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吧主说话: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观众往往会被那群做摇滚乐的人的真实的生活所打动,尤其是片头部分的细节刻画,用杨老师的话说 :“那是只有那个特定人群才会有的生活。”
作品:《喜鹊喳喳叫》
时长:30分钟
类型:剧情片
制作设备:DVCAMSONY—PD250P
出品:中国戏曲学院
内容简介:
Fuit和通古与雪葬乐队的关系非常好。乐队要巡演但是缺少一名Bass手。两人都会弹Bass但是两人都没有琴。乐队核心李楠告诉他们说谁先买了琴带谁走,Fuit十分想加入乐队,通古却满不在乎。两人相约来到琴行,Fuit看上一把琴可是没钱买。他向通古借钱,通古并没有借给他,却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作者存档:
李溯200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现濒临毕业。
在入学之前所过的生活与电影毫无关系,直到大二上了视听语言课后一发不可收拾,并通过拍片子重新找回了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直至今日这一自信心也在不断的被加强。
小学四年级无意间接触到摇滚音乐,从中学起彻底沦为愤青儿。
导演阐述:
我深爱着摇滚乐,也深爱着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的爱我?这个看似平常的数字被下了定义后就太难总结了……很多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其实并不愿意将内心的大门打开,他们恐慌,对周围充满敌意。一些对他们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的可怜虫往往会得到痛苦的回报,在恐慌的驱使下他们会决无情面的实施打击,弄得你体无完肤,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个故事的构思是来源于我大学头两年的生活,我自认为我就是个受害者。而之所以这部片子以摇滚乐为生活环境,只不过是因为我在北京地下金属音乐的这个圈子有许多好朋友罢了,其实就是偷了个懒。但是,我想我在片子里说的东西会找到共鸣,因为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有过类似的内心经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其实我们都是受害者。
看吧笔记:选题另类
杨超:这是一个很另类的题材,导演本人也很喜欢摇滚乐,所以导演将自己熟悉环境中的那类人群的气质准确地传达出来了。影片中那两个争取当贝斯手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尤其是在那几场戏的分镜头对话。和王菲一样,李溯也在拼综合素质,他能够很完整地讲故事,没有云山雾罩,能够很顺畅地将故事讲出来,有头有尾,甚至头尾呼应。影片第一个镜头是抽烟,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而且晃晃悠悠的不知道是什么,看过之后才明白是一个人在抽烟,很符合摇滚人群的生活状态。李溯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而王菲则可能是对那一段的感情经历有特别深刻的体验。所以从王菲和李溯的小成功上再一次论证了那个道理——要从自己身边事,熟悉的事情着手拍摄。
吧主:这部影片的剪辑看上去比较流畅,但我不太喜欢“抢劫”这一段所用的特技,我觉得不太符合人物当时的感受。
杨超:事实上是因为导演对这一段影像的把握出现了问题,他想用特技来弥补,来营造效果,结果适得其反。我认为电影是不应该用过多特技的。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问题,就是影像和画面跟着戏,很像好莱坞的运作。
吧主:这部影片让您惊喜的地方在那里?
杨超:其实我希望他做到而且也是他后来果然做到的,就是他能够以故事情取胜,把握得很准确。比如在胡同里,导演把街道和胡同的两场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场景,这一点十分难得。你很清楚地看到导演对这一带的空间是多么熟悉。镜头内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准确,几次换机位也非常准确,这样他在拍摄电影中最常见的对话镜头就有底了。
优秀的演员
吧主: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人公和自己的朋友在卫生间面对镜子的一段对话。尤其是主人公在走出卫生间的一瞬间忽然回头对着镜子笑了一下,我觉得这个表情特别生活。
汪粤:那只能说是这个演员自己发挥得好,这个动作绝不是导演要求的,而是演员自己设计的,对导演来说这绝对是拍摄中的意外收获。而且这个演员的外形本身就很有张力,他可以算得上是中戏的短片明星了。
杨超:但是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不够好,取景取得都比较中庸,你看不到其中会有什么很合适的镜头,画面内不该要的东西太多,显得比较杂乱。
吧主:乐队在演奏摇滚乐的镜头太多了,我觉得是导演舍不得剪辑掉。
杨超:这是由于导演太过于迷恋摇滚乐,就使得影片中对于演出、排练的描写无限的夸大,到最后导致观众们对影片都开始产生倦怠的时候才进行下一个章节。能看出来摄影师的四个画框的意识不强,现在他框的背景凌乱,视觉主题不突出,这既是摄影师的问题又是导演的问题。导演应该完全可以控制的。镜头中出现的每一个道具都应该是导演考虑到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我要拍你的特写,背景是一块红布还是一个黑漆漆的森林,导演都应该很清楚。如果画面中出现了过多的视觉主体无关的东西,就说明导演没有考虑清楚。
吧主:那您说这是不是和DV的泛滥有关?
