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l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和纲要》)全文发布。在描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时,《规划和纲要》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们注意到,前面提到的几个目标都是“基本实现”,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但在文化强国建设上,没有了“基本”二字。这意味着,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是到2035年必须实现的目标。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新闻宣传战线责无旁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规划和纲要》提出,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写入了中央的《规划和纲要》,被列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如何按照《规划和纲要》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笔者结合经济日报社的实践,谈几点学习体会。
  凝聚发展共识
  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3月,《规划和纲要》全文发布……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清醒认识互联网在媒体领域催生的深刻变革,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黏合剂、风向标的作用,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凝聚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共识。
  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点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要看到,党中央部署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目的是不断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媒体形态如何变化,融合发展到了哪个阶段,都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要求贯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始终;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体实践;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盡责。
  二是强化市场意识。坚持群众路线是党报党刊的优良传统,而在全媒体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就是要有市场意识、用户意识。舆论场既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也是争夺受众和用户的市场。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重研究用户需求和接受心理,适应用户分众化、差异化趋势,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生产用户更喜爱的内容,构建用户离不开的渠道,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重视用户体验,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与交流,创新传播方法、内容、手段,少些老话空话,多讲新话实话,不断提升传播效果。要善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在内容生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渠道分发等方面加强对外合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提高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过去评价报纸有一个说法,叫作“可剪性”。就是说报纸不仅要可读,而且要可用,读者会把有用的信息剪下来,存起来。回顾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其实最受欢迎的信息还不是新闻,而是各类服务性信息。人们迫切想知道的是如何预防疫情,如何杀灭病毒,到哪儿能检测,凭什么手续能住院就医,等等。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围绕主业、紧贴市场、关注民生,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增强自我造血机能,为拓展媒体发展空间指出了方向。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一定要有“跨界思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信息,获取信息也不再是受众对媒体的唯一需求。主流媒体应有效整合本领域、本行业、本地区资源,逐步构建融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找准自身定位
  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向新兴媒体转型的任务,但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需要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明晰发展目标。
  在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中,有关部门对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布局做出了规划。对于中央和全国性媒体,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央媒体尽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航母”和“旗舰”;二是其他中央媒体要找准和围绕自身定位,通过改革增强动力、激发活力,着力打造专业优势、鲜明特色;三是行业类媒体要立足本领域、本行业精耕细作,不断扩大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所有媒体都有一个“对号入座”的问题,需要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样的总体布局中,经济日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实事求是地说,经济日报离“航母”类媒体还有一定距离,但又不是单纯的行业类媒体,总体上处于第二类,属于具有专业优势、鲜明特色的中央媒体,同时,有着向“旗舰”类媒体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以,经济日报的定位一是巩固发展在中央媒体第二方阵的领先地位,二是着力打造经济领域新型主流媒体“旗舰”。第一句是立足现实,第二句是放眼未来,是经济日报努力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两办印发《意见》的部署要求,经济日报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后,经过深入学习和调研,组织制定了《经济日报社深度融合发展五年(2021—2025)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方法路径。经济日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宣传高地、建设经济领域新型主流媒体“旗舰”。力争用两年时间大幅提升经济领域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用两至三年时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希望通过五年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中力量、深化改革,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有效果。
  特色即优势、特色即生命。对于经济日报来说,在推进深度融合中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必须更加突出经济特色。要强化“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职能定位,着力将经济日报打造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各类市场主体了解经济大势、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世界了解中国经济、中国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经济报道,把推进经济治理、解读经济布局、回应经济热点、服务市场主体、关注经济生活等作为宣传报道重点,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发展论、贡献论,发挥好自身在经济领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压舱石的作用。
  重塑内容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泛滥,受众无所适从,更感到优质内容的稀缺。舆论环境越是复杂,主流媒体就越有用武之地,价值更加彰显。能否吸引受众、留住用户,能否引领舆论、促进共识,关键还要看内容做得好不好。中宣部副部长徐麟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致辞时提到,“不管什么时候,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相对于技术、平台、渠道等,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依然在内容。这其中既有长期积累的专业底蕴,也有新闻采访资质等政策因素。传统媒体要紧紧依托这一优势,努力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鲜明。
  需要看到的是,线下的内容优势不会自动延伸到线上,必须适应移动传播特点和互联网传播规律进行“优势再造”。试图把报纸贴到网上,是不可能吸引和留住读者的。经济日报要充分发挥中央党报主流、权威、公信力的优势,充分发挥经济大报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优势,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不断扩大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要从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等各个环节狠下功夫,丰富内容产品,创新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让内容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替代的优质内容供应商。
