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彩画在中国的历史己有一百余年,发展道路几经起伏,通过近年来中国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水彩画基本上摆脱了非主流画种的地位,然而,中国水彩画和其它画种相比,尚处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之中。一般认为,水彩画的特点是水色交融,长于情趣的表达,而不适合表现具有思想性的大题材作品,长期以来,重“逸趣”轻“主题”是中国水彩画坛存在的基本现状。
关键词:水彩画 ;主题性;创作;发展
水彩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同样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要反映时代精神、要反映现实生活,如果水彩画家仅仅满足于水彩画的抒情性或趣味化表现,忽视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创作的水彩画作品缺失了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内涵,这对水彩画的发展是不利的。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水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几届有关水彩画的展览上,一些水彩画家在作品的尺幅、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由单一的习作性变得能够表现宏大场面,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彩画新变化。
一、中国现实主义水彩画的确立
以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摹仿论” 这一美学理论一直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西方绘画按照着自然规律进行着写实技巧的探索,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杜米埃、库尔贝等人开始了以关注普通大众生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油画实践,掀起了现实主义的绘画潮流。在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是在“五四”以后才得到大力提倡,徐悲鸿 1928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后,开始推行法国学院派写实主义,他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以写实为基础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写实功底的美术人才,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大都以关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家的命运,并以体恤人民的疾苦为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愿望,促使了现实主义绘画成为中国当时美术运动的主流。建国初期,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决定,中国派出了大批留苏人员学习前苏联的绘画艺术,使苏式现实主义绘画体系和中国社会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派现实主义教学体系和绘画创作风格,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一直影响至今。
当时,对中国水彩画发展影响较大的是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等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纤夫》等油画名作,他还画了许多水彩人物肖像。谢洛夫的代表作有《高尔基》等油画,水彩画《鲁柯姆斯卡娅像》、《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等,他炉火纯青的水彩画造诣,把人物表现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他们的水彩画通过印刷品流入中国,受到了中国画家的追捧和欢迎。隨后弗鲁贝尔、茹可夫等画家的水彩画也相继传入国内,对中国现实主义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的中国画家在严格的苏式美术教学体系影响下练就一手写实功夫。很多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则运用水彩工具积极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水彩画创作题材是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风景为主。“十年浩劫”使一向被誉为抒情诗、轻音乐的水彩艺术难逃厄运,曾醉心于水彩画创作的画家或改画其它画种,或被迫转到建筑学院去从事造型基础教学,也有一部分优秀的水彩画家被作为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经过多年努力正在逐步繁荣起来的中国水彩画艺术在文革期间基本趋于崩溃。文革后,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深受大众欢迎的水彩画艺术又重新获得了新生,从那几年的水彩画作品来看,多数画家追求题材新颖且富于多变,创作手法又不囿于陈规,使中国水彩画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国水彩画重要的发展发展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一些水彩画作品在尺幅、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由习作性变得能够表现宏大场面,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很多水彩画作品在尺幅、技法表现、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表现深入、细微,色彩浓郁,而到了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又出现了一些表现大场面的更具有主旋律的宏篇巨幅,使人们对水彩画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水彩画主题性创作实践
陈履生先生在2009年底《美术报》举办的水彩艺术节上曾强调说:“水彩画只有多画主题性创作,才能提升其自身地位”, 这是对中国水彩画家的历史使命和努力方向的提醒。主题性绘画创作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当然不是唯一原则),这也是本文为何一直在强调现实主义的关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水彩画家必须要时时深入生活,通过社会体验,去挖掘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内涵,找出生动感人的题材,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性并能促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的水彩画作品。从最近几年的水彩画展览的作品来看,多数画家在努力地追求题材的新颖多变的情况下,表现的手法又大胆出新,出现了一些具有中国民族气魄且生动感人的水彩画佳作。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中国水彩画界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普遍流行于干花野草、破衣旧物等小情小景,技法上追求多变和偶然的肌理趣味,使人产生不了思想上的共鸣。
