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与千年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保护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能更好的传承下去,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将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国;世界;保护
中图分类号:S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003-01
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于今之现况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留下的众多多彩灿烂的文化遗产,像长城,北京故宫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等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截止至2015年7月5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国土,文物象征着文明的佐证,传承的载体。然而民族文化的遗脉在面临不小挑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也有突飞猛进的程度,但是随着时代改变,中国文化遗产现状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索。文化遗产保留不易,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加剧了文化的损害程度,有些破坏大大超过了文化遗产的承受程度,甚至加速了其消亡的速度,这类现象十分严重。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文物的保护,甚至把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放在了对立的面上,其实大可不必,运用新技术,完全有可能实现两者协同。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的出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事业,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在宝物遗产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从历史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面对新的挑战出现了以下的几个主要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的不完善,在个人、团体利益的推动下,政府制动的政策超过了文化遗产开发力度的极限,出现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丧失,居民利益受到损坏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权责不明,分工不明确,导致产生的矛盾很多。
规划危机。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体现在对种类甚多的建筑物在维修,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的欠缺,比如出现许多画龙点睛的案例,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赝品。
二、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为了完善文化遗产的制度,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立法。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的法律有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出台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同时特别要加强执法力度。要积极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面对这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严谨的态度,要客观分析媒体中一些关于开发与保护的报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专家和新闻媒体经常忽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把个别问题当做全局问题,这是不客观的。在信息时代,媒体的观点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取向,为此,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选择中,媒体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引导舆论,在对世界遗产地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成为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这是十分重要的。
民间组织应该积极配合官方政府一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辅助政府更好的完成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重任。民间组织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常常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来自于民间,所以对文化遗产对人民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会更加积极的保护,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三、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平衡点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首先,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基本而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在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当今社会也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这一方式,中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于此对文化遗产会造成不客观的继承与破坏。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并不都是指那些纪念碑性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并非单指那些看起来似乎冷冰冰的遗址和遗存。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文化的价值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常常难以觉醒的难点所在。
其次,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
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合理平衡与协调这一客观矛盾。
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第三,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會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不仅需要我们的智慧,同时也需要我们的耐心,在一些有疑惑有争议的问题上,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尽可能做好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以便给未来更好地利用留下空间。
作者简介
曾柏琛(1996-),男,汉族,籍贯:湖南邵阳,重庆大学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4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国;世界;保护
中图分类号:S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003-01
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于今之现况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留下的众多多彩灿烂的文化遗产,像长城,北京故宫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等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截止至2015年7月5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国土,文物象征着文明的佐证,传承的载体。然而民族文化的遗脉在面临不小挑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也有突飞猛进的程度,但是随着时代改变,中国文化遗产现状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索。文化遗产保留不易,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加剧了文化的损害程度,有些破坏大大超过了文化遗产的承受程度,甚至加速了其消亡的速度,这类现象十分严重。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文物的保护,甚至把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放在了对立的面上,其实大可不必,运用新技术,完全有可能实现两者协同。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的出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事业,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在宝物遗产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从历史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面对新的挑战出现了以下的几个主要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的不完善,在个人、团体利益的推动下,政府制动的政策超过了文化遗产开发力度的极限,出现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丧失,居民利益受到损坏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权责不明,分工不明确,导致产生的矛盾很多。
规划危机。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体现在对种类甚多的建筑物在维修,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的欠缺,比如出现许多画龙点睛的案例,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赝品。
二、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为了完善文化遗产的制度,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立法。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的法律有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出台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同时特别要加强执法力度。要积极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面对这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严谨的态度,要客观分析媒体中一些关于开发与保护的报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专家和新闻媒体经常忽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把个别问题当做全局问题,这是不客观的。在信息时代,媒体的观点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取向,为此,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选择中,媒体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引导舆论,在对世界遗产地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成为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这是十分重要的。
民间组织应该积极配合官方政府一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辅助政府更好的完成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重任。民间组织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常常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来自于民间,所以对文化遗产对人民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会更加积极的保护,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三、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平衡点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首先,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基本而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在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当今社会也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这一方式,中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于此对文化遗产会造成不客观的继承与破坏。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并不都是指那些纪念碑性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并非单指那些看起来似乎冷冰冰的遗址和遗存。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文化的价值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常常难以觉醒的难点所在。
其次,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
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合理平衡与协调这一客观矛盾。
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第三,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會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不仅需要我们的智慧,同时也需要我们的耐心,在一些有疑惑有争议的问题上,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尽可能做好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以便给未来更好地利用留下空间。
作者简介
曾柏琛(1996-),男,汉族,籍贯:湖南邵阳,重庆大学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4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