  为了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质量和水平,经济日报新一届编委会提出了“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要求压缩战线,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经济日报整合了报纸和新媒体编辑平台,调整了版面和频道设置,优化了采编流程,完善了激励机制,把有限的资源向采编一线倾斜,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在显著位置推出“经济论坛”“学思践悟”等重点评论理论专栏,深入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央重大经济决策;鼓励一批资深记者开设个人专栏,以个性化的言论解析经济现象、把脉经济走势;加强调研报道、企业报道、人物报道等,传承经济日报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传统。这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这一热点新闻事件的几个关键节点上,经济日报都在第一时间推出有针对性的报道和评论,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受到广泛好评。其中,2020年11月3日晚推送的评论《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迅速冲上微博话题热搜榜,短短半天时间阅读量超过8000万。
  补上发展短板
  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比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更长、更全,有些“短板”不是短期内能补齐的,有些流程也没有必要做到全部自主研发。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关键环节和战略节点进行布局,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对于经济日报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突出的短板有两项:一是技术,二是人才。
  技术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自主创新与技术外包相结合的研发策略。一方面,坚持“开门”强技术,不断探索技术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与技术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科研院所在区块链、5G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技术资源,引进技术力量,加快技术积累,逐步加强自有技术团队建设,为新媒体平台运营维护、产品持续更迭、实现技术引领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根据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适当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重点引进视频制作、创意策划、产品设计、运营推广等专业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同时,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激活存量上。始终把业务培训作为媒体融合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来抓,建设覆盖全报社的常态化、分層次的培训体系,推动全员转型,让文字记者尽快转型为全媒记者,让平媒编辑逐步转型为融媒编辑,加快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合理、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掌握“跨界叙事”能力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辑:陈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媒体融合转向的大趋势下,省级融媒体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推进器。本文以“云上贵州”为例,剖析了省级融媒体云平台实践与创新的五大路径。通过这五个路径的创新,有助于提升省级区域内媒体的资源整合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媒体融合战略。  关键词:融媒体 云平台 云上贵州 省级媒体  自媒体融合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各级媒体纷纷行动,努力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全媒体传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守正创新的发力点。人民网在培植与优化短视频传播基因的同时,在创新传播观念、丰富内容形态、融汇传播渠道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民法典》系列解读报道释放出广泛影响力。  关键词:短视频 融合传播 两会 人民网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
期刊
摘要: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级融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主阵地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发挥出来。融媒体平台建设需要在移动优先、形态多样、内容发力等几个方面着手,只有充分发挥好各种媒体渠道、各种内容形态和各种传播技术的优势,才能充分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做大做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  关键词:融媒体平台 两会报道 主阵地 舆论引导  我国的媒体融合进程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过去几年,各
期刊
摘要: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重大改革工程。笔者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以“主流声音响不响”“媒体内在活力激发得好不好”“新技术运用得实不实”“新型主流媒体强不强”四个维度为标准,论述如何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转型,打造城市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 评价体系 杭州
期刊
摘要:都市报与市民生活较为密切,在抗“疫”报道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笔者以《钱江晚报》为例,分析了其在全媒体抗“疫”报道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以机制改革为引领,实现全面的移动端转型;注重内容品质,多部门联合打造;突出创新创意,强化IP运营等方面。这些做法中不乏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对都市报全媒体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报 全媒体 抗“疫” 媒体融合 《钱江晚报》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
期刊
摘要:过去的一年,面对新闻舆论产品不断迭代更新、传媒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各种压力,在构建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半岛都市报社积极探索,牢牢抓住内容建设、技术支撑、创新管理三个“法寶”,重建了架构流程,再造了模式业态,创新了体制机制,这些尝试互相促进,最终新媒体、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收入明显上升,带动2020年后三季度广告收入稳中有升,为传统媒体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加快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移动阅读的优势逐渐显现。相对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阅读媒介具有灵活多样、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特点。多个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调查显示,虽然移动阅读对读者学习有辅助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娱乐性、碎片化的浅阅读趋向。本文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分析了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产品的特点、运营方式和引导阅读机制,并对如何利用移动阅读平台提升阅读效果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 数字化阅读
期刊
摘要:有效传播网络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展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媒体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略。但在新媒体语境下,传受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还有较多的发展空间。人民日报H5系列作品通过对时代“代入感”的挖掘,策划周期性选题;通过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让用户成为传播中心;通过维护媒体公信力,实现了正能量的有效传递,其创新传播思维对主流媒体借力新技术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具有借鉴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需要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需求注入新鲜血液的创造力人才,这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下,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特别是本科院校创造力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化创意 艺术设计 创造力人才培养 评价标准  高
期刊
摘要:移动营销环境下,“人—货—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与营销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短视频的带货能力逐渐受到重视的同时,推动着移动营销领域的创新。要想发挥短视频强大的营销能力,需要认真地研究IP打造、网红带货和粉丝互动等多方面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短视频 移动营销 快手 内容营销  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8
期刊