同时,也有一部分画家在沉醉于传统水彩画的乐趣同时,始终坚持主题性水彩画创作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态和当下社会现实的主题性水彩画创作,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朴素生活和对美和谐社会的憧憬以及国内刚刚发生或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代表画家有关维兴、蒋跃等。(2)描绘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主题性水彩画创作,现实主义精神向来是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对于历史真实的呈现,又会因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而产生审美视点上的变化,历史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近些年的画展中已经屡见不鲜。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展出的209幅水彩画和粉画作品(包括评委作品13副)中,仅仅有此6幅历史题材的水彩画,显然,水彩画在历史题材的创作还需要急待加强。(3)描绘国家建设或关注环境问题的外延主题性水彩画创作,此类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多是以风景的形式出现,由于风景是水彩画的传统题材,所以此类作品比前两类作品较为多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广义的主题性创作,以前两种表现人物的水彩画为主,所以此类水彩画作品也就不再细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水彩画家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较以往中国水彩画在题材、尺寸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突破。但是,通过对几次国内大型专业展览的调查,不难发现中国水彩画在主题性拓展上做的还明显不够,特别是在“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还显得异常薄弱,这是目前中国水彩画坛的一个现实,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它艺术形式在主题性创作的经验去加以学习强化。 三、中国水彩画主题性创作现状探讨
美术院校在文革前曾一度为了造型基础训练而普遍开设水彩画课程,目的虽然不是培养水彩画家,但还是引导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水彩画的兴趣,间接地造就了一批水彩画人才。文革后,美术院校中的水彩画教育受到忽视,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水彩画课程被难度稍低的水粉画所代替。直至目前,国内开设水彩画本科专业的美术院校也寥寥无几,水彩画专业在许多省份至今还是空白,即使是在专业的美术学院里面,它也只是一个受到学生普遍冷落的画种。例如,国内最具水彩画教育传统并被誉为目前中国造型专业最齐全的中国美术学院,虽然有许多教师在画水彩画,都颇有成就,但学校至今也没有开设水彩画本科专业,这样的情况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同样存在,国内三大美术学院对水彩画专业的不重视势必还会影响着水彩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水彩画家的队伍正在逐渐扩大,个别如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已经把水彩画作为重点专业来扶持,造就了一批活跃于中国水彩画坛的青年画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另外,许多从事国、油、版、雕的画家也溶入到了水彩画创作的行列之中,也经常有佳作问世,对水彩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驱动力。
用水作画是中国人的传统,水彩画与中国绘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在纸质材料上表现对象的,虽然水彩画偏重对象的光色、明暗的表现,后者重以中国绘画的笔墨技巧来造型,但在用水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西洋绘画进入中国以后,首先被国人接受的就是水彩画。事实上,目前水彩画在中國也同样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水彩画被列为中小学美术教材以后,当代每一个中小学生基本都受到过水彩画课的熏陶,可见,中国最具发展水彩的条件。当然,水彩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增加学生对于水彩画的兴趣,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水彩画实践中来,中国水彩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天地。有人把水彩画材质问题作为水彩画不能承担主题性创作的理由,即使是一部分水彩画家也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事实上,画种没有大小,再小的画幅也能够承担思想内涵的传达,如前面提到的谢洛夫作品《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在这个画幅不大的历史题材水彩画作品中,人物造型生动,构图丰满,气势宏大,显现了画家深厚的人物造型功力和驾驭水彩工具的能力。还有美国水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写实水彩画,始终在描绘着人与自然的主题,通过娴熟的水彩画技法描绘他熟悉的身边景物,透露着他对生命、情感、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水彩画和蛋彩画对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的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水彩画家只要树立起正确的信念,具有对水彩画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激情,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任何的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画、油画等其它画种的前辈们在时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许多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规律,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就绘画创作而言,主题性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去的模式尽管有单一化的倾向,但是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画面气氛等方面,都有值得总结的长处,水彩画家应该珍惜这些资源,积极地向这些前辈们学习,借鉴他们在主题性题材拓展方面的经验,扬长避短,定能摸索出适合于中国水彩画的主题性创作之路,使中国水彩画走向平衡稳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裴哲峰(1972-),男,汉族,河南延津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讲师,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造型基础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水彩画 ;主题性;创作;发展
