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如何使用好课标实验教材,结合几年实验的切身体会,从课改理念、实验困扰、内容把握、教材衔接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第一批课改实验区的一线教师,结合近三年来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谈谈如何把握课标教材.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改实验;把握教材;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1.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2.怎样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研读《课标》,不应只是进入课改实验时浏览一遍,而应当做到: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前,查阅《课标》中相应模块的内容标准;在各章节的教学时,查阅《课标》中相应章节的内容标准;在各次命题等教学评价时,查阅《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遇到种种疑惑时,翻翻《课标》.例如,模块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相关的一些判定定理,是否还需要像大纲教材一样进行严格的证明,我们查《课标》之后可以明确得知,有些判定定理只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来即可,并不需要加以证明.
3.课改理念到底是哪些: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讲授知识,而应当是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甚至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所以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课改实验收效良好的保障.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如下课改理念的贯彻:
二、严格遵循课程要求,减少随意超标教学:
1.违背课程标准的原因:
课改实验,继承了大纲教材的若干优点,涌现了一些崭新的理念,与大纲教材体系最大的区别是“螺旋式上升”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
“螺旋式上升”能根據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使本学科内容不断地拓展与加深,并在知识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复习和强化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它不再像大纲教材的分科安排,体现出知识体系上的逻辑性,造成了本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教过大纲教材的老师,由于教学习惯与思维定势的原因,许多新的内容难以接受,所以也造成或多或少地违背《课标》中的一些要求.新课标教辅资料蜂拥而上,可以说其中很多是滥竽充数,超纲现象十分严重,师生在使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
2.遵循课程标准的成功体会:
我校在近三年的课改实验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模块顺序进行教学,切身的体会是并没有遇到绊脚石,相反教师没有乱阵脚,也培养了学生稳扎稳打的学习风气.我们也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①中,教辅资料上所有涉及不等式超纲的题都删掉;在必修③古典概型的教学中,不补充排列组合的计算,而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利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解答的实例,但不上升到计数原理;在选修系列中讲授椭圆与双曲线时,所有关于准线的题(课标不作要求)也坚决不涉及.在高三复习中,算法案例没有纳入考试大纲,所以只能把算法案例的题以新定义类型等创新问题呈现,当然在必修③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算法案例的教学,因为它是一种算法思想的熏陶.
三、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认真对待教材中的众多栏目:
由于课程标准的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知识点讲解上大同小异,编写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栏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人教A版的教材设置了“观察”、“思考”、“问题”、“探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给人的感觉是琳琅满目.部分教师只重视教材正文部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这些栏目的价值.通过这些栏目,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得以改进.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3.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变革,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首先需要抓好学法的指导,其次在教材处理上下一点功夫,估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难以接受的内容,可以低起点、多梯度地组织教学.
2.教材本身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新课标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在下一阶段的知识的学习中,必须以前一阶段的知识为基础.比如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地回顾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类比平面向量,推广学习空间向量.同时,立体几何中有关空间角度和距离的概念及几何法,都可以通过1~2个题的渗透来达到回忆强化效果.
新课标教材因为课程标准限制的原因,也客观存在一些弱点,如古典概型中的概率计算,教材只停留在事件个数由例举分析得到.大量这样的练习,增大了例举的困难,且耗时费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例题或习题解法的讲授为载体,适当补充两个计数原理的计算方式,不一定要提出计数原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章建跃,A版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试教通讯》2006年第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改实验;把握教材;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1.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2.怎样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研读《课标》,不应只是进入课改实验时浏览一遍,而应当做到: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前,查阅《课标》中相应模块的内容标准;在各章节的教学时,查阅《课标》中相应章节的内容标准;在各次命题等教学评价时,查阅《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遇到种种疑惑时,翻翻《课标》.例如,模块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相关的一些判定定理,是否还需要像大纲教材一样进行严格的证明,我们查《课标》之后可以明确得知,有些判定定理只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来即可,并不需要加以证明.
3.课改理念到底是哪些: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讲授知识,而应当是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甚至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所以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课改实验收效良好的保障.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如下课改理念的贯彻:
二、严格遵循课程要求,减少随意超标教学:
1.违背课程标准的原因:
课改实验,继承了大纲教材的若干优点,涌现了一些崭新的理念,与大纲教材体系最大的区别是“螺旋式上升”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
“螺旋式上升”能根據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使本学科内容不断地拓展与加深,并在知识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复习和强化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它不再像大纲教材的分科安排,体现出知识体系上的逻辑性,造成了本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教过大纲教材的老师,由于教学习惯与思维定势的原因,许多新的内容难以接受,所以也造成或多或少地违背《课标》中的一些要求.新课标教辅资料蜂拥而上,可以说其中很多是滥竽充数,超纲现象十分严重,师生在使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
2.遵循课程标准的成功体会:
我校在近三年的课改实验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模块顺序进行教学,切身的体会是并没有遇到绊脚石,相反教师没有乱阵脚,也培养了学生稳扎稳打的学习风气.我们也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①中,教辅资料上所有涉及不等式超纲的题都删掉;在必修③古典概型的教学中,不补充排列组合的计算,而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利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解答的实例,但不上升到计数原理;在选修系列中讲授椭圆与双曲线时,所有关于准线的题(课标不作要求)也坚决不涉及.在高三复习中,算法案例没有纳入考试大纲,所以只能把算法案例的题以新定义类型等创新问题呈现,当然在必修③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算法案例的教学,因为它是一种算法思想的熏陶.
三、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认真对待教材中的众多栏目:
由于课程标准的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知识点讲解上大同小异,编写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栏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人教A版的教材设置了“观察”、“思考”、“问题”、“探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给人的感觉是琳琅满目.部分教师只重视教材正文部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这些栏目的价值.通过这些栏目,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得以改进.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3.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
1.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变革,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首先需要抓好学法的指导,其次在教材处理上下一点功夫,估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难以接受的内容,可以低起点、多梯度地组织教学.
2.教材本身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新课标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在下一阶段的知识的学习中,必须以前一阶段的知识为基础.比如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地回顾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类比平面向量,推广学习空间向量.同时,立体几何中有关空间角度和距离的概念及几何法,都可以通过1~2个题的渗透来达到回忆强化效果.
新课标教材因为课程标准限制的原因,也客观存在一些弱点,如古典概型中的概率计算,教材只停留在事件个数由例举分析得到.大量这样的练习,增大了例举的困难,且耗时费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例题或习题解法的讲授为载体,适当补充两个计数原理的计算方式,不一定要提出计数原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章建跃,A版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试教通讯》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