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高中艺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注重艺术门类的整合。由此,笔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艺术课教学,收效很好。该研究性学习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选题、课外自主探索、课内展示与评议。以课题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艺术活动、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30-02
1.高中艺术新教材的理念
根据新课改的高中艺术课程要求,高中美术课从原来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宽为综合艺术的鉴赏,将各艺术门类,乃至艺术与哲学、美学、科学技术等学科门类综合起来。这为学生拓展了学习艺术的领域和空间。因此,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技巧的层面上,而是更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注重学生欣赏、发现、探索的过程。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教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变为“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究艺术”。
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为更好的体现新课改精神,适应变革中的教育,提高课堂效益,我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艺术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艺术课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
艺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选题、课外自主探索、课内展示与评议。
这里展开介绍:以湖南美术出版社与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的《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例。
2.1 选题。
前期准备。教师利用前一次课的部分时间,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个小组,推选组长,为接下来的分组研究作铺垫;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准备就“中国民间美术”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要求他们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同时,教师也得就学生的知识现状做大致了解。
确定课题。教师出示总课题“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学生就总课题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各组准备研究的子课题。根据学生提出的子课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启发、点拨、指导,最后遴选出操作性强的课题,分别由各课题组实施研究。最后确定的课题为:第一组,“民间美术的类别”;第二组,“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语言”;第三组,“杨家埠年画的创作过程”。
2.2 课外自主探索。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完成所选子课题的研究,并确立展示方案。
自主探索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搜集资料。学生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图书馆、网络、音像店、教师提供等。学生分别去收集与自己小组所选子课题有关的资料。②整理资料。各小组分别把搜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选出所需的资料,并对一些文字、图片、音响进行处理,并得出所选子课题的结论。如第一组学生根据他们的资料,发现民间美术作品在身边就有很多,所以他们搜集了一些,以备实物展示;第二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搜集了大量的作品图片,并写清楚了作品寓意,制作成幻灯片;第三组同学利用周末去了一趟杨家埠,用DV拍摄下他们向老艺人学习年画制作的过程。③确定展示方案。各小组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讨论并确定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研究报告的形式、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现场演示的形式等。各小组分别确定自己的展示形式。
在整个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他们的支持者,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2.3 课内展示与评议。
经过一定时间(一般为1~2周)的自主探究,各小组要在美术课上进行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示。
课堂上,在课代表主持下,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就“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这一主题下的各自所选课题的研究成果汇报展示,并听取其他同学的评议。
学生展示结果如下:
第一组:民间美术的类别。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并配以实物展示。他们准备的民间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中国结、布玩具、泥人、绣花鞋垫、风筝等。还推选另一同学用一红纸进行现场剪纸创作。
这里摘录学生的一部分介绍:我们经过分析讨论,将民间美术大致分为六大类: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玩具。
第二组: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选派一名代表演示幻灯片,另一学生根据演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地介绍每一作品的寓意。
这里摘录一些学生自制的幻灯片上的文字介绍:“竹报平安”寓意吉祥;“莲年有余”用谐音的手法创作;“老鼠娶亲”有多子多福的含义。最后总结介绍:“民间美术往往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摘抄教材)。”
第三组:同学们将自己拍摄的DV进行了编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对这一短片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
每一组展示完毕,均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有学生认为,第一组的现场剪纸创作非常好,他们亲自体验了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增加了实践性和趣味性,使民间美术来到同学们身边。有学生向第一组提出问题:“以前我见过一幅剪纸作品,上面有不同的颜色,是怎么回事?”有学生向第三组提出要求:“我们能否自己创作年画?”还有学生提问:“现在家庭很少有贴年画的,为什么还有人大量生产?”,等等。对于其他学生的提问,要求研究小组现场回答;对于评议,研究小组要认真记下。
评议,对于研究小组学生而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则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不仅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而此时,教师则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和成就感。
3.新的授课形式给我的启发
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使我看到了学生潜力之大。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索与研究。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作为教师,不应只是提供资讯和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决不能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而要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广阔海洋中,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海底探宝。
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丰富、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使笔者相信,体现自主学习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不失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艺术教学方式,我将对这一教学模式做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
