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在外科感染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w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体系统由大约30种水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通过不同的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新近发现的第4途径),补体蛋白被相继活化,形成一系列生物效应分子,如C3a、C5a,C5b-9等,在血浆或病原体中发挥免疫作用[1]。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针对痔疮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60例痔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行传统痔疮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吻合器痔上
目的 探讨上皮钙黏素基因(CDH1)启动子甲基化与结肠癌上皮钙黏素(E-cadherin)及β-连接素(β-catenin)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68例结肠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CDH1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表达分别为3
手术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裂开等,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 不恰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5-2009年间使用半潜式持续负压吸引处理严重感染切口30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日臻成熟和吻合器技术的不断普及,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提高,相应吻合口瘘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自2006年01月至2010年10月间对14例低位直肠癌Dixon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予以经肛门直肠与腹膜外联合放置双套管持续冲洗低压吸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8岁,因确诊为胃窦癌于2010年8月20日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大小约7 cm×6 cm,侵透浆膜,向后侵及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向左侵及脾上极,胃左动脉周围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直径约1.5 cm.手术切除全胃、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脾脏,十二指肠残端闭合器闭合并间断浆肌层缝合包埋加同;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见图1。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生和发展受病因的种类、性质以及原发病灶的部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及宿主防御能力等影响.随着人们对腹膜炎发生、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将腹膜炎分为3类,即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和近年提出的第三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1].原发性腹膜炎在腹腔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