水彩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同样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要反映时代精神、要反映现实生活,如果水彩画家仅仅满足于水彩画的抒情性或趣味化表现,忽视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创作的水彩画作品缺失了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内涵,这对水彩画的发展是不利的。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水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几届有关水彩画的展览上,一些水彩画家在作品的尺幅、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由单一的习作性变得能够表现宏大场面,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彩画新变化。
一、中国现实主义水彩画的确立
以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摹仿论” 这一美学理论一直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西方绘画按照着自然规律进行着写实技巧的探索,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杜米埃、库尔贝等人开始了以关注普通大众生活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油画实践,掀起了现实主义的绘画潮流。在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是在“五四”以后才得到大力提倡,徐悲鸿 1928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后,开始推行法国学院派写实主义,他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以写实为基础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写实功底的美术人才,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大都以关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家的命运,并以体恤人民的疾苦为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斗争的愿望,促使了现实主义绘画成为中国当时美术运动的主流。建国初期,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决定,中国派出了大批留苏人员学习前苏联的绘画艺术,使苏式现实主义绘画体系和中国社会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派现实主义教学体系和绘画创作风格,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一直影响至今。
当时,对中国水彩画发展影响较大的是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等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纤夫》等油画名作,他还画了许多水彩人物肖像。谢洛夫的代表作有《高尔基》等油画,水彩画《鲁柯姆斯卡娅像》、《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等,他炉火纯青的水彩画造诣,把人物表现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他们的水彩画通过印刷品流入中国,受到了中国画家的追捧和欢迎。隨后弗鲁贝尔、茹可夫等画家的水彩画也相继传入国内,对中国现实主义水彩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的中国画家在严格的苏式美术教学体系影响下练就一手写实功夫。很多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则运用水彩工具积极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水彩画创作题材是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风景为主。“十年浩劫”使一向被誉为抒情诗、轻音乐的水彩艺术难逃厄运,曾醉心于水彩画创作的画家或改画其它画种,或被迫转到建筑学院去从事造型基础教学,也有一部分优秀的水彩画家被作为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经过多年努力正在逐步繁荣起来的中国水彩画艺术在文革期间基本趋于崩溃。文革后,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深受大众欢迎的水彩画艺术又重新获得了新生,从那几年的水彩画作品来看,多数画家追求题材新颖且富于多变,创作手法又不囿于陈规,使中国水彩画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国水彩画重要的发展发展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一些水彩画作品在尺幅、题材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由习作性变得能够表现宏大场面,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很多水彩画作品在尺幅、技法表现、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表现深入、细微,色彩浓郁,而到了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又出现了一些表现大场面的更具有主旋律的宏篇巨幅,使人们对水彩画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水彩画主题性创作实践
陈履生先生在2009年底《美术报》举办的水彩艺术节上曾强调说:“水彩画只有多画主题性创作,才能提升其自身地位”, 这是对中国水彩画家的历史使命和努力方向的提醒。主题性绘画创作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当然不是唯一原则),这也是本文为何一直在强调现实主义的关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水彩画家必须要时时深入生活,通过社会体验,去挖掘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内涵,找出生动感人的题材,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性并能促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的水彩画作品。从最近几年的水彩画展览的作品来看,多数画家在努力地追求题材的新颖多变的情况下,表现的手法又大胆出新,出现了一些具有中国民族气魄且生动感人的水彩画佳作。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中国水彩画界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普遍流行于干花野草、破衣旧物等小情小景,技法上追求多变和偶然的肌理趣味,使人产生不了思想上的共鸣。