[2]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
[3]2007年人教版《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教材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30-02
1.高中艺术新教材的理念
根据新课改的高中艺术课程要求,高中美术课从原来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宽为综合艺术的鉴赏,将各艺术门类,乃至艺术与哲学、美学、科学技术等学科门类综合起来。这为学生拓展了学习艺术的领域和空间。因此,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技巧的层面上,而是更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注重学生欣赏、发现、探索的过程。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教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变为“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究艺术”。
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为更好的体现新课改精神,适应变革中的教育,提高课堂效益,我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艺术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艺术课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
艺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选题、课外自主探索、课内展示与评议。
这里展开介绍:以湖南美术出版社与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的《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例。
2.1 选题。
前期准备。教师利用前一次课的部分时间,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个小组,推选组长,为接下来的分组研究作铺垫;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准备就“中国民间美术”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要求他们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同时,教师也得就学生的知识现状做大致了解。
确定课题。教师出示总课题“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学生就总课题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各组准备研究的子课题。根据学生提出的子课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启发、点拨、指导,最后遴选出操作性强的课题,分别由各课题组实施研究。最后确定的课题为:第一组,“民间美术的类别”;第二组,“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语言”;第三组,“杨家埠年画的创作过程”。
2.2 课外自主探索。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完成所选子课题的研究,并确立展示方案。
自主探索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搜集资料。学生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图书馆、网络、音像店、教师提供等。学生分别去收集与自己小组所选子课题有关的资料。②整理资料。各小组分别把搜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选出所需的资料,并对一些文字、图片、音响进行处理,并得出所选子课题的结论。如第一组学生根据他们的资料,发现民间美术作品在身边就有很多,所以他们搜集了一些,以备实物展示;第二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搜集了大量的作品图片,并写清楚了作品寓意,制作成幻灯片;第三组同学利用周末去了一趟杨家埠,用DV拍摄下他们向老艺人学习年画制作的过程。③确定展示方案。各小组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讨论并确定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研究报告的形式、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现场演示的形式等。各小组分别确定自己的展示形式。
在整个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他们的支持者,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2.3 课内展示与评议。
经过一定时间(一般为1~2周)的自主探究,各小组要在美术课上进行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示。
课堂上,在课代表主持下,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就“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这一主题下的各自所选课题的研究成果汇报展示,并听取其他同学的评议。
学生展示结果如下:
第一组:民间美术的类别。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并配以实物展示。他们准备的民间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中国结、布玩具、泥人、绣花鞋垫、风筝等。还推选另一同学用一红纸进行现场剪纸创作。
这里摘录学生的一部分介绍:我们经过分析讨论,将民间美术大致分为六大类: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玩具。
第二组: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选派一名代表演示幻灯片,另一学生根据演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地介绍每一作品的寓意。
这里摘录一些学生自制的幻灯片上的文字介绍:“竹报平安”寓意吉祥;“莲年有余”用谐音的手法创作;“老鼠娶亲”有多子多福的含义。最后总结介绍:“民间美术往往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摘抄教材)。”
第三组:同学们将自己拍摄的DV进行了编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对这一短片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
每一组展示完毕,均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有学生认为,第一组的现场剪纸创作非常好,他们亲自体验了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增加了实践性和趣味性,使民间美术来到同学们身边。有学生向第一组提出问题:“以前我见过一幅剪纸作品,上面有不同的颜色,是怎么回事?”有学生向第三组提出要求:“我们能否自己创作年画?”还有学生提问:“现在家庭很少有贴年画的,为什么还有人大量生产?”,等等。对于其他学生的提问,要求研究小组现场回答;对于评议,研究小组要认真记下。
评议,对于研究小组学生而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则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不仅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而此时,教师则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和成就感。
3.新的授课形式给我的启发
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使我看到了学生潜力之大。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索与研究。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作为教师,不应只是提供资讯和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决不能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而要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广阔海洋中,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海底探宝。
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丰富、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使笔者相信,体现自主学习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不失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艺术教学方式,我将对这一教学模式做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
[2]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
[3]2007年人教版《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