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考点 诗歌鉴赏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先起跑线
  从考点看,诗歌鉴赏多样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而表达内容又可分为识记常识、划分层次、把握意象、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领会诗歌情感等几个方面。
  
  捷径金手指
  
  一、诗歌鉴赏失分的归因
  1.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而失分。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某些意象,其含义和折射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
  如2004年全国卷Ⅲ考了晏几道的《鹧鸪天》。问题是这样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明了“杜鹃”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杜鹃,也叫子规,其鸣声有如“不如归去”。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常借子规、子规声来表达一种哀切凄怨清苦之情。
  此外,笛声常用来传递征夫的相思之情,怀人之思,表达凄怨哀苦的感情。鹧鸪常被游子、思妇、壮志难酬之士作为引发身世之感、烘托凄苦愁情的形象。
  梅、松、菊、竹常用于托物言志。表示诗人傲岸、耿介、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不明诗歌的解题暗示而失分。
  阅读诗歌,除了整体理解外,必须认真品读诗。题、注释,还要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写作的背景。这些因素往往暗示解题的方向。
  (1)题目的暗示。
  题且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
  如2002年的《春夜洛城闻笛》,试题有三个小问题: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其中第一小问取决于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小问又是解答后两小问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人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因为,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如果明确了这点,答题就容易了。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自从1994年出现古诗词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名字。而从这些诗人的名字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镇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双的。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3)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阅读时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
  3.不明诗歌的问题指向而失分。
  对诗歌问题的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如2004年全国卷I《秋思》,题干是这样描述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因为不明“生活中寻常的细节”的指向意义,往往是乱写一通,结果自然是答非所问。
  4.不明诗歌“情和境”的关系而失分。
  诗歌中情与境结合的基本方式是即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
  如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诗中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景象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景”“情”是交融的。
  再如全国卷Ⅱ《木兰花》: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杨柳初醒,嫩绿浅碧,一片青烟薄雾;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如此美好,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是愉悦的心情。这也是情景相生。
  5.不明词义而失分。
  命题者往往利用有些词语或句子歧义的特点,设计容易望文生义的题目,干扰考生的理解。
  如:1999年高考题《漫成一首》。“风灯”可以理解为“江风吹打桅灯”,也可以理解为“防风的灯”,但是结合“平静、安宁”的意境,或结合对仗规则来理解,只能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了。
  再如2000年全国卷《约客》这道题的前三项都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最后一项是对全诗的风貌(内容、构思、风格)的领会。这个选项涉及到的是对“闲”字的理解。“闲”字当然可以解释为闲适之类的意思,但在这句诗中应理解成因无事可做而百无聊赖,这层意思可结合上句来理解。上句说“有约不来”,既然有约不来,怎么会是闲适恬淡的呢?
  
  二、高考诗歌鉴赏解题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 审诗题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把握诗题中的感情
  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明了诗题中的对象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人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三)弄清诗题中的事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2006年北京卷陶渊明《移居》(其二):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应该重视。
  (四)明晰诗题蕴涵的手法。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
  蝉
  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呼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
  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二步 审作者
  即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诗歌的基本风格。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朝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侧,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他的词以气势雄壮为主调,又有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2.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
  (1)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入世”。
  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2)佛家的主要思想是恬淡、虚无、静修。
  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3)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崇尚自然。
  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火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儒释道互补思想。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昔盛今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去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
  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
  在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 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
  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词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第三步 看注释,通字句
  1.辨清多义。
  古诗词句一般不会出现含混晦涩的语病,因为现存作品都是经历史淘洗的优秀者,而有些语句的歧义,可视为多义或双关,反映了作者的语言技巧。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地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是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二是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像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双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多义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从而留下了语意上的空白。
  比如杜牧《过华清官》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的多义。
  2.理顺例文。
  典型的比如“银汉迢迢暗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本应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
  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3.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悦”“空”“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平淡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第四步 明意象,味意境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像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像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
  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了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二)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1.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名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雨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2.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3.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
  注意词义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如:
  壮阔-阔远 瑰丽-明丽 淡雅-陪淡
  自然-恬静 安谧-幽静
  雄奇优美-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富丽堂皇
  生机勃勃-繁华热闹
  深远-幽深-奇险 迷茫-飘渺-虚幻
  暗淡-幽暗-昏暗 肃杀-萧条-萧索
  冷落-孤寂-落寞
  悲凉-悲壮-苍凉-凄凉-凄惨
  
  第五步 知题材,定主旨
  就古代诗歌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相送惜别,咏(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抒怀),羁旅行役,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家国之思,忧国忧民,等等。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空虚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悲壮 讽刺
  
  第六步 析手法,赏技巧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四大类。具体结合下面的例子来熟练掌握。
  
  高考加油站
  
  古诗鉴赏所涉及的基本常识。
  一、抒情方式
  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寓(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两种方式学生不易区别,一般理解为一回事,面情景交融其实是讲效果的,现在也把它当作艺术手法来讲,所以,这三者可以不加分别。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要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抓住意象),然后分析这景中有什么情,最后简单评价一句情景效果。
  例1:下面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参考答案]全诗通过写凉竹、朗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这些意象,实际上是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担心政局和现实而夜不能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例2: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一般都是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读这类诗我们必须抓住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来看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解读作者的心志。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分析事物的特点,再概括出其意蕴,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例1: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咏物言志)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刻画云水的逍遥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表现诗人厌倦世俗、清静无为归隐的思想。
  例2:诗人抓住风的什么特点“咏风”,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回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参考答案]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首联“加”字把风势的缓急化为有意行为,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急人所需。“驱、寻、卷、出、起”系列动词把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体现“有情”二字,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
  3.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找出直接抒情的诗句,解说诗句意思,分析诗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例1:找出下面这首诗直接抒情的诗句,加以分析。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参考答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宁愿做一个带兵的军官,也比做一介书生强。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民族心态。
  例2:这首诗后两句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后两句直接抒情,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已,天下到处都会有朋友,诗人于慰藉中寄予希望,因而使人对前途满怀信心和力量。
  