同时,也有一部分画家在沉醉于传统水彩画的乐趣同时,始终坚持主题性水彩画创作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态和当下社会现实的主题性水彩画创作,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朴素生活和对美和谐社会的憧憬以及国内刚刚发生或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代表画家有关维兴、蒋跃等。(2)描绘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主题性水彩画创作,现实主义精神向来是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对于历史真实的呈现,又会因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而产生审美视点上的变化,历史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近些年的画展中已经屡见不鲜。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展出的209幅水彩画和粉画作品(包括评委作品13副)中,仅仅有此6幅历史题材的水彩画,显然,水彩画在历史题材的创作还需要急待加强。(3)描绘国家建设或关注环境问题的外延主题性水彩画创作,此类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多是以风景的形式出现,由于风景是水彩画的传统题材,所以此类作品比前两类作品较为多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广义的主题性创作,以前两种表现人物的水彩画为主,所以此类水彩画作品也就不再细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水彩画家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较以往中国水彩画在题材、尺寸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突破。但是,通过对几次国内大型专业展览的调查,不难发现中国水彩画在主题性拓展上做的还明显不够,特别是在“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还显得异常薄弱,这是目前中国水彩画坛的一个现实,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它艺术形式在主题性创作的经验去加以学习强化。 三、中国水彩画主题性创作现状探讨
美术院校在文革前曾一度为了造型基础训练而普遍开设水彩画课程,目的虽然不是培养水彩画家,但还是引导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水彩画的兴趣,间接地造就了一批水彩画人才。文革后,美术院校中的水彩画教育受到忽视,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水彩画课程被难度稍低的水粉画所代替。直至目前,国内开设水彩画本科专业的美术院校也寥寥无几,水彩画专业在许多省份至今还是空白,即使是在专业的美术学院里面,它也只是一个受到学生普遍冷落的画种。例如,国内最具水彩画教育传统并被誉为目前中国造型专业最齐全的中国美术学院,虽然有许多教师在画水彩画,都颇有成就,但学校至今也没有开设水彩画本科专业,这样的情况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同样存在,国内三大美术学院对水彩画专业的不重视势必还会影响着水彩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水彩画家的队伍正在逐渐扩大,个别如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已经把水彩画作为重点专业来扶持,造就了一批活跃于中国水彩画坛的青年画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另外,许多从事国、油、版、雕的画家也溶入到了水彩画创作的行列之中,也经常有佳作问世,对水彩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驱动力。
用水作画是中国人的传统,水彩画与中国绘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在纸质材料上表现对象的,虽然水彩画偏重对象的光色、明暗的表现,后者重以中国绘画的笔墨技巧来造型,但在用水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西洋绘画进入中国以后,首先被国人接受的就是水彩画。事实上,目前水彩画在中國也同样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水彩画被列为中小学美术教材以后,当代每一个中小学生基本都受到过水彩画课的熏陶,可见,中国最具发展水彩的条件。当然,水彩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增加学生对于水彩画的兴趣,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水彩画实践中来,中国水彩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天地。有人把水彩画材质问题作为水彩画不能承担主题性创作的理由,即使是一部分水彩画家也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事实上,画种没有大小,再小的画幅也能够承担思想内涵的传达,如前面提到的谢洛夫作品《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在这个画幅不大的历史题材水彩画作品中,人物造型生动,构图丰满,气势宏大,显现了画家深厚的人物造型功力和驾驭水彩工具的能力。还有美国水彩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写实水彩画,始终在描绘着人与自然的主题,通过娴熟的水彩画技法描绘他熟悉的身边景物,透露着他对生命、情感、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水彩画和蛋彩画对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的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水彩画家只要树立起正确的信念,具有对水彩画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激情,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任何的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画、油画等其它画种的前辈们在时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许多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规律,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就绘画创作而言,主题性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去的模式尽管有单一化的倾向,但是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画面气氛等方面,都有值得总结的长处,水彩画家应该珍惜这些资源,积极地向这些前辈们学习,借鉴他们在主题性题材拓展方面的经验,扬长避短,定能摸索出适合于中国水彩画的主题性创作之路,使中国水彩画走向平衡稳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裴哲峰(1972-),男,汉族,河南延津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讲师,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造型基础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