杨超:DV的泛滥的确会使得很多人觉得掌握了电影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其实DV就是一个训练手段,按下DV的开机键拍出来的不是电影,只是影像。这就像一个没有学过二胡的人第一次拉二胡出来的不是音乐,只是声音。如果我们还承认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电影的初学者必须学习基本的视听语言,就像学二胡的人必须掌握二胡的音程一样,这一过程不可逾越。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观众往往会被那群做摇滚乐的人的真实的生活所打动,尤其是片头部分的细节刻画,用杨老师的话说 :“那是只有那个特定人群才会有的生活。”
作品:《喜鹊喳喳叫》
时长:30分钟
类型:剧情片
制作设备:DVCAMSONY—PD250P
出品:中国戏曲学院
内容简介:
Fuit和通古与雪葬乐队的关系非常好。乐队要巡演但是缺少一名Bass手。两人都会弹Bass但是两人都没有琴。乐队核心李楠告诉他们说谁先买了琴带谁走,Fuit十分想加入乐队,通古却满不在乎。两人相约来到琴行,Fuit看上一把琴可是没钱买。他向通古借钱,通古并没有借给他,却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作者存档:
李溯200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现濒临毕业。
在入学之前所过的生活与电影毫无关系,直到大二上了视听语言课后一发不可收拾,并通过拍片子重新找回了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直至今日这一自信心也在不断的被加强。
小学四年级无意间接触到摇滚音乐,从中学起彻底沦为愤青儿。
导演阐述:
我深爱着摇滚乐,也深爱着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的爱我?这个看似平常的数字被下了定义后就太难总结了……很多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其实并不愿意将内心的大门打开,他们恐慌,对周围充满敌意。一些对他们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的可怜虫往往会得到痛苦的回报,在恐慌的驱使下他们会决无情面的实施打击,弄得你体无完肤,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这个故事的构思是来源于我大学头两年的生活,我自认为我就是个受害者。而之所以这部片子以摇滚乐为生活环境,只不过是因为我在北京地下金属音乐的这个圈子有许多好朋友罢了,其实就是偷了个懒。但是,我想我在片子里说的东西会找到共鸣,因为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有过类似的内心经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其实我们都是受害者。
看吧笔记:选题另类
杨超:这是一个很另类的题材,导演本人也很喜欢摇滚乐,所以导演将自己熟悉环境中的那类人群的气质准确地传达出来了。影片中那两个争取当贝斯手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尤其是在那几场戏的分镜头对话。和王菲一样,李溯也在拼综合素质,他能够很完整地讲故事,没有云山雾罩,能够很顺畅地将故事讲出来,有头有尾,甚至头尾呼应。影片第一个镜头是抽烟,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而且晃晃悠悠的不知道是什么,看过之后才明白是一个人在抽烟,很符合摇滚人群的生活状态。李溯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而王菲则可能是对那一段的感情经历有特别深刻的体验。所以从王菲和李溯的小成功上再一次论证了那个道理——要从自己身边事,熟悉的事情着手拍摄。
吧主:这部影片的剪辑看上去比较流畅,但我不太喜欢“抢劫”这一段所用的特技,我觉得不太符合人物当时的感受。
杨超:事实上是因为导演对这一段影像的把握出现了问题,他想用特技来弥补,来营造效果,结果适得其反。我认为电影是不应该用过多特技的。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问题,就是影像和画面跟着戏,很像好莱坞的运作。
吧主:这部影片让您惊喜的地方在那里?
杨超:其实我希望他做到而且也是他后来果然做到的,就是他能够以故事情取胜,把握得很准确。比如在胡同里,导演把街道和胡同的两场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场景,这一点十分难得。你很清楚地看到导演对这一带的空间是多么熟悉。镜头内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准确,几次换机位也非常准确,这样他在拍摄电影中最常见的对话镜头就有底了。
优秀的演员
吧主: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人公和自己的朋友在卫生间面对镜子的一段对话。尤其是主人公在走出卫生间的一瞬间忽然回头对着镜子笑了一下,我觉得这个表情特别生活。
汪粤:那只能说是这个演员自己发挥得好,这个动作绝不是导演要求的,而是演员自己设计的,对导演来说这绝对是拍摄中的意外收获。而且这个演员的外形本身就很有张力,他可以算得上是中戏的短片明星了。
杨超:但是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不够好,取景取得都比较中庸,你看不到其中会有什么很合适的镜头,画面内不该要的东西太多,显得比较杂乱。
吧主:乐队在演奏摇滚乐的镜头太多了,我觉得是导演舍不得剪辑掉。
杨超:这是由于导演太过于迷恋摇滚乐,就使得影片中对于演出、排练的描写无限的夸大,到最后导致观众们对影片都开始产生倦怠的时候才进行下一个章节。能看出来摄影师的四个画框的意识不强,现在他框的背景凌乱,视觉主题不突出,这既是摄影师的问题又是导演的问题。导演应该完全可以控制的。镜头中出现的每一个道具都应该是导演考虑到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我要拍你的特写,背景是一块红布还是一个黑漆漆的森林,导演都应该很清楚。如果画面中出现了过多的视觉主体无关的东西,就说明导演没有考虑清楚。
吧主:那您说这是不是和DV的泛滥有关?
杨超:DV的泛滥的确会使得很多人觉得掌握了电影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其实DV就是一个训练手段,按下DV的开机键拍出来的不是电影,只是影像。这就像一个没有学过二胡的人第一次拉二胡出来的不是音乐,只是声音。如果我们还承认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电影的初学者必须学习基本的视听语言,就像学二胡的人必须掌握二胡的音程一样,这一过程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