  二、描写手法
  1、动静。
  动态的景物是动景,静态的景物是静景,要抓住动词来分析。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从动静两方面来写;动静相衬则突出动态或静态景物,动、静有主次之分。不过,难于区别,一般可不作区别。
  这类题答题要点是:指出哪里是动,哪里是静,并解说诗句含义,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什么情景(有什么效果)。
  2、白描。
  所谓白描手法,本是一种绘画技巧,即素描,用于文学上即指文字简洁朴素,不加烘托渲染的描写方法。效果是简洁、鲜明、传神。
  这类题答题要点是:解说诗句内容,描绘写了什么景,分析对抒情有什么作用。
  3、虚实。
  对于虚实,最重要的是能准确判断哪里是虚,哪里是实。
  我们一定要记住: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梦忆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效果是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指出哪里是实,哪里是虚,描述诗句内容,分析二者结合有什么效果(思想感情)。
  例1:下面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写的是凄凉的环境。后两句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景况,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合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
  例2:下面这首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什么景象?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苗上。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例3:下面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参考答案]用白描手法,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三、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制造气氛,引起联想。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整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出哪里是这种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结合思想感情或事物情态进行分析)。
  例1: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参考答案]后两句意在写入,却不正面写出,而是用与人有关的“横笛”“红旗”来代替,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描写了一幅深远而广阔的画面,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2: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纤长的柳条好像多情的手臂牵扯离人的衣襟,蔓延的藤蔓似乎满怀深情缠绕着离人不让离别,黄莺的啼叫似乎是不舍离人离去的伤心啼哭。诗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例3: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结合诗句分析其新颖之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参考答案]本词的新颖之处是巧妙运用比喻手法。本来人们常用秋水形容青年女子灵活的眼波,用山峰形容女子用黛色画成的眉毛,相沿成袭,几成滥调。此词却翻转过来打比方,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本诗的比喻与众不同,新颖奇特。
  例4:本诗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终南山的?
  终南山
  王缝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终南山即秦岭,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
  [参考答案]终南山高到与天连接,大到直通大海,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终南山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的高大形象。
  
  四、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通过对景物、气氛、环境等的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主体鲜明突出。
  2.衬托(映衬:正衬和反衬):用乙事物陪衬甲事物,使甲的特点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包括乐景写哀情和哀景写乐情。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形象。
  4.想象和联想: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其效果是委婉、曲折、含蓄。通过象征,使人产生联想,回味无穷。
  6.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给出一个名目)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具体内容)哪里运用了这种手法,(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什么情态(思想感情)。
  例1:试分析下面一首诗的颈联对表现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谢公亭池塘鲜花春日交映、翠竹临窗、秋虫热烈鸣叫的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美景,用美景反衬,诗人言外的寂寞。
  例2:下面这首诗中“风”“松”“云”的描写有何作用?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①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②芝:灵芝。
  [参考答案]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环境特征外,还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传达出诗人对其仰慕与寻而不遇的怅惘之情。
  例3: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这样写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令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前两句诗通过碧与白、青与红的色彩对比,描画出艳丽的春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乡思之深。
  例4:分析下面这首诗歌写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元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宜阳城春草茂盛,泉水潺潺,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象,但全都无人欣赏。这样写以乐景写衷情,以闹衬寂,显示了山路的荒凉,反衬诗人凄凉的心境。
  
  五、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1.明确各种手法的概念。
  答题时,到底从哪个方面考虑、用什么知识作答,最令我们头疼。所以,请大家记住:一是如果笼统问艺术手法(特色),要全方位考虑,看哪方面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二是要善于取巧,明确中有模糊。
  比如,“衬托和对比”我们分不清,那么,做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写:用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衬托了什么景物,渲染了什么气氛。这样,对比、衬托、渲染都有了,评判者就没有办法扣你的分。
  再比如,一首诗既是托物言志又是象征或拟人手法,作答时就这样写:诗人运用象征(拟人)手法,用什么象征什么(用什么拟作什么),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要是写景抒情的诗怎么作答?比如,这首诗里有动静结合、比喻、写景抒情、白描,可以这样写: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把什么比喻什么,从什么动态和什么静态两方面来描写景物,用白描手法,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明确出题角度和审题思路。
  这类题实际上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有时提问较笼统,有时较具体,要看问什么才知答什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类题一般有这样一些提问及其解题思路:
  (1)这首诗在表现(达)手法(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3)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必须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看哪方面的特点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也可全部指出)
  (4)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先必须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对作者写得怎样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5)这首诗修辞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手法)?(首先点出是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6)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从选材、布局等方面考虑,即诗人用什么意象作什么用,诗人把这个意象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又要考虑结构上的特点)
  (8)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一般从修辞、句式方面考虑)
其他文献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青岛版教材第四册第七课《让板报变得图文并茂》。如果单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不仅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且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带有盲目性。于是,我根据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和动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以情境式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以学生探究为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往、互动、对话”,重视学生的“经历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