现,而当这些女性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以红扑的脸蛋、干裂的嘴唇、大红的头巾的形象出现时,这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独属于西部;“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那里刮过。”《黄土地》《双旗镇刀客》中黄土高坡的画面也是中国西部片最常见的画面。一曲《黄土高坡》唱尽了豪气,人的渺小、黄土的沉重、自然的伟大,配合上唢呐的悲鸣,一曲西部的歌谣就此唱响;另外,窑洞、社火、秦腔、大红腰鼓,都是中国西部片最爱的元素,它们都是中国西部片表达影片内涵的意象。
由“土”向“酷”的转变
中国西部片的名称自然是借鉴美国的,但美国西部片的主题是征服西部,他们需要英雄,而中国西部片更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是现实主义的。
有人说美国的西部片那才叫“酷”,而中国西部片一般都很“土”。但近几年来,中国的西部片也在慢慢蜕变。像《无人区》《麦田》《让子弹飞》这些很受关注的影片,都不再以漫天黄尘荒芜景象、衣衫褴褛的主人公、愚昧或者原始的爱情作为卖点。它们被融入了更多新的内涵,无论是造型还是画面,都在由“土”向“酷”转变着,而且大多都有着非常精彩的喜剧元素,给影迷们带来了很多观影的快乐。
尽管美国西部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片种,但我们也有着类似美国西部“开阔的荒野、封闭的驿车和黑暗的小镇”这样的环境,也有许多西部传奇,这都是中国西部片发展的便利条件。或许,中国西部片的未来也可以很“酷”,这是个美好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