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冯帅(1990-)男,汉族,河南永城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劳动经济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就业。
张芮(1990-),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
摘要:在对1980—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与检验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单位根检验等数据计量方法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有正效应,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也有一个正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效应在短期内是正的,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结论是,随着时间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农产品需求将日益增长,同时,农村土地、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会加速外流,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施展产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调。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转向城镇,从而使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
河南省不仅是一个人口大省,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0年底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已由23.2%上升到39.5%,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的必然结果,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并号召全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制定和推动了多项政策,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河南省农村和农业经济通过不断地结构调整,取得了全面发展,逐步迈向农业现代化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中原城市群为主题,其中郑州作为中心城市,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直接带动河南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间接拉动开封、鹤壁、驻马店3个增长极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以驻马店为“中心”的黄淮城市群和以鹤壁为“中心”的豫北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和产业调整关系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讨,把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如吉尔等认为,坚持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增长,第二产业就能为第一产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可以用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农业剩余增加,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向工业部门提供产品,以加快工业积累和扩张,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赵伟峰等在《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中,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用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杜亚萍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农村城镇化,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王瑞鹏等认为,造成现阶段新疆城市化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过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困难。陈江龙等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出发,对江苏省“三化融合”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江苏省“三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脱节,以及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江苏省要实现“三化融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化”同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河南省的还很少涉及,本文立足河南,根据河南省的数据,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根据现有研究的指标选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ap)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is)来衡量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以1980年至2012年的河南数据为基础,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r、lnap、lnis,对这些数据的一阶差分处理为dlnur、dlnap、dlnis,二阶差分为d2lnur、d2lnap、d2lnis。
(二)单位根检验
,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此来避免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的虚假回归现象,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水平,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lnur、lnap、lnis无论在什么显著水平上都不显著,即这三个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在5%显著水平上,差分dlnap、dlnis显著,这两个时间序列平稳的,但是dlnur不显著;进行二次差分,d2lnur、d2lnap、d2lnis在1%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非常显著,拒绝原假设,认为三者是平稳序列,而且是二阶单整I(2)。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Engle-Granger检验是基于VAR模型进行的,为了方便进行协整分析,首先构建一个VAR模型。由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G法检验来确定模型中的协整向量个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三个协整关系,我们选择以lnis为因变量的协整方程:
Lnis=0.5053757×lnap+0.2247627×lnur-5.549868
各个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残差e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延迟3阶的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显著成立,参数显著非零,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上述分析说明,尽管原先三个数据不是平稳的,但是他们是协整的,可以建立VAR模型。
(四)VAR模型的建立
1、滞后阶数选择与方程建立
对lnur、lnap、lnis建立VAR模型,根据AIC、SC和LR准则来检验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3,如表2。通过Stata11软件得出的VAR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2、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
3、脉冲响应图分析
从上图可以得出,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正效应,并且在长期内存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与它们相似也相似,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短期内是正效应,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两者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正效应,对城镇化的影响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影响出现短暂为零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增长作用会有较小体现,对农业现代化则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
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鉴于以上结论,推出以下建议:1、继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管理模式和手段;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03):1—9.
[5]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02):64—66.
[6]张恒等.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
[7]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10.
[8]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
[9]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
[10]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
[11]苏发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
[12]蒙睿等.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之关系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13]魏勇,李卫国.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3.
[14]赵伟峰,刘菊.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2007.
[15]杜亚萍.关于推动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县域城镇发展载体.
[16]钟新桥,范志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
[17]赵灿斌.宝丰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
[18]柴继欣.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19]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0]姚丽,谷国锋.基于GWR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演变研究[J].河南科学2014
[21]夏泽义,赵曦.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
张芮(1990-),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
摘要:在对1980—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与检验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单位根检验等数据计量方法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有正效应,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也有一个正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效应在短期内是正的,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结论是,随着时间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农产品需求将日益增长,同时,农村土地、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会加速外流,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施展产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调。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转向城镇,从而使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
河南省不仅是一个人口大省,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0年底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已由23.2%上升到39.5%,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的必然结果,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并号召全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制定和推动了多项政策,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河南省农村和农业经济通过不断地结构调整,取得了全面发展,逐步迈向农业现代化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中原城市群为主题,其中郑州作为中心城市,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直接带动河南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间接拉动开封、鹤壁、驻马店3个增长极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以驻马店为“中心”的黄淮城市群和以鹤壁为“中心”的豫北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和产业调整关系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讨,把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如吉尔等认为,坚持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增长,第二产业就能为第一产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可以用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农业剩余增加,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向工业部门提供产品,以加快工业积累和扩张,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赵伟峰等在《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中,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用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杜亚萍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农村城镇化,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王瑞鹏等认为,造成现阶段新疆城市化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过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困难。陈江龙等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出发,对江苏省“三化融合”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江苏省“三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脱节,以及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江苏省要实现“三化融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化”同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河南省的还很少涉及,本文立足河南,根据河南省的数据,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根据现有研究的指标选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ap)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is)来衡量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以1980年至2012年的河南数据为基础,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r、lnap、lnis,对这些数据的一阶差分处理为dlnur、dlnap、dlnis,二阶差分为d2lnur、d2lnap、d2lnis。
(二)单位根检验
,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此来避免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的虚假回归现象,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水平,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lnur、lnap、lnis无论在什么显著水平上都不显著,即这三个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在5%显著水平上,差分dlnap、dlnis显著,这两个时间序列平稳的,但是dlnur不显著;进行二次差分,d2lnur、d2lnap、d2lnis在1%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非常显著,拒绝原假设,认为三者是平稳序列,而且是二阶单整I(2)。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Engle-Granger检验是基于VAR模型进行的,为了方便进行协整分析,首先构建一个VAR模型。由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G法检验来确定模型中的协整向量个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三个协整关系,我们选择以lnis为因变量的协整方程:
Lnis=0.5053757×lnap+0.2247627×lnur-5.549868
各个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残差e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延迟3阶的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显著成立,参数显著非零,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上述分析说明,尽管原先三个数据不是平稳的,但是他们是协整的,可以建立VAR模型。
(四)VAR模型的建立
1、滞后阶数选择与方程建立
对lnur、lnap、lnis建立VAR模型,根据AIC、SC和LR准则来检验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3,如表2。通过Stata11软件得出的VAR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2、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
3、脉冲响应图分析
从上图可以得出,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正效应,并且在长期内存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与它们相似也相似,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短期内是正效应,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两者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正效应,对城镇化的影响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影响出现短暂为零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增长作用会有较小体现,对农业现代化则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
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鉴于以上结论,推出以下建议:1、继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管理模式和手段;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03):1—9.
[5]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02):64—66.
[6]张恒等.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
[7]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10.
[8]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
[9]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
[10]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
[11]苏发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
[12]蒙睿等.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之关系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13]魏勇,李卫国.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3.
[14]赵伟峰,刘菊.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2007.
[15]杜亚萍.关于推动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县域城镇发展载体.
[16]钟新桥,范志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
[17]赵灿斌.宝丰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
[18]柴继欣.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19]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0]姚丽,谷国锋.基于GWR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演变研究[J].河南科学2014
[21]夏泽义,赵曦.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