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愈加重视。高中作为学生高速发展成长的阶段,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高中生物及具体教学入手,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教学探究
引言:
高中生物是是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生物、认识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高中生物教学拥有较多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将德育教育工作完美融入到生物教学当中,实现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向互动。
一、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在当下社会发展形势下,任何学科教育都不能脱离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使其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而德育教育的工作成果,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取向后,首先在课堂纪律以及课后任务方面,会自觉配合教师的各项要求,减少生物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教学上,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形成良性循环[1]。
生物学科虽然是一门理科学科,但其同样具备德育教育的培养价值,如对生命个体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对人类进化发展的认知等,都可以将相关德育观念渗透其中,在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对生物知识涉及到的层面领域的思维观念。最后,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及时意识到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激发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自主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动力。
在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下,配合教师合理安排的教学内容,高中生物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德育工作的教育意义。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挖掘学生相关潜能,培养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基本环境。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将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在开展相关工作前,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可能性的内容,针对学生水平,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课堂目标。例如,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系列课时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我国的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展示,在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知识印象的同时,为学生展示国家地域之美,生态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等,培养其对祖国的认同感,使其拥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同时,教师可适当展示我国在发展中,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引导学生思考课堂当中的相关知识,并在其思考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深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课后任务渗透
生物教师的课堂时间有限,为保证德育教育的工作成果,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在课后布置相关任务,持续强化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2]。例如,针对“尊重自我,爱护自我”的内容,教师可在《免疫调节》的课时学习当中,令学生在课后收集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强化其对免疫系统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在课上可适当阐述艾滋病等疾病的危害性,保证学生认清染病后果,进而引导其意识到自尊自爱的必要性。或者针对“居安思危”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课时学习当中,布置课后任务,令学生自行搜集有关生态环境变化的具体案例,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分析其中涉及到生态系统抵抗力与自我调节的现象,写出相关体会。该课后任务在学科教育上,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具体生活案例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对生态稳定性的理解认知。在德育教育上,教师通过课后任务,凸显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学生树立了一定的忧患意识,使其意識到,今日的放纵或许就会造成日后无法弥补的后果,进而为其形成正确的危机意识,提供了合理的思考方向。
除此之外,教师可将法律知识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课时学习当中,可以令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法律条文或具体规定,使其在搜集的过程中,思考法律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探寻相关法律设立的具体意义,在引导学生从生物角度看待问题的同时,填补了部分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空白,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教师应当从课上与课下两方面入手,在课堂上,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中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使得德育教育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进行,而非生搬硬套式灌输。在课下,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度以及德育教育主题内容,合理布置课后任务,使得学生通过课后任务,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实现教师在课后针对德育教育,开展的专项强化训练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晓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6):5-6.
[2]毛丕勇. 探究高中生物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61.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教学探究
引言:
高中生物是是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生物、认识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高中生物教学拥有较多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将德育教育工作完美融入到生物教学当中,实现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向互动。
一、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在当下社会发展形势下,任何学科教育都不能脱离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使其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而德育教育的工作成果,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取向后,首先在课堂纪律以及课后任务方面,会自觉配合教师的各项要求,减少生物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教学上,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形成良性循环[1]。
生物学科虽然是一门理科学科,但其同样具备德育教育的培养价值,如对生命个体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对人类进化发展的认知等,都可以将相关德育观念渗透其中,在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对生物知识涉及到的层面领域的思维观念。最后,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及时意识到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激发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自主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动力。
在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下,配合教师合理安排的教学内容,高中生物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德育工作的教育意义。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挖掘学生相关潜能,培养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基本环境。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将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在开展相关工作前,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可能性的内容,针对学生水平,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课堂目标。例如,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系列课时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我国的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展示,在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知识印象的同时,为学生展示国家地域之美,生态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等,培养其对祖国的认同感,使其拥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同时,教师可适当展示我国在发展中,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引导学生思考课堂当中的相关知识,并在其思考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深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课后任务渗透
生物教师的课堂时间有限,为保证德育教育的工作成果,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在课后布置相关任务,持续强化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2]。例如,针对“尊重自我,爱护自我”的内容,教师可在《免疫调节》的课时学习当中,令学生在课后收集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强化其对免疫系统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在课上可适当阐述艾滋病等疾病的危害性,保证学生认清染病后果,进而引导其意识到自尊自爱的必要性。或者针对“居安思危”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课时学习当中,布置课后任务,令学生自行搜集有关生态环境变化的具体案例,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分析其中涉及到生态系统抵抗力与自我调节的现象,写出相关体会。该课后任务在学科教育上,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具体生活案例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对生态稳定性的理解认知。在德育教育上,教师通过课后任务,凸显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学生树立了一定的忧患意识,使其意識到,今日的放纵或许就会造成日后无法弥补的后果,进而为其形成正确的危机意识,提供了合理的思考方向。
除此之外,教师可将法律知识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课时学习当中,可以令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法律条文或具体规定,使其在搜集的过程中,思考法律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探寻相关法律设立的具体意义,在引导学生从生物角度看待问题的同时,填补了部分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空白,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教师应当从课上与课下两方面入手,在课堂上,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中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使得德育教育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得以进行,而非生搬硬套式灌输。在课下,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度以及德育教育主题内容,合理布置课后任务,使得学生通过课后任务,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实现教师在课后针对德育教育,开展的专项强化训练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晓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6):5-6.
[2]毛丕勇. 探究